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翔云
摘 要:科學觀察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很專業(yè)的研究活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觀察的準備,并展開觀察實踐。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喚醒、激活、應用學生的科學學習經(jīng)驗。課堂觀察是提升學生科學學力的有效路徑,也是發(fā)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通過深入而持久的觀察,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并進行觀察分析。通過觀察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科學性觀察,讓學生科學學習從“束縛”走向“解放”。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觀察;科學觀察力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式。俄國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科學研究要觀察、觀察、再觀察。”觀察,不是一種“簡單地看”,而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應用一定的方法,對觀察對象進行深度感知的過程。觀察是一種積極、主動地獲取外部信息的過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在觀察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工具。借助于觀察,學生能積極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課堂觀察,是提升學生科學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
一、觀察準備:喚醒學生的科學學習經(jīng)驗
小學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應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觀察。當下,很多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往往是被動的觀察,教師要求觀察什么就觀察什么;往往是膚淺的觀察,即觀察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表層,不能積極主動地通過觀察,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成因、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往往是斷片式的觀察,即對觀察對象的觀察往往不能持之以恒,滿足于一時半會的所看所得,等等。真正的科學觀察,應當是一種主動的、深度的、連續(xù)性的觀察,這樣的觀察,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力。為此,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制定科學的觀察計劃,做好觀察上的準備,從而喚醒、激活學生的科學學習經(jīng)驗。在科學觀察中,視角不同、目的不同,觀察的內容和方式就會不同。觀察準備首先就是要弄清楚“觀察什么”,這是“觀察點”的選取性問題。
例如,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種子發(fā)芽實驗”這一部分內容,就實驗操作而言是比較簡單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進行有效的學習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猜想“種子發(fā)芽與哪些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用怎樣的實驗方式”來進行實驗。有了實驗的猜想,就要根據(jù)猜想作實驗準備,尤其是要制定出“種子發(fā)芽觀察記錄表格”。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察記錄表格就是學生進行深入的科學學習觀察的準備、前奏,其科學性、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學生的科學觀察的效度。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深入研討:觀察的聚焦點在哪里?應該怎樣觀察?觀察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等等。通過“觀察記錄表”的設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觀察,從而讓學生能認識到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科學觀察“不應打無準備之戰(zhàn)”,而應當充分地準備。只有充分地備課,科學觀察才能富有深度、效度。在科學觀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握科學的學科知識,把握學生的科學學習的重點、難點等,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科學觀察認識、了解到事物的現(xiàn)象本質。在觀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準備攝像機等,以便對觀察現(xiàn)象作出深度分析。
二、觀察活動:激活學生的科學學習經(jīng)驗
如果說,課堂觀察準備主要包括“觀察點”的設置、“觀察方法”的研討等,那么,觀察活動就是要求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觀察活動能激活學生科學學習經(jīng)驗。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真實觀察,從而讓學生通過觀察去捕捉現(xiàn)象、思考現(xiàn)象、探究現(xiàn)象等。實施“觀察活動”,關鍵是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不僅引導學生“看”,更引導學生“聽”“聞”“觸”等。通過多感官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性、多角度的綜合性觀察。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拓寬觀察空間,延展觀察時間,從而讓觀察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科學學習、研究活動。觀察不僅僅要注重全面,更要細微、細致、深刻,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
例如,教學“水”這一單元相關知識之前,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進行直觀觀察,讓學生感知到“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水的物理性質。如將“水”“白醋”“白酒”“白糖水”“鹽水”“食用油”“牛奶”等液體放置在一起,讓學生從中找出“水”。一開始,學生調動自己的視覺感官,從中篩除了有色的“牛奶”(白色)、“食用油”(黃色)。接著,學生利用自己的嗅覺,用鼻子聞出了刺激的味道,從而篩除了“白醋”“白酒”。最后,學生調動自己的味覺,用自己的舌頭嘗出了兩種液體“糖水”(甜的)、“鹽水”(咸的),從而最終找出了液體水。這個過程,讓學生認識到,感知一種物體,不僅是用眼睛看,更要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適度介入,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感知觀察,尤其是學生在調動嗅覺器官和味覺器官時,要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安全負責。如在聞一個物體的味道時,可以用手輕輕地扇動;在嘗一個觀察對象時,更要警惕其有沒有毒性,等等。這樣的觀察教學,不僅指向通過觀察掌握對象的某種屬性,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樂于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是一種感性的活動,這種感性的活動有可能獲得對觀察對象的本質認識,但也有可能獲得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有時候,這種感性認識還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此,在觀察活動中,還要調動自己的科學思維、想象,對觀察對象、觀察現(xiàn)象和觀察過程進行審視、反思和批判。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才能對觀察對象、觀察過程作出一種科學、合理的判斷,為學生的后續(xù)科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觀察改進:積累學生的科學學習經(jīng)驗
觀察不僅僅要進行準備,觀察還要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改進學生的科學學習觀察行為,養(yǎng)成學生的科學學習觀察習慣,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觀察品質。在科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觀察是否是有序的?”“自己的觀察是否是全面的?”“自己的觀察是否是細致的?”等。通過觀察反思,促進學生的觀察改進,幫助學生積累、發(fā)展和提升自我的科學觀察經(jīng)驗。如讓學生在觀察時能夠做到主次分明、層次清晰;讓學生在觀察后能有效地進行比較、鑒別;讓學生通過觀察能進行分析和歸納,等等。
不僅如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判斷。科學的觀察活動盡管是一種客觀性的活動,但也絕不是那種純粹的價值中立、價值無涉的活動,而是需要學生基于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尤其是個體的觀察往往帶有主觀性。為此,還要將學生的觀察過程和結果等進行比較,進而引導學生形成一種“共識”。觀察改進,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的科學學習觀察生態(tài)。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手機、攝像機等,將觀察對象、觀察過程等拍攝記錄下來。這樣的拍攝,有助于還原學生的科學觀察現(xiàn)場。同時,有助于學生后續(xù)對觀察對象進行“再觀察”“再審視”等。
例如,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這一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能用顯微鏡觀察蝴蝶的翅膀、蟋蟀的耳朵、晶體、洋蔥表皮、水中的微生物,等等。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更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觀察,掌握觀察的方法。比如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也不變,然后來回移動放大鏡,對物體進行觀察;比如放大鏡不動,來回移動觀察對象。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調整觀察方法、觀察工具,讓觀察更清晰、更完整等。在觀察過程中,要讓學生明晰觀察要領,通過明細觀察要求,對觀察不斷改進,從而讓學生達到觀察的最佳效果。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觀察過程和結果等進行小結,讓觀察更具有結構性、系統(tǒng)性、層次性。
科學觀察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專業(yè)的學習研究活動。在課堂學習觀察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直面觀察對象本身,開放性搜集、解讀相關信息,應用一定的觀察方法,展開深入而持久的觀察。要引導學生學會進行觀察記錄、觀察分析,并通過觀察能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科學性的觀察,能讓學生的科學學習從束縛走向解放。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