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大、就業觀發生轉變,消極就業現象凸顯,這給高校的就業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積極心理學旨在激發個體的正向潛能,使個體獲得積極力量。高校在開展就業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從樹立職業理想、挖掘個體積極特質、增加求職積極情緒體驗、構建完善組織系統等方面激發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就業。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畢業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8-0032-03
【作者簡介】李金華,南京林業大學(南京,210037)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輔導員,助教。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趨增大,其擇業觀也在悄然發生轉變,消極就業的現象日益凸顯,如何調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積極心理學主張挖掘個體的正向品質和潛力,使人獲得熱情、樂觀、勇氣等積極力量,有助于提升個體的就業意識和就業熱情。本文通過分析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探討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就業工作中的應用并提出相關策略,以期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并為高校就業工作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1.畢業生人數激增,就業市場競爭激烈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呈大幅增長趨勢。2021年12月28日,教育部在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同時,就業市場上還有未落實工作的2021屆畢業生,待就業人數增加。在當前形勢下,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嚴峻,就業壓力較大。
2.企業崗位要求較高,畢業生求職易受挫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就業大軍不斷壯大,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內經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導致部分校招崗位嚴重縮減,難以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崗位供應量與就業需求不對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以南京林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為例,部分專業基礎扎實、技術較強的畢業生對個人的就業期望較高,一心想進互聯網大企業,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就業頻繁受挫,學生就業信心下降;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未參與科研項目,實習實踐經歷較少,其專業基礎和個人能力較弱,而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對應屆生的要求較高,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易受打擊,對于個人的就業前景較為悲觀。
3.畢業生擇業觀轉變,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
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大多是“00”后,他們是思想獨立、開放的一代,這一代的家庭經濟壓力普遍較小,這給他們個人未來的規劃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有些學生在畢業時不著急就業,選擇游歷大江南北、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者畢業后先給自己一段空窗期去思考未來的規劃等,“慢就業”“懶就業”現象頻發。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改變了人們對于職業發展的規劃。近年來,考研、考公的隊伍不斷壯大,其中不乏對當前就業形勢持悲觀態度的學生選擇二戰考研、考公等來獲得短暫的就業緩沖期;部分家長也存在就業焦慮,他們非常支持孩子畢業后不就業、在家里安心復習備考,更有家長阻止孩子就業,鼓勵孩子通過考公、考編進入體制內,獲得“鐵飯碗”……這些情況都為就業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阻力。
綜上所述,就業人數激增、市場崗位變少,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對就業環境和個人的就業前景持較為悲觀的態度。因此,運用積極心理學挖掘高校畢業生的潛力、調動其就業積極性是高校就業工作的突破口。
二、積極心理學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策略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積極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也是職業理想樹立的關鍵時期。只有樹立了積極正確的職業理想信念,學生才能在求職以及今后的職業發展道路上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一方面,高校應將職業理想教育融入教育教學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等課程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通過專業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扎實掌握專業知識,增強職業認同感,形成積極向上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職業理想的樹立應當貫穿學生大學全過程。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當設立職業規劃必修課程并與時俱進地豐富課程內容,讓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對職業規劃有一定的了解,并借助職業性格測試工具幫助學生了解個人性格特點,初步確定職業方向;通過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讓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了解本專業當前最新的就業創業政策和環境,對個人發展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同時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有了正確的職業理想,學生才能在就業前做好心理準備,減少“慢就業”“懶就業”等現象的發生。
2.理論聯系實踐,挖掘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的建立基礎是積極人格特質。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樂觀、智慧、努力、自尊、堅強、熱情等,同時還包括積極的動機和自我決定性。自我決定性指個體對自身的發展能做出某種合適的選擇并加以堅持。因此,充分挖掘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對其清晰地認知自我、挖掘自身潛力等有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特質和品質,有些學生動手能力較強,有些學生溝通組織能力較強,他們的個人特質決定了各自擅長的職業領域。高校應當將實踐環節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個人特質,不斷挖掘個人潛力,拓寬職業發展方向,避免出現盲目選擇考研或考公的情況。同時,學校應當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營造積極氛圍,通過豐富的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課余生活中充分鍛煉自我并喚醒自身積極的人格特質,變得更加樂觀、堅強、勤奮、向上,提高個人的抗挫折能力。
3.創設環境機會,增強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學的永恒主題為提升幸福感。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積極情緒擴大了個體的注意范圍以及思考和行為的空間,使個體具有更多此類的行為或行為傾向。當高校畢業生在準備求職和求職的過程中有更多的積極體驗時,他們會迸發出更多類似想法,并做出更多相關行為。
因此,高校在就業工作推進過程中可以利用互聯網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與求職相關的資源,并開展線下求職訓練營、簡歷問診、模擬演練等活動,在求職準備階段給予學生更多的模擬機會和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提高個人求職能力的同時對求職有更多的積極想法,進而更加主動地走進人才市場。同時,高校可通過開展校園招聘會、宣講會等引進更多對本校畢業生意向和需求較高的企業,并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利用優秀校友、專家教授等資源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優質崗位,從而使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有更高的成功率,獲得較好的求職體驗,進而建立求職信心,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4.構建組織系統,營造積極就業環境
現如今,“躺平”“擺爛”等成了網絡熱詞。在此環境下,部分學生易被這種消極言論影響,從而意志消沉、放棄努力。構建積極的組織系統可以為高校畢業生營造積極的環境,并為其人格發展和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社會層面,政府一方面要營造積極的網絡輿論環境,大力宣傳就業創業先進典型事跡,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引導,出臺針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優惠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高校畢業生營造相對寬松的就業環境。學校層面,高校應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就業提供精準有力的幫扶,同時開發和拓展求職應聘渠道,打造云招聘、云面試、云簽約等一系列線上平臺,加快就業工作向智慧化方向轉變。家庭層面,班主任、輔導員等可通過網絡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聯系,形成有效的家校合力,幫助家長正確分析和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以及學生自身能力水平,引導家長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就業期待,從源頭上給予學生積極就業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閔強.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15):82-86.
[2]周留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生職業精神的培養[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4):73-76.
[3]可佳欣.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9.
[4]曹加平.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江蘇教育,2020(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