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瓊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在小學教育中,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天然的優勢。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然后在此基礎上,挖掘道德與法治的德育內涵和素材,并將其滲透給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分析和研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德育管理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期能夠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德育管理有所裨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德育管理
在素質教育已經廣泛普及的教育時代下,對于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學好文化知識,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培養綜合素養,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只有學生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小學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所以其對于德育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抓住其優勢,積極為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德育管理的意義
(一)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人的情感因素直接影響著他的行為方式,這句話對于學生來說也非常適用,學生具有怎樣的學習情感,就會具有怎樣的學習態度。在以往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地學會和掌握知識,往往采用灌輸的方法,直接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枯燥的方法,無法調動學生興趣,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和德育管理,則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動力激發出來,使學生在德育教育的引導下,產生學習情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在有效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中,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通常是建立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這不僅無法使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反而會給學生帶來負擔,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將德育管理滲透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準確把握,然后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德育案例,結合理論與實踐,使學生運用正確方法開展學習,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良好的德育素養。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開展德育管理的策略
(一)運用案例教學,豐富學生情感
案例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時,在以教學內容和目標為依據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用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思考真實的案例,這樣學生就會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調動起來,在真實的體驗中,對案例進行思考和探究,最終得出結論。通過案例教學,能夠將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出來,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與德育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感受德育,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從而使德育管理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教師在教授《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節課時,就可以引入一些真實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體驗,豐富內心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上網搜集一些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如學生生病之后,爸爸媽媽不辭辛苦的帶著學生去醫院看病,學生犯了錯誤之后,爸爸媽媽語重心長地教育,等等。當學生看到這些真實案例后,就會回想起爸爸媽媽日夜為自己操勞,從而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這樣德育管理的效果就會更好,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內心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教育,使德育素養得到了提升。
(二)重視引入文化,陶冶學生情操
小學生年紀小,難以對文化有深入的理解,無法自覺自主地構建起精神文明,同時對道德觀念的認識也不深入,在成長道路上,容易出現錯誤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對文化引起足夠的重視,然后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入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對文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對其深邃的思想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文化素養后,思考問題的角度就會更全面,更長遠,從而在文化的熏陶下,培養高尚的情操,促進德育素養的提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教師在教授《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節課時,就可以先走到學生當中,對學生了解民間文化的情況進行把握,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民間藝術,有的學生說自己喜歡臉譜,有的學生說自己喜歡剪紙,等等。在經過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課上創作自己最喜歡的民間作品,然后展示給教師和同學。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增強了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讓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學生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從而使德育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組織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體驗
德育的目的是塑造學生良好品格,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做正確的事。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想要使德育管理的效果更明顯,更理想,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教學中,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德育,在真實的體驗下,踐行道德標準,通過實踐活動,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比如,教師在教授《低碳生活每一天》這節課時,因為保護環境不是一句標語,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在一點一滴中實現的。所以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為學生布置實踐活動任務,讓學生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每天堅持走路,或是乘坐公共交通上下學,在實踐中踐行低碳環保理念。通過這樣的方式,就使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思想和行動上都重視了起來,從而真正提升了環保意識,在實踐中增強了德育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法治意識,所以其對于教師的德育管理,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要以其為依托,積極將德育滲透給學生,對學生開展德育管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桔秀.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情景教學與德育的結合[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01):96-98.
[2]李善屏. 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的滲透[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下).[出版者不詳],2021:689-691.DOI:10.26914/c.cnkihy.2021.059743.
[3]周岳英.德育生活化——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