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支斌
摘 要:新課改時期,教師要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在講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時,需要充分依照新課改教學要求去創設教學環境。以核心素養理念為中心,為學生提供科學、全面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在學習教材內容時,不僅能夠掌握理論知識,在生活和實踐當中也能夠懂得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
前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思想容易受外界因素所影響變得消極。初中階段是建立三觀的關鍵時期,充分利用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行為指導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思想,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還能夠在課堂互動和實踐當中,充分體現自身學習優勢,有效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生活化講解培養法治意識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側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知識培養,為了促進法治意識的進一步強化,教師可以結合創新化教學途徑,開發自主學習思維。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單純依靠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所講解的知識范圍比較狹窄,雖然學生能夠了解教學思想,但對于所學的知識并沒有深刻的認知,并且自身的法治意識也得不到有效激發[1]。在新課改時期,教師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又要鍛煉學生有效運用所學的知識維護自身權益,強化法治思想,可以結合生活化細節,融入教材內容進行授課,改變原有學習思維。
例如,講解《預防犯罪》時,初中時期的學生好奇心比較重,但是對于一些法律法規和法治常識并沒有足夠的了解,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元素,為學生有效滲透法治知識,幫助學生有效預防犯罪,遠離消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積極心態的培養。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社會新聞或者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幫助學生有效遠離危害,同時能夠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不同的社會行為,能夠學會依法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信息化引導強化政治認同
在教學工作不斷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已經在教學工作當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要想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強化政治觀念和大局觀的建立。教師可以結合信息途徑,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引導,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不斷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運用信息化模式,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要教學形式,教師可以結合核心素養理念進行教學策略的編排[2]。有效強化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和強化政治認同理念,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思想觀,這樣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也能夠強化愛國主義思想,建立深厚的民族情懷。
例如,講解《中國人中國夢》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搜索一些時事政治新聞,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建設發展歷程,以及“工匠精神”“中國速度”等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能夠結合不同年代,不同發展目標,有效了解我國的治國方針和社會主義體系下的中國精神。逐步強化政治認同觀念,讓學生能夠在青春期建立成熟穩定的思想觀,對以后的成長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情感教育促進公共參與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師要充分注重思想引導。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培養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進行教學方案創設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心理、情感和思想的變化規律,以情助教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有效激發學生公共參與意識[3]。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效融入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視頻觀看的方式,對政治實踐有充分的參與興趣。然后再結合教學條件,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參與不同形式的實踐,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踐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
例如,講解《集體生活成就我》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不同年代的集體生活的趣事,然后定期組織學生到公共事業單位參與義務勞動,逐步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強化責任感。在參加完不同的活動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集中討論,將每一次活動深化到學生的思想當中,這樣才能夠長期影響心態變化,讓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能夠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結論: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教學工作,教師要不斷創新和實踐,有效吸收多元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高質量的學習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思想和行為上的指導,尊重課堂主體思想,了解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和心理變化,講解不同的內容時,有效融入教學案例,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教材當中所涉及的思想觀念和法治知識。初中時期是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通過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的不斷培養,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明確教學目標,有效培養初中生健康積極的心理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海金.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10):166-169.
[2]周軍.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02):18-20.
[3]魯曉鋒.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21(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