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瓏
摘要:“互聯網+”時代是技術促進傳統教育模式變革、優化教學方式、步入優質資源共享的數字化教育時代,本文立足高職院校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在互聯網教育生態環境下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系統分析人才培養的新趨勢與新需求,打破傳統人才培養定位局限,極大提高教學質量,探尋建設以職業崗位需求為指引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互聯網+”技術具有智能性、融合性、共享性等特點,能夠平衡區域教學資源、助推教育公平,解決現代職業教育中出現的種種瓶頸問題。在“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的發展過程中,各高職院校的綜合辦學條件不斷提升,育人模式不斷改進,教學資源不斷優化,逐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邁向“大有作為”的新時代。現代化企業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在不斷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對安全技術管理專業人員與崗位相匹配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所需專業人才市場不斷擴大,未來專業就業前景將持續走高。如何培養并輸送既具備安全技術理論知識和企業實踐應用能力,又具備相關安全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以便減少事故發生,已成為大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安全生產研究的熱點。
一、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黨的十九大提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新要求,為下一步高職安全技術管理社會服務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指導方向。通過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主要有以下三點問題:第一,行業專業人才缺口較大。通過大量調研與分析發現,基層政府管理系統中安全生產執法人員大多為轉崗或軍隊轉業人員,不具備相應專業背景,無法滿足安全生產行政執法監察工作需求。我國持注冊安全工程師證書的專業人才僅20萬左右,未來5年注安市場人才需求量可達150萬左右,可謂“前途廣闊”。第二,全國范圍內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多以本科與中職教育為主,開設此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反而較少。現有高職安全與管理專業大多借鑒本科院校的偏向理論性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缺乏較強職業技術技能和再學習能力,不能為安全生產提供專業的人才支撐。第三,面對科技力量加強的21世紀,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路徑脫離崗位需求,只注重“寬口徑”安全理論教育,忽視“窄口徑”專業方向領域實踐教育,缺乏創新性、先進性與適應性,無法與當下多領域企業發展需要接軌,進而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下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互聯網+”教學具有優質教育資源普惠化、數智化、協同化、共享化、即時性等特點,更加助力現代教育的資源補充。數字化經濟新時代,安全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但面向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數量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嚴重制約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如何以市場動向和企業需求為指引,選擇合適培養路徑,滿足我國安全行業對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畢業生數量與質量需求,成為開創專業建設新局面的重要一環。
1.共建共享,優化教學資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安全技術從服務于社會生產實踐到淘汰的周期越來越短,導致各院校存在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課程資源相對職業崗位要求明顯滯后的現象。各高校應在加深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開發融入“1+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課程標準,例如以注冊安全工程師的考試科目以及大綱為基準,設置相關公共科目課程,并結合行業領域方向與校企合作自身優勢,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在線課程、微課、課件、案例、視頻、圖片、動畫等多元的數字媒體教學資源,引入最新行業標準、規范等資源,豐富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配套教學資源,更有利于開發活頁式立體化教材。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夠激發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創新的方式完成主動性學習過程,保障職業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順利實施。
2.線上線下,優化教學模式
由學校骨干教師、資深行業專家、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在職人員共同參與專業課程設計與開發,將1+X證書模塊教學內容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相對接,分解為可操作、具體的教學任務,融入到專業教學項目,模擬企業實際工作情境逐漸展開。“模擬工作來學習”能夠貼近實際生產過程、創新教學形態,融“教-學-做”于一體,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互聯網+教育”網絡平臺使所有課程課前線上的預習,課中線上線下交互的學習與再檢測,全體學生正確率達到90%之上為教學任務完成,使課后對所學延伸及拓展內容的加深學習成為可能,同時積極解決評價反饋意見,提升下次教學任務質量,實現閉環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3.校企互聘,優化師資隊伍
“互聯網+教育”時代,新技術與教學過程不斷融合創新,高職院校應注重師資培訓,學習國內外先進安全技術知識,同時持續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傳統的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教師缺乏與實際工作銜接經驗,案例講解不夠透徹,忽略崗位技能培養,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與工作崗位要求脫節。為促使教師供給導向向社會需求導向傾斜,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教師深入行業,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擔任企業適宜崗位,豐富實踐工作經驗,或積極參與行業內的學術會議與企業研發項目,“學研教”相融合,倒逼教師提高自身理實一體化教學水準。同時各高校應加深校企合作,企業可以聘請教師走進企業參與相關教育培訓,學校聘請企業資深技術人才走上課堂,充實實踐、實訓教學師資,真正體現“雙師型”優勢。
4.科技引領,“三建”實踐教學體系
為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緊跟信息時代發展,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建設先進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由于安全類專業具有涉及領域廣的特點,專業方向分類較多,特別是涉及特種設備作業操作復雜,危險系數大,成本較高,但現場專業安全技能實訓又不可或缺。企業生產現場的復雜性與危險性制約了實訓設備建設,為避免安全事故發生,降低建設成本,積極引進虛擬仿真技術,建設實訓、科研、競賽、服務深度融合的校內智能型虛擬仿真實訓示范基地。第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安全生產行業具有特殊性,僅靠校內實訓基地不能保障全部專業方向實操設備達到標準。根據專業定位,可以深化校企合作,聯系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制定戰略合作方案,積極構建企業、基層社區、安全生產服務中介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等4類校外實訓基地,增強產學研合作,使學生獲得現場跟崗學習機會。第三,加強教學實踐內涵建設。突出實踐教學重要性,嚴格對照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相關工作,規范實訓室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豐富實習實訓項目標準題庫,完善實訓指導用書,有力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完成了“以訓促學、融賽促教”的兼容發展,實現了“窄口徑”專業型人才培養。
5.質量監控,建設評價體系
綜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緊扣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理念,強化教學過程中學生這一主體地位,實行政、會、行、企、校五方共同參與制定人才培養評價指標,設計涵蓋情意面、技能面、信息面、分析面、工具及設備的使用能力、表單填寫與報告的撰寫能力六個方面在內的“156”課程考評方式,完成對學生進行過程考核-結果考核-反饋提升的閉環型模式。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安全技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需時刻以最新行業發展趨勢為導向進行創新性研究與實踐,在“互聯網+教育”新契機中,面向新產業,對接新工種,培養出擁有過硬專業知識和較強職業能力的服務型創新人才。我國已邁向共享發展的新征程,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在國家與地方政策支持下,通過“三優化、三建設”以及“156”課程考評方式,能夠消除資源孤島,輻射帶動人才發展,打造職業教育好口碑。 PR
本文系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高職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YTQC2022JYJX15 。
參考文獻:
[1]朱鵬. 高職院校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教育現代化, 2018, 005(038):108-110.
[2]梁元杰,柏向陽,王力,李霞.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9,(23):76-77.
[3]王義貴.職業院校專業特色建設有效途徑研究——以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2021,20(07):104-108.
[4]沙策,錢云樓,羅剛.大安全觀指導下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課程建設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0(05):142-144.
[5]祝超,李桂萍,馬巖巖,季曉明.高職院校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90-91.
[6]孫輝,師思,張麗珍.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綜合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探析[J].科技風,2019,(25):50.
[7]王興,王丹霞.1+X證書制度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12):7-12.
(作者單位:煙臺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