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博
摘? 要:外科學在醫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使得醫院中外科工作量逐步增加,同時也對外科醫生的素質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外科學教學中,必須要提高重視度,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課程思政是當前教學領域中的新理念,將其應用于外科學的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便于其在未來的醫學工作中可以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文章針對外科見習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展開探討研究,對外科學科及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意義、外科學科思政元素及思政教育進行簡述,并提出了有效的融入對策,期望能夠切實推進這一目的的達成。
關鍵詞:外科學;思政元素;融入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149-04
在外科學課程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經過學習對外科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整體治療措施進行掌握,同時外科學也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臨床專業課,是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因而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綜合素養。
一、外科學教學概述
到目前為止,醫學科學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外科學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臨床醫學專業中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醫學院外科學的學習中囊括腫瘤、感染、損傷、功能障礙等多個部分,整體學習過程中具有復雜性、煩瑣性,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非常多樣,如各種病癥的發病機制、定義、病因、治療等等;同時當前在外科的臨床治療中手術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方法,因此當下在外科學的學習中,有關手術的相關內容也非常多樣化、復雜化,如某一疾病手術的方法和技巧、手術并發癥風險的評估等??偠灾饪茖W具有極高的復雜性、實踐性,在實際學習中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醫學生能夠在提高理論素養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二、外科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一)核心教學思想貫徹的需要
現階段大多數醫學生尤其是臨床本科生都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情況,認為只需要對專業理論以及臨床實踐操作技能進行掌握,就可以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這一情況大大弱化了外科學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比重,而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恰當的課程思政則能有效彌補思政素質教育缺陷。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強調高校中的課程必須要有知識傳授、價值塑造以及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對各個課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深入性挖掘,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播的同時進行價值底蘊的凝聚,充分貫徹多維度育人理念,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將思政課程延伸至課程思政方向。
(二)醫學院校思政工作的現實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在教育領域下了“大功夫”,尤其是在素質教育上,而且不論哪一階段的學生,均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較高的現實需求。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生,需要經歷許多的醫學工作,并且長時間的醫療衛生工作也會給其心理上帶來較大的影響,那么在外科學教學中,學校、教師便應當重視這一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據實際情況來看,醫學生們在思政教育上存在短板,其他普通高校學生也是如此。與此同時,醫學生在校學習的階段,是其步入社會、步入工作崗位的過渡階段,更應當不斷地提升自身觀念,因此教師要在外科學融入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更為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補齊學生思政方面的短板。
(三)高校教師立德樹人職責的體現
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教育有相似性,而且可以說課程思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創新。在當前,外科學的教學中正在逐步融入課程思政理念,而課程思政的融入,將會使醫學生潛移默化地認識到“立德樹人”這一思想理念。對于外科學的教學工作來說,教師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實施者,在課程思政中,教師發揮著傳播者、引導者的作用,要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并逐步將其與外科學知識進行融合教學?!按盒Q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本身便是“辛勤的園丁”,在其教學中,要將“育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教學,因此對于外科學的教學來說,通過加強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是對教學工作的負責,也是教師立德樹人職責的具體體現。
(四)醫務工作者的能力的客觀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在自我健康、自我保護意識上。現如今,各種疾病高發,如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給患者身體帶來了長期持續性的傷害,因此使得醫院診療工作愈加繁忙、繁重,因此對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許多患者在疾病上的認知不足,并且在信息化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下,患者們往往會先通過手機百度求助,但每一例患者自身的病癥情況均有個體化差異,在網絡上單純地去求助、了解無法得到一個滿意的答復,甚至會讓一些陌生的知識先入為主,使其在與外科醫生的交談中,甚至會通過網絡上獲取的知識去反駁醫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率逐步提升。在加強對課程思政的融入時,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并提高診療工作中的服務質量,真正將“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服務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
三、外科醫學的思政元素及教學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實現入腦入心、潤物細無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學校培養的醫學生將是奮戰在健康服務第一線的基層臨床醫生,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完成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承擔著國家最后一公里公共衛生問題的重任。因此,除了精湛的醫學技術的培養,同時也需要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課堂教學中引大道、啟大智,使學生日后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仁心仁術的好醫生。臨床醫學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等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臨床醫學相關課程,可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方法和公共衛生知識。而臨床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與人們的生活與健康息息相關[1]。在臨床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貼近生活,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認同,實現隱性思政教育,發揮全程育人作用,幫助學生增強醫德,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外科學科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一)外科學科教學和愛國教育的有效結合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形勢都出現了顯著而深刻的變化,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社會信息化的進步與發展,很多大學生在愛國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全新的變化及情況,也遭遇著諸多全新的挑戰。在外科學的理論性教學過程里,可以將我國醫學界的先輩們在這個領域所做出的貢獻和案例等進行結合,借此開展有效的愛國思想教育。比如周朝時期,我國就已經將外科獨立羅列出來,外科醫生當時已經有專有的名稱;漢朝時期更是出現了華夏聞名的外科先輩華佗;還有唐朝時期的孫思邈著述了著名的外科典籍《千金要方》,里面提到了外科手術的手法等。課程中可以對我國古代外科醫學的發展進行一個系統的回顧,讓學生內心深處由衷地生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認同感。
