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銘裕
摘 要: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以課程建設為指揮棒,建設精良思政教師隊伍;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探索適合不同學段的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堂內外的相互貫通,以達到教學相長、思政育人的實效;要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格,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育人機制、策略探索
在努力推進“大思政課程”實踐中,構建“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可積極有效推進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一、以課程建設為指揮棒,建設精良思政教師隊伍
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教師。思政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要建設一支精良的教師隊伍,筆者認為,應重點在教師的“學”與“研”上著力。
“學”,即學習。思政教師要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新課標。新修訂《道德與法治》課程方案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素養導向”,從根本上保證了育人方向。思政課程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課程育人”新理念,吃透新課標,用好、用活教材,把核心素養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思政科組要組織新課標學習研討會,通過線上、線下的網絡講座、科組研討、心得體會撰寫等,使思政教師緊跟課改步伐,正確把握方向,調整教學策略。
“研”,即研討。思政教師要加強思政教學研討,探索高效的教學模式,探索思政課程育人的有效途徑,為課程思政建設確立目標,明確方向。
一是集體備課常態化。常態化的集體備課,能夠集思廣益,拓展教師教學的思路和視野。思政科組集體備課要有固定的時間、明確的主題。采用適合學生認知的教育方法,使教學手段更精準新穎,使教學語言更生動有趣,讓思政課回味無窮,魅力四射。
二是課例研討專業化。思政科組要圍繞課程思政的建設,指導教師開展教研,促使教師專業水平及專業能力的提升。學校組織開展思政學科課堂教學競賽活動,通過集體備課、課例示范、評課等活動,推動思政教育專業化發展。
如,在《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示范課例中,筆者把握課程標準,認真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學目標,巧妙靈活地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思路清晰。以導學案、課堂評價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系。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手段、實物體驗等方式,創設情景,以小組為單位,引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地了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對社會和世界文明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民主自豪感,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本課創新地構建了“導——學——評”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在思政科組得到推廣應用,教育功效顯著。
二、實現思政課堂內外的相互貫通
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堂內外的相互貫通,能達成一體化育人效果。
課堂上,教學育人感受深。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探索適合不同學段的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相長、思政育人的實效。在小學高年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充分挖掘思政資源素材,如時事熱點、大城小事、網絡平臺資訊等,與學生分享、探討、交流,以“導學、設疑、探究、解惑、總結、評價”六環節貫穿教學,形成“教——學——評”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使思政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程,感受深刻。
課堂外,活動育人體驗深。筆者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以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豐富其體驗,淬煉其精神,培根鑄魂。比如,在“學黨史,踐行動”主題活動中,引領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精神,筑牢信念之魂;學生在愛心捐款活動中,學生體會到愛與奉獻;在“創文創衛”實踐活動中,學生懂得責任擔當;在“今天我當家”實踐活動中,學生體驗到父母的辛勞,懂得孝與愛......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屬于思政教育的隱性課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筆者學校圍繞綠色校園、書香校園、“好心校園”建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綠化、美化和文化建設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教育。每學年初,學校開展書香班級文化評比,學生、教師、家長參與其中,出謀劃策,積極打造別具一格的班級文化,班班有特色,處處展新貌。在活動中,集體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文化認同感進一步深化,文化育人功效明顯呈現。
三、打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格
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落實立德樹人,需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格,形成齊抓共管的育人機制。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教師、終生教師。學校應著力辦好家長學校,開設家長課堂,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學校教育同頻同步,更有助于培養孩子健康成長。
學校還可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系列活動。例如,針對“校園欺凌”這一熱點問題,學校邀請了法治副校長到學校給學生上法制課,以真實的欺凌案例說法,讓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教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近年來,學校每年都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由此可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攜手,構建“三位一體”的育人網格,讓育人渠道更寬敞,育人合力更強。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大育人環境,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法治觀念,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要扎實辦好思政課,構建“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育人機制,推進思政課程全面育人,啟智潤心,培根鑄魂,在學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邱建麗.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功能的路徑探析[J].現代教學,2021(20):47-50.
[2]張曉娟.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