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 潘雨龍
中圖分類號:G85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37-02
摘? ? 要? 彝族摔跤作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體育活動,在起源和演繹過程中記載和依托著古老的文化特征。隨著現代經濟發展沖擊,彝族摔跤的存續狀況面臨巨大挑戰,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方法對貴州省部分彝族地區進行調研,發現:彝族摔跤存在傳承人斷代危機,保護措施尚未完善等問題。建議:健全傳承人培養機制,民族文化引入校園等,旨在探索其發展不足,積極促進彝族摔跤的傳承發展。
關鍵詞? 貴州省? 彝族? 摔跤? 發展現狀
一、彝族摔跤起源
(一)起源于神話傳說
彝族摔跤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起源過程中也充滿傳奇色彩,其中包括神話傳說的起源。相傳在很久以前,其中一年,彝族同胞獲得前所未有的豐收,從而引發天王的不滿,于是就派遣大力士來到人間糟蹋莊稼。這時,一名叫包聰的彝族青年奮勇當先,通過和大力士反復糾纏扭打,最終取得勝利。但包聰的行為引發天王極度不滿,于是派遣蝗蟲到人間糟蹋莊稼。智慧的彝族人民集體高舉火把驅趕蝗蟲。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包聰