趙青松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新時期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生本教育理念的應用,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與學習體驗,重視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除了做好基礎知識教育,也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代數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字感知能力與數學符號意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幾何知識,形成科學的空間觀念與幾何直觀,構建相對完善的認知體系。在此基礎上也要通過對于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培養、對于數學運算能力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數學技能。也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模型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從意識形態領域對于數學知識有一個更為系統、更為全面的理解。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數學知識創新意識,在應用所學知識、創新數學思維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刻掌握、探究實踐,進而實現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本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實踐
一、做好基礎知識教育
數字與符號是數學教學的基礎內容,也是數學知識的基本載體。不少學生感覺數學知識枯燥,最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數學中有著大量的計算,而計算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數感教育,培養學生對于數字的敏感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降低錯誤率。比如對于多位數乘乘除法、加減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三位數與四位數的乘積可能是幾位數?三位數與三位數的和最多是幾位數?讓學生們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總結數量關系與計算規律,便于他們在驗算、檢查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提升學生對于數字的綜合感知。
此外教學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符號意識教育,通過對于符號的分析來掌握一般性的數學規律。通過符號演示數學規律,還具有簡潔、美觀的效果。例如各種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如果用語言來表示,就會顯得臃腫、復雜,通過符號既能夠便于記錄,還能夠降低學習過程中的書寫量。
二、培養空間幾何能力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空間意識的教育,讓學生們能夠從小形成立體的、全局的空間觀念,這樣才能夠為他們日后的數學學習、意識發展打好基礎。比如在教學位置關系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能夠明確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如何用數學語言進行表示,生活中有哪些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空間知識、空間案例進行結合對比,進而形成系統的思維認知能力。
此外數學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通過幾何知識的引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特別是在教學應用題的時候,線段圖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看出各個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便于學生進行科學分析與列式計算。又比如在教學平面幾何面積的時候,通過幾何知識的分析,也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代數無法解決的難題,對于新時期學生的數學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
三、重視分析運算引導
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縝密的分析與精準的計算。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與計算能力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養成良好的分析意識與計算能力,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例如△□☆○×9=○☆□△,那么△□☆○分別代表多少?分析:一個四位數乘以9積是四位數,說明△只能是1;一個數乘以9積的末位是△即1,說明乘數的個位是9,即可得到○是9的結論;積的千位○是9,那么乘數的百位□只能是1或0才能保證積的千位不進位,因為乘數千位△是1,所以□只能是0,由此將已知的各個數字帶入式子:10☆9×9=9☆01,即可推出☆為8.通過這樣的符號引導模式,便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分析與數字運算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一個簡單的題型能夠考察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與綜合運算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對于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四、培養思維模型意識
數學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通過對于數學規律、數學知識的應用,學生能夠通過對于已有條件的應用、對于已知信息的分析推理出更多的相關知識,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歸納能力與信息演繹能力。比如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基本都可以從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進行延伸推理。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時候,通過剪切、粘貼的方式,可以將梯形轉化為長方形,進而通過邊與高的對應關系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同樣的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長方形面積的原理進行推導引入。此外圓形的面積公式也能夠借助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式進行相關條件的分析與推導。通過這樣的形式,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舉一反三的知識應用,將各個相似的數學知識進行匯總與整理,運用模型思想進行相似問題、相關知識的分析與總結,促進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完善的認知體系與數學思維能力,升華學生的數學認知體系。
五、開展應用創新活動
數學不是單純的理論學科,而是實踐性、生活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檢驗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不是看學生算對了幾道口算題、考試得了多少分,而是要看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數學創新意識在生活實踐中能否得以全面的體現。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教育,給學生的實踐活動搭建良好的平臺。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知識應用。例如在教學比例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估算學校教學樓的高度、估算學校旗桿的高度,還可以估算大樹的高度。又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創新應用,測量家里到學校的距離。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思考與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生開展課下探究活動。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實驗方案,對于實踐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與歸納,不斷改進探究過程,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應用與自主實踐。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也要重視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多樣化的數學模型、形成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基礎的運算能力開展生活實踐,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創新應用。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許媛綢. 小學數學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J]. 當代家庭教育, 2021(2):2.
[2] 肖愛芳. 淺談如何將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J]. 好日子, 20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