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虹
摘 要:現代社會對人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人們的素質,首先要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這就需要從小學階段,就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學生應在小學階段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社會觀念,將所學知識正確地應用到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教育;策略
德育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強烈的德育意識,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學科的德育因素,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同時,數學教師還要將德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書、育人的雙豐收,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情感態度等,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機融入德育,既可以利用德育理念對學生數學思維進行啟發和挖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辯證思維能力,強化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推動其數學學習能力的全面性提升;還可以對數學教材內容中的德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和應用,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細致的科學研究態度,并強化其邏輯思維和歸納推理能力,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道德修養,塑造獨立人格,深度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并把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和遷移,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德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充分融合應用,符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對培養學生個體思想品德很有幫助。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數學知識,滲透德育教育
日常教學中,為取得較好的育人效果,教師不能停留于計算公式、數字等方面的教學,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潛藏的文化內涵,有針對性地利用數學知識開展德育教育。如此,既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利于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德育教育內容往往隱含在教材中,并不明顯,需要認真鉆研,再以恰當的方式,將“隱含”的德育教育素材融入課堂,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以數學知識為載體開展德育教育時,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地講述概念、公式、規律教學模式,有效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再寓德育于情境之中,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念。這種教法,也有利于改變學生相對被動的學習狀態,促進他們積極探索課堂新知。
(二)注重選取活動形式,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數學活動是數學課堂經常采用的學習方式之一,而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徑。活動的形式可以是課內的小組活動也可以是課外的實踐活動。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通過一次次的群體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另外,課外實踐也是培養學生品德,滲透德育的良好形式。活動中,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自主性,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學習數學綜合實踐模塊中的“節約用水”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滴水實驗的數據,并且上網了解我國水資源匱乏地帶的相關資料。在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操作得出一分鐘的滴水量,記錄好數據,然后再計算出1小時滴水量,最后算出一個水龍頭一天的滴水量。通過計算與對比數據,學生很快會發現原來一個水龍頭一天的滴水量如此之大。通過數據的直觀展現,學生會感慨水資源是如此的寶貴,并且自覺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不由自主形成節約水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聯系生活實際,升華學生道德情感
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給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引入生活化的素材,縮短小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內在魅力,把握契機向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升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觀察自己家中塑料袋的使用情況,然后統計班級中每個家庭在一個星期、一個月內塑料袋的使用數量和廢棄數量,借此讓學生了解廢棄塑料袋對環境產生的危害,使學生接觸到環保教育,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實現德育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統計家庭每個月的用水量以及這些水的主要用途,引導學生設計一些節水或循環利用水資源的措施,有效減少水資源的浪費,讓學生認識到淡水資源的寶貴性,引導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四)利用數學文化,理解勞動內涵
勞動是確保人類獲得更好生存發展的內驅力。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美好未來。勞動不僅指生活,數學知識、數學文化中也蘊涵大量的勞動元素。因此,教師應利用數學文化,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為當代小學生能發展成為人格健全、五育并舉的人才做好鋪墊。例如,在學習“圖形”類知識內容的過程中,為提高學生對圖形知識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感悟勞動創造美的內涵,教師可以將民族服飾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讓學生感悟各種圖形組合后產生的創新美感,也可以以此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堅韌不拔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美、感受美,也可以通過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體會勞動創造的價值,以此真正提高學生的勞動德育素養。
(五)設計多元化的德育作業,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滲透不應止于課堂教學,還應該延伸到課后的教育。作業作為鞏固學生學習,促進學生課后思考的重要手段,也應該添加德育的元素。因此,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特色的課后作業。比如,在學習“統計表”時,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布置學生統計父母為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為父母做的事,再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通過畫圖表和記錄數據,很快就會發現父母為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為父母做的事數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此時直觀的數據給予的沖擊不僅是視覺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心靈上的震撼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原來父母在生活中為自己付出了許多,此時的教育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樣的課后作業不僅能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在無形中鑄就感恩父母的美好品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的教學方針,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德育理論的滲透。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結合生活培養責任感,故事導入提高科學素養,通過環境滲透德育元素等,會使小學生發展成品學兼優的少年,也為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水平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江雅.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J].國際教育論壇,2020,2(07):154.
[2]李玉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J].天津教育,2020(15):2.
[3]李宏榮.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