進入近代之后,我國在一代代醫學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對于大面積燒傷以及斷肢再植等外科傷病方面的治療,還有食道癌等的外科診療等方面,已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甚至處在當前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代表人物,比如王忠誠、吳孟超以及吳階平等。在課堂上借助這些先進人物及其事跡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引導作用,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報效家國的情懷[2]。
(二)將外科學科教學和法治教育有效結合
依法治國是我國開展國家治理的總體方針,而且我國在醫學領域也有很多相關的法律制度及規范內容給了患者各種權利的賦能,比如健康權以及隱私權,還有知情同意權等等,這些權利與義務總體上屬于平等關系。一般情況下,和患者權利對應起來的就是醫院以及醫生的義務,那么這就需要醫生在進行診療的時候具備足夠的法律思維及意識。第一,必須要堅持法律至上,學會用法律制度及規范內容來對醫生的工作行為進行規范約束。第二,要堅持權利的本位思想,學會尊重及保護患者的各類正當性權利。第三,要以程序為優先,尊重法律規定好的各類醫療服務程序。因此在開展外科學科教學活動時,尤其是外科的見習以及實習等的教學活動時,要學會將法治意識及內容及時融入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借助一些比較典型的醫療民事侵權案例或者醫療行政違法案例進行內容分析,讓學生對于醫療服務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一個更加清楚明確的認知,也在這個過程中有效推進學生法律思維意識的培養及建設。還有尤其要引進和鼓勵教師在掌握醫藥知識及外科學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自身的法律意識及思維,并且引導這些教師積極開展醫藥以及法三者共同結合的課題研究申報,讓那些對此有興趣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全面系統地促進學生在法律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培養。
(三)將外科學科教學和職業素養教學有效結合起來
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會從事醫學職業,因此在學生的教育學習階段,就必須要著重對他們開展職業素養培養教育,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未來從事醫學工作時能夠更好地勝任崗位的重要。因此在當前開展的醫學教學活動中,有效將醫學職業素養的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是必須的,更需要從各個層面推進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
職業素養包含了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意識,還有職業相關的行為習慣以及職業技能這四大類內容,這里面前三項內容是職業素養最為基礎的內容。對于一名醫生來說,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僅需要具備足夠高尚的醫德及醫風,還要具備充足的人文修養以及人格魅力,并且也要具備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等等,雖然無法簡單地借助知識傳授讓學生具備這些能力,但是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借助教師自身的語言以及行為等,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讓學生慢慢地培養起這些能力及意識。比如在甲狀腺的手術教學中,帶教的教師就可以在條件足夠的情況下,為患者提供多種不同的手術治療選擇,并且要及時和患者對各類手術的利弊情況進行討論,醫生與患者一同對手術的方案進行決策,讓患者在手術之后實現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快速康復。手術結束之后,醫生親自把患者推回到病房,并且對患者手術之后出現的任何情況及時合理地處理,讓患者能夠切實體會到完善的人文關懷[3]。在整個過程里,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醫生擁有人文關懷所能夠產生的影響和效用,并且還能夠采用這種形式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意識。
(四)將外科學科教學與生命教育有效結合起來
1968年美國知名學者唐納華特士提出了生命教育,這個學科開展的目的是讓接受教育的個體能夠直接體會到生命以及人類生死等問題,并借此能夠有效促進個體自我生命的價值最大化實現。生命教育的廣義內容其實就是一種全人教育,不但需要對人類從出生一直到死亡的全部過程以及這個過程里所涉及到的各類對于生命起到關鍵影響的內容,比如生存能力及其培養,生命的價值存在及提升等,進行有效的涵蓋,而且還要切實推進人體的生命質量提升,更要倡導學習者要深刻認識到生命的真正意義以及價值,懂得對生命有足夠的尊重,懂得去珍惜和超越生命,也借此最終促進生命價值的實現。生命教育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讓人具備足夠的仁愛心理,醫者仁人,這表明醫學教學和生命教育本身就有諸多共通的地方。在當前的外種學教學中,將生命倫理教育內容滲透進去,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讓學生實現能力與道德思想的雙向發展,并且讓學生具備強烈的生命倫理素質,成為一個更為合格的外科醫學人才[4]。
(五)外科學科與辯證思維教學的有效結合
馬克思唯物辯證哲學思想給當下醫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不但讓醫學學科發展具備了良好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同時也能夠有效帶領醫學專業實現有效的思想方向引導。而且從本質上來看,外科學科教學的內容,可以說幾乎每個地方都展現著唯物辯證思想。比如無菌手術的出現,抗生素等藥物的發現及應用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人體基因出現了突變情況,那么就會導致惡性腫瘤出現或者轉變等,這也直接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比如乳腺癌手術,從早期發展到后來的慢慢變化,都能體現這一點。早期的乳腺癌手術只是單純對局部的腫塊進行切除處理,之后則對乳房進行單純切除,再之后則是采用的標準根治術進行處理,然后就是對根治手術進行擴大和改良處理,不斷地進行完善和深入治療,也正體現了實踐和認知之間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思想著重強調實踐才是所有認知的現實性基礎,認知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之上,主體對于客體所出現的能動性反應[5]。在當前的外科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將唯物辯證思維貫穿其中,讓學生站在唯物辯證的角度上進行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并正確把握醫學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并且對外科學科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樹立起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
五、結論
當代大學生既是“科教興國”戰略的受益者,又是未來“科教興國”戰略的建設者,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擺在高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與創新的產物,內涵強調專業類課程需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職責,從而促進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尤其是對于醫學外科教學來說,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覃天資,梁潔,梁楚晗,等.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外科學教學的路徑探討[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32):297+301.
[2] 邵敏. 重癥醫學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實施思政教育的探索[J].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20(04):115-120.
[3] 廖正步. 課程思政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09):76-77.
[4] 董為人. 醫學課程思政的概念及實踐探討[J]. 解剖學雜志,2020(04):275-279.
[5] 陳俊健,李文濤,麻秋娜,等. 醫學診斷學教學的思政課程改革的探討[J]. 廣西醫學,2020(15):2054-2056.
(薦稿人:林茂,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