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秀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發展,小學語文主動提問的教學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有效培養學生語文主動提問能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因此對學生加強語文主動提問的教學是關乎學生學習生涯的關鍵,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動提問;途徑
引言
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不一樣,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加強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注重因材施教,有效培養學生的主動提問能力,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才能有效進行其他科目的學習。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意義
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是教師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下,創建的新型的教學方法,此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水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提問方式進行語文教學,讓學生積極研究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提高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建立全面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選擇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和思考,從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發問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并且語文往往是拉分較大的學科,誰在語文主動提問中獲得主動,就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成績。因此必須加強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語文主動提問的層次與水平,實現學生全面的發展與進步。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簡單到高難度過渡,學生在學習比較簡單的東西時,往往能夠獲得自信,因此除了精心選擇的學習材料和教學參考書外,還要明確學習目標,掌握關鍵和難于掌握的課程計劃。選擇好起點之后,放慢教學進度,照顧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生快樂輕松的學習,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同時課堂教學應科學合理地進行,應用良好的教育風格、精致的語言和幽默感,以便學生可以在自由、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并堅持多訓練、精練的原則,糾正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及時正確地回答學生的問題,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小組學習模式進行科學的教學。科學合理地設計課程教學順序,比如可以選擇優秀的同學擔任組長,推動小組合作學習,使團隊每個成員都能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形成小組之間的比拼競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
2.進行學生興趣小組比賽,提高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
在學生中設置學習小組,進行學生分組學習,開展小組間的競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心。小學生在心智上雖然發育不成熟,但是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榮譽意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采取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以小禮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和鼓舞,落后的一組就要受到相應的小懲罰。這樣不僅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還同時把學生提問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問題先通過小組討論,把小組成員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匯總,報告給教師,教師在一一解答關于這些重點難點問題,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便于靈活運用。
3.布置前置性作業,提起學生的疑問
有的老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理解有一定的偏見,認為教學是知識點的概述,與預習無關,這是錯誤的想法。一些沒有掌握基本知識的學生無法回答課堂上的實際問題,在此期間,需要學生積極進行語文教學內容的預覽,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習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烏鴉喝水運用的是什么道理呀?”“生活中還有哪些用到這個道理呀?”在上課前幾分鐘,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基礎知識,了解掌握本堂課要學習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學生不懂的知識,可以讓學生積極提問,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尋找答案,最后交由教師統一解答,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針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教師要積極采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敢于發問、進行學生興趣小組比賽,提高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布置前置性作業,提起學生的疑問等措施,有效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建.芻議學生語文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63-164
[2]姚愛華.“問題解決”在學生語文中的實踐與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