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蘭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有越來越多數學教師開始關注如何有效運用提問教學策略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充分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學生產生更多求知欲與表達欲,鍛煉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時機選擇正確的提問策略,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方法措施
1、增強課堂互動性,促使學生思考
提問本就是數學教學中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而在提問時,教師不能一味地關注問題的密度與數量,而是應該注重其互動性,通過提問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課堂互動討論之中。例如在教學《2-5的乘法口訣》時,很多學生已經能夠按照順序背出2-5的乘法表,但如果打亂順序,很多學生口算起來就會變慢甚至出錯。教師可以先打亂順序提問學生一些2-5的乘法運算,這時可以明顯的發現一些學生口算速度很快,而一些學生則較慢,準確率也不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一起背一背2-5的乘法口訣表,然后再為學生提出一些具有具體背景的乘法問題如:“小紅買了三個七元的面包,一共花了多少錢?”、“小李買了兩包九元的零食,花了多少錢?”這些問題十分簡單,學生往往能夠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就脫口而出答案,這是因為學生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已經默默地開始了心算,留給學生計算的時間更加充裕。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與自己的同桌組成小組,像教師一樣隨意選取2-5乘法口訣表中的乘式,并將其轉化成一個具體的問題,考一考自己的同桌。如此一來,課堂不僅有了更高的互動性,學生也能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強化對乘法口訣的記憶與理解,從而保障了課堂教學效率。
2、注意提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探究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還要保障問題有梯度,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問題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并能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而盲目高估學生的能力,設置難度過高的問題或設計沒有梯度的問題都很難充分發揮出問題的作用,無法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科學地把握問題的難度,既不能使之過高而傷害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也不能使之過低而澆滅了學生不斷探究的熱情。當教師教學到一些思維難度較大的數學知識時,要意識到讓學生快速得到結論并產生深刻理解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難度較大、涉及多個知識點、綜合性強的問題或知識逐個分解,變成一系列“小問題”,保障小問題之間既有聯系,又是循序漸進的,從而使學生能夠由表及里的理解問題或知識,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深度,從而保障問題的質量。例如在教學《分一分與除法》時,要讓學生直接理解除法運算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將關于除法的問題進行“分解”,先讓學生感受除法的意義,再讓學生理解除法運算,對學生來說就會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將10÷5這個問題先變成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如:“”一共有10顆糖,要怎么分給五個小朋友呢?”、“如何分能夠保障每個小朋友都有且分的公平呢?”、“這個分糖果的過程應該怎么用算式表示出來?”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在不斷深入的思考中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注重積極引導,推動全面發展
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保障這些問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非學生中的某一群體。教師要通過積極的引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問題的幫助下收獲知識。學生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差異,每個學生面對同樣問題都會產生不同的思路,因此教師要做好分類引導,對于班級中的學優生要讓他們在穩步發展中進一步挖掘自己的潛力,而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則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后對于班級中的學困生則要放低要求,以鼓勵肯定教學為主,這樣學生才能一同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齊頭并進。教師要明確每節數學課的任務、要求與重難點,并根據這些內容確定回答問題的學生,在問題設計上也要突出其層次性,并采取不同的回答方式,如個別學生抽答、自由搶答、分組討論等。教師應告誡學生他人回答問題時做到安靜聆聽,不要影響、打斷、干擾他人發言,而是在心里默默的將他人的答案與思考方式與自己的進行對比,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序又融洽的。例如在一個除法問題“小紅一共有15包零食,其中包括3包薯片、6包餅干與6包葡萄干,她要與自己的兩位好朋友一起分享,請問最后每個小朋友分別分到了哪些零食?”中,一些學生誤將題目中的“兩位好朋友”的“2”作為了除數,最后導致解題出錯。這時,教師不要立刻反駁學生的做法、否定學生思考的過程與結果,而是追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這個題目中有哪些關鍵信息呢?”學生開始講解自己的思路,等講解到“要分給兩個小朋友”時,教師就可以提醒學生:“是分給兩位小朋友嗎?有沒有被遺漏的小朋友呢?”學生在教師的提醒后能夠快速發現其實一共是三位小朋友在分零食。這樣引導提醒的方式比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再告知學生正確的思路答案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使學生意識到認真審題的重要性,同時也化解了學生答題失誤的尷尬,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4、增強提問后期鞏固,提高提問效果
當教師在處理學生回答時,教師不能簡單地判斷學生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要對學生整個回答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評價。如果學生問題回答得較好,教師則應該反饋給學生回答到底好在哪里,是思路清晰還是考慮全面,是反應迅速還是別有新意,然后再予以學生鼓勵與表揚。而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第一反應應是了解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步驟,而不是直接否定學生、批評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處理學生的回答時都是簡單的重復一遍正確的答案,沒有后續的分析與點評,這樣對學生來說即使回答上了問題也沒有絲毫的滿足感與自信感,很容易使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變得消極起來,讓本應活躍融洽的數學教學氛圍降到冰點。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數學教師,應善用提問來使數學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運用有效合理的提問使學生能夠受到更多啟發,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在數學的天地中盡情地遨游。作為教育者,要堅持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呈現一堂堂細致入微、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和新燦.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12):13
[2]張洪彬.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