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琴
摘 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體育的教學迎來了非常大的變化,教師不僅要能夠在課堂當中開展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更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一種習慣,給學生灌輸終身運動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小學體育課堂當中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想學體育教師就需要在課堂當中改變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改善評價方式,構建起小學體育高效課堂,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提升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體育;高效課堂
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很多教師對于體育課堂教學并沒有足夠的重視,會使用一些非常傳統的教學形式來開展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學生在傳統教學課堂當中只能夠跟隨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只能夠機械地學習一些運動項目的動作,這對于學生理解運動項目,感受體育運動的精神是非常不利的。新課標中對于小學體育的教學給出了更加具體而廣泛的指導,要求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更要能夠在學生對體育運動精神、體育運動理念認知方面有著更為深入的教學,從而能夠讓學生在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等多個方面有著更為全面的發展。
一、改變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示范一些體育運動的動作,而后學生跟隨著教師的動作進行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一些新鮮感,隨著課堂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動力會逐漸變得很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教學形式就無法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學。所以,小學體育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運用學生更加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能夠使用的教學方法是非常多的,比如互動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根據課堂上教學的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從而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互配合,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比如,在教學足球運動項目的時候,教師需要教學的足球運動技巧是非常多的,如果只是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著學生學習一遍運動技巧,那么很多學生是無法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任務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習難度是非常高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低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在小組內指定一位學生學習足球運動的一個具體動作,當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小組內的每一位學生都會熟練的掌握一種足球運動動作,然后由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相互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課堂上教學的速度,也可以讓學生變身為課堂上的小老師,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性
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是固定的,任何教師都沒有權利進行更改和刪減,那么如何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就成為了每一位體育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當前的教學內容經過適當的改編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學足球運動的時候,學生需要學習足球運動的技巧、足球運動的規則等,那么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理論知識內容,另一部分是實踐知識內容。理論知識內容可以在教室中運用多媒體給學生講解足球運動的來歷、足球運動精神和著名的足球運動員。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將一些足球運動的技巧使用視頻的形式進行教學。在開展實踐知識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在操場上帶著學生進行足球運動的學習,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理論知識學習時學習的足球運動技巧進行足球運動的嘗試,在學生進行足球運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錯誤的運動姿勢、運球方法等進行糾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這樣就可以改變以往的足球運動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三、改善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體育運動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僅意味著進行運動,更多的是一種挑戰,所以很多小學生在進行體育課堂學習的時候并沒有非常好的積極性,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改善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正確跑步姿勢的時候,很多學生因為日常的跑步習慣會有錯誤的跑步姿勢,那么教師就可以通過鼓勵的方法讓學生不斷糾正自己錯誤的跑步姿勢,學習正確的跑步姿勢,這樣就可以利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找到體育運動的信心,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對體育課程教學的形式、內容和評價方式進行創新,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趣味性,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體育運動,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提升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對于體育精神的認知,從而讓學生能夠在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同步提升,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峰.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的實踐[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 2022(1):2.
[2] 許媛. 淺析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創新[J]. 讀天下:綜合, 2020.
[3] 陳奕.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內容初探[J]. 冰雪體育創新研究, 2021(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