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琳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讓更多的教育研究者開始探索更多的教學方式,以此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讓學生在多元教學策略中,促進學習能力的發展。語文是小學階段學習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對話文本則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學習項目,讓學生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既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歷,拓寬人生界野,又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體會與情感,從而助力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所以,如何采用深度學習理念,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實現有效提升,就成為當前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
引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在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及有效教學的背景下,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小學課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深入教學課堂。但目前的語文課堂中,淺層學習現象比比皆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還沒完全實現;合作探究學習仍處在一種沒有規則的狀態,沒有系統、有效地落實。讓深度學習走進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真正落實促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應有主題、有目的、有系統、有激勵地促進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使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得到促進和提升,推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育。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初中語文老師要放棄傳統填鴨式的語文課堂模式,不要把教學變成了語文教師在唱獨角戲。但是在實際實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部分老師并未能完全轉換角色觀點,也不能完全掌握最新的課改理念,當在課堂學生們沒有辦法準確解決教師提問,又或是學生回答的答案與老師所期望的教學內容并不相符的時候,老師們往往就直接將答案給了學生,唯恐教學上的教育任務還沒有完成。長此以往,學生們就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時間,也會養成依賴教師的習性。但有部分教師上課只單純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向學生介紹相對干燥乏味的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而沒有培育學生語文課堂閱讀興趣的意識,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學生既沒有學習語文的主觀積極性,也就很難培養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2、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在當前的語文教育中,學生教師陷入了單一性方法和死板性新教學方法等誤區,自以為學生們只是在課堂上學會了一定的閱讀技能,也就會相應地提升了自身的閱讀水準。可是學生從來都不會知道,對他們而言,一些復雜的技能其實遠遠沒有比簡單的玩樂更加有趣和有魅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能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們在這階段養成了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會不斷地閱讀和有針對性的閱讀。但是,問題就是一旦學生們接觸到了無比乏味的課堂教學內容,以及無比死板的教學方法后,便很有可能會干脆丟失了對閱讀的興趣。
3、忽視發揮和培養學生創造力
語文教學規范中,明確提出了初中語文讀寫教學要培育學生的創新的文化思維。但是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創新教學方面,是一項相對易被忽視的工作。雖然語文課程同時兼顧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征,但因為部分教師深受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在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不自覺的把人文性與工具化地對立開來,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個性的培育,因此學生很難在語文讀寫教學過程過重中建立整體的思維構架與人文素質。所以語文課盡管是帶有開放性的一個課程,但試卷中的所有答案都是規范的、統一的。學生原本豐富的、多元的答案被標準答案被統一的標準所束縛,而學生的思路也沒有擴展,長此以往就會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思路和想像力。
二、小學語文對話閱讀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1、留足時間,充分對話
教師必須將對話文本作為閱讀課堂教學的重點,為學生留足時間。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有可能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在閱讀、思考、質疑、釋疑等活動中,全面地解讀文本。例如,在閱讀《草原》這篇文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老舍的其他作品融入到其中,與本篇文章進行對比,讓學生對整個單元的課文進行比較,并結合思維導圖的方式,說說自己的閱讀理解,或者寫出一篇閱讀心得和體會,可以在小組內部相互傳看,相互交流,相互點評。而利用比較閱讀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角色置換,強化體驗
對話文本的深入需要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這樣才能推動學生與文本深度互動。如: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主題,作為今天的學生,如果不了解那個時代、理解作者的處境,是難以理解作者夢想的。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置換的方式,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設計這樣的環節:假如你就是馬丁路德金,請借助工具書或網絡,了解自己的身世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再結合自己對演講稿的理解進行朗誦,再現演講的那時那景。這個環節設計能引導學生從特定的時代,以特定的身份與文本對話,閱讀自然就更加深入。
3、制造矛盾,激活思維
相對枯燥單一的談話導入,學生更喜歡由活動牽引進入課堂學習。因此,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點在哪里,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點。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折射出學生思維活動的頻度。生生之間的對話越充分,學生的學習思維就越活躍,對文本的理解就越深刻。“文似看山不喜平”,對話文本的特點要求閱讀教學應該體現出波折感,激活學生思維。教師在推動生生對話時,要善于抓住文本的起伏之處、情節跌宕之處制造矛盾,推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例如,戲劇在矛盾沖突中推進劇情發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題,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戲劇的特點,抓住沖突制造矛盾引導學生進行充分探究,使學生在解決矛盾沖突的過程中,深化對文本的解讀。在推動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師生對話也得到有效提升。
結束語:總而言之,閱讀能力的高低將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以及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對話對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索,探索語文對話課堂構建的路徑,推動教師、學生、文本等多元主體互動,開辟語文閱讀教學新角度,使閱讀教學教出層次,教出深度,全面提升語文課堂互動頻率,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人文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師騰.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價值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03-25
[2]汪小娟.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讀”教學[J].才智.2020-02-25
[3]余皓婷; 呂沙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提取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科技風.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