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菊
摘 要: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生全體發展,初中數學教師則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提出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模式,不能夠以成績和分數來衡量學生的發展情況。為了徹底改變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弊端,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則應該通過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關注學生個體性與差異性的發展,使得學生在針對性的教學舉措之下,能夠大幅度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與綜合素養,為學生的科學化發展而保駕護航。
關鍵詞:初中數學;因材施教;落實
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實施與滲透之下,推崇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基本教學目標,所以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中,應認真落實教學目標,關注學生整體發展。而因材施教在一定意義上通過分層教學模式,關注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特征,并在遵循學生學習情況與學習特點之下,推動素質教育理念的有效滲透,使得學生在不同的教學引導方案之下獲得長足發展。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因材施教基本方法之下,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教學引導舉措,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合理設計備課分層
在初中數學教材之中,內容排版具有一定的順序性特征,大部分是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基本規律。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遵循這一排版規律,來開展細致性的備課。通過分層備課的設計方式,實施階梯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在教學的開展之中,保證前后知識點能夠有效串聯起來,這樣學生在掌握基礎簡單的知識過程中,能夠不斷實現知識點的串聯,從而突破數學課程學習的重難點。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形成直觀理解和認知,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共同推動課堂教學長的高效性角度發展。
比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一次函數》時,按照課本順序,老師先帶領學生們學習函數的含義等各類知識,講述函數的分類,此時稍微著重點明一次函數,然后讓學生門自己探索一下一次函數的特點、性質等,在第二次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們自己說一下自己的學習收獲,然后教師再開始為同學們講解一次函數的難點,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讓學生們能一步一步的跟著學習,把知識都掌握在心中,從而創造高效課堂。
二、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
初中數學學科本身是以應用性與實踐性為核心的高難度學科,自然需要借助課堂練習的方式來完善教學基本體系。在新課改教育理念之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涉及相對應的作業內容,來彰顯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從而在課堂教學延續和拓展之下,檢驗每一個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在作業完成之后,能夠大幅度增強初中學生數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但是,作業設計并不是要以題海戰術為核心,畢竟初中學生在面臨巨大學習壓力之下,數學教師則應該盡可能簡化作業結構與作業內容,通過增強作業質量的方式,設計更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形式,保障學生能夠在適合自己的作業類型之中,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并且在完成數學作業之下,能夠有效實現數學知識的積累,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科學性與合理性。
比如,初中學生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后,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一般的學生能認識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組,能夠解出方程,能運用到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上,能完成教材中的練習題就可以了。對于數學思維比較好的學生除了完成課后作業之外,還可以給予適當的拓展,讓她們能夠解決那些復雜有難度的實際問題上的二元一次方程,并且認識三元一次方程組,能夠解出三元方程的解,給他們一些更難的題目來做。這樣一來既不打擊學生信心也擴展了優等學生的學識,實現一舉倆得。
三、設置差異性問題
問題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開展的重要依據,所以在探究活動或情境創設之下,初中數學教師都需要以問題為核心來進行積極的設計和滲透。而因材施教基本理念的落實之下,初中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與處理水平,設計一些差異性的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在自己承受范圍之內來實現對于問題的突破與解決,進而在問題解決之下能夠收獲大量的數學知識內容,從而構建系統性與完整性的數學知識體系。
比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軸對稱的性質”一課中,教師在以生活實物,如數學教材、書桌、鉛筆盒等來讓初中生總結這些實物的幾何特點時,教師主要是讓后進生進行回答,因為這個問題與初中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是探究軸對稱性質的基礎問題,可讓后進生參與數學探究,激發他們的數學興趣。在組織初中生通過折紙、制作模型等來讓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各個特征時,教師會選擇幾名中等生予以作答,因為這部分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與學習能力,他們可在自身的實踐中摸索出各個特征。這部分學生的數學表述不夠規范、工整,但是教師仍應予以肯定。在利用證明題目來引導學生引用軸對稱圖形的幾何性質時,教師主要是讓優等生來進行回答,因為這部分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證明方法都比較規范,可對其他層次的學生起到借鑒作用。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之下,初中數學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本思想,因此,所設計和開展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在因材施教的開展之下,才能更公平公正的面對所有學生。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開展,使得學生個體性與差異性得到教師的尊重,而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去適應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之上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以此在推動學生學科素養發展的基礎之上,促使學生全體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迎娣.“因材施教”-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下旬),2017,(012).
[2] 李榮飛.“因材施教”——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下旬,2017,(1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