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施一年多來,各學校掀起了課程改革的高潮。本文以《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樣本,分析了其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課程改革需要遵循的主要依據和改革創新的思考。
關鍵詞:課程改革 依據 思考
一、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標準實施一年多來,中職學校積極參加課程標準的相關學習和培訓,并在實踐中對照課程標準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縱觀全局,課程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課程設置和課程目標重要性、全面性和長遠性的認識不到位,對“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規劃”內在邏輯關系的理解和把握不完整,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一卷定成績的考核固化現象仍舊突出。因此,客觀、全面地認識問題,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科性質及社會發展規律從而進行精準的課程教學改革,以提高課程的有效性和親和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依據
(一)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中職生身心發展水平特點和需要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在依據,必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中職學生年齡在15-17歲左右,正處于躁動多變的青春期,同時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尤其是中職學生因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習慣不良被定義為差生而多有自卑感,但他們又迫切需要角色認同。因此,教育必須遵循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根據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幫助他們挖掘個人潛能,樹立自信,使“青少年最終能夠忠誠地獻身于社會和職業”[1]。
(二)遵循學科性質
《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思想政治課,其實踐性特點更為突出。一方面,課程設置是與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職業教育自身實踐性特點相適應的,另一方面其課程教學目標本身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即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做好自我管理和心理調適,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并且能夠運用心理學理論、職業體驗和職業規劃方法量體裁衣,制定符合自身現有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的職業規劃,從而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而課程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也決定了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具有實踐性。因此,課程教學改革必須符合學科本身實踐性強的特點。
(三)尊重社會發展規律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教育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而教育又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即培養具有社會意識和屬性的人,因此,中職教育必須反映和實現國家對中職教育、對人才的期待和要求。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改革中必須充分體現時代特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將培養“個體我”和“社會我”結合起來,將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對照課程標準,遵循客觀規律,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滿意度,需要全面思考和深入教學各環節進行改革創新。
(一)深刻認識課程改革的意義
《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修課,這不僅體現了國家要求,而且說明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課程目標及內容等方面分析,主要是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品質、構建積極的人生規劃,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和諧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因此,教育者深刻認識課程設置的意義,有助于重構課程結構,保障教學改革順利開展。
(二)正確認識“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間的邏輯關系
從“職業生涯規劃”到“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更名,不僅是詞語表征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課程編制的嚴謹性和內在邏輯關系的構建。心理健康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且貫穿職業生涯規劃始終,也就是說一個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既是以個體自我認知、情緒調適、興趣價值取向、意志努力、人格完整等心理要素為基礎的積極主動的設計、探索過程,同時職業生涯規劃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邏輯關系。
(三)積極拓展課程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由于中職學生理論基礎比較薄弱,但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同時“00”后的中職學生都是網絡原著民,受互聯網影響較深,更喜歡視動覺為主的學習方式。基于此,課程教學改革要理實結合,教師既要用形象易懂的語言講述陳述性知識,更要注重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程序性知識的傳授。同時“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相聯系,利用或創設職場情境,突出實踐取向”[2],通過企業參觀學習增進學生的職業認知;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行走中看、動、思、悟,增強職業體驗和職業認同。此外,積極運用線上教學資源,如大國工匠、職業技能大賽等,聲像合一的\優質的線上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間接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悅納自己、向先進典型看齊,開發自身潛能,規劃人生。
(四)尊重學生主體,創新教學方法
要實現課程教學的深化改革,必須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變千篇一律為量體裁衣,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真正讓學生回歸學習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中,采取案例教學、體驗式教學、角色扮演、情境模擬、任務驅動、主題班會、主題演講、團體輔導、個別談心等方式方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信,從而實現要學生學到學生要學、被動接受學習到主動探究學習的根本轉變。
(五)改變課程考核方式,注重綜合素質評價
打破以往“一卷定成績”的評價標準,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將學生日常中社會實踐表現、課堂表現、實習實訓表現等納入到考核范圍內,注重學生知、情、意、行的內化與體驗,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量化性考核,最終形成每個人的獨特的成長手冊,從而實現課程真正的目標和價值。
《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期堅持的任務,需要各方力量關注和傾其智慧、行動,共畫同心圓,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7(第3次印刷):50.
[2]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EB/OL].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046313297324059339&item_id=204631329732405933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89119692-9C78-4B01-A538-B7958D3AE8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