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寧
摘要:課程改革和教育方式始終是適應時代而更新與變化的,伴隨著"雙減"政策的來臨,對于課程教學以及有效作業的布置將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小學課程是"雙減政策"落實的主要陣地,而小學有效作業的設計更是有效實現"雙減政策"教育目的的直接途徑,相關教師需要在明確把握"雙減政策"的總路線和總方針的前提下,對學生的有效作業設計進行深入探究,以"少"生"多",通過"濃縮且精煉"的課后作業減輕學生負擔,同時實現課程的高效化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作業設計
一、淺析傳統教學中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問題與不足
在以"雙減政策"為需求點落實好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以"雙減政策"的要求帶入,針對傳統教學中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進行由淺入深地分析,在有效對比中明確傳統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能夠利用現代化教育的理念,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設計的更新和改變。通過前期的調查,可以發現在傳統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在傳統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都片面地認為增加作業量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從而機械地增加題數和作業量,采用題海戰術造成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學習壓力進一步增加,而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教師只用把握適度量的作業布置,才能夠在有限的精力中放大課后作業對學生知識的鞏固和提升作業;其次,傳統的作業其面向的群體大多是班級的全體學生,但往往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知識基礎都存在相應的差異,采用集體一致的作業布置往往無法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并且針對能力和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而言難免是新的學習負擔;最后,是部分教師在作業形式的設計層面存在局限性和單一化的特點,語文是集"聽、說、讀、寫、看"為一體的學科,在傳統教學中作業形式大多是"以寫為主,以背為輔"的方式,不僅使得語文課堂的多樣色彩得到喪失,同時也大大削弱了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枯燥、機械的作業也成為許多學生學習過程中無形的負擔。
二、探究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有效作業設計的策略與方法
1、注重課堂完成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在減負目標的指導下,教師應切實減少學生作業的整體體量,通過加強課堂教學效率,縮短校本講解時間的方式,為學生預留充裕的課堂時間進行作業的完成,使得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完成大部分的作業,并且能夠得到教師及時的指導,從而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減輕其本身的作業負擔。
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縮減課堂的時間和內容,從而為課后作業的完成留下充裕的時間,而教師需要將"課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學拼音的過程中,學習拼音既要注重發音和書寫,同時也要注重使用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將拼音抄寫作業留于課堂之上,由教師指導進行正確的書寫,以便于針對學生的錯誤和問題進行及時指正。同時,可以采用"隨機提問"的方式抽查學生拼音使用和掌握情況,而后再決定是否開展補充性教學。
由此可見,針對小學語文作業"雙減"設計的實踐應首先從作業完成量和作用完成方式入手,即通過精煉課堂,濃縮授課的方式,留給學生較為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后作業的完成,并適當減少傳統教學目標不明確、效果不顯著的作業,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中進行高效的學習和發展。
2、把握學生差異性,落實分層作業設計
教師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差異性,注重"以生為本"的作業設計理念,在作業布置的前期階段應對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能力有著充足的認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和布置,使得作業分層能夠與學生學習相互匹配。
比如,在小學識字的教學過程中,正確的學習順序是從基礎拼音的掌握,到字詞的認識,最后是詞語和句子的辨識與掌握,而由于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儲備存在差異,教師就需要開展分層性作業設計。針對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應當采用自主學習為主,拓展提升為輔的方式,例如一些學生對于拼音已經完全掌握,那么教師就可以布置簡單的詞匯辨識和句子理解等作業,而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加強指導,通過抄寫和誦讀的作業形式幫助學生牢固拼音基礎。
由此可見,分層作業設計的有效落實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大鍋飯"的教學弊端,而是使得教學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更加適配,使得學有余力的同學能夠適當拓展自身知識,而學力不足的同學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夯實與鞏固。
3、加強作業趣味性,應用多元作業形式
興趣永遠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第一位老師,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講究"興趣為先"的原則,即通過多元形式搭載作業的輸出,讓作業的形式能夠趨于多元化的發展,作業更加具備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高質量地完成作業,并且獲得充分的滿足感和愉悅感。
比如,在教學《秋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校本資料教學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作業形式,教師可以布置類似的作業:"請同學們收集你認為與秋天息息相關的一種東西。"、"請同學們模仿秋天里常常能夠聽到的一種聲音",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感受秋天的形態。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交互平臺,提供相關的秋天交流片給學生進行線上觀看,要求學生在仔細觀看的同時有所思、有所想,并在次日課堂中進行交流和分享。
由此可見,通過互聯網技術對作業形式的創新,以及教師有針對性的改造,使得作業的趣味度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進而有效吸引學生在作業中進行高效的"快樂學習",在學習中收獲知識和愉悅感,減少傳統教學中學業所帶來的壓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行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現階段學生發展特點的,而在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中充分融合雙減政策的主要內容和教學目標,則需要相關教師把握雙減政策的主要脈絡,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學生能力不同進行差異化的作業設計。另一方面,則是應利用好課堂時間,充分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減輕其課后作業的負擔,并借助多元化的形式和互聯網技術,讓作業能夠在趣味性的同時富有深刻的知識,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其有所收獲、有所進步。
參考文獻:
[1]何捷.“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體框架構想[J].江西教育,2021(35):10-11.
[2]劉書沅.“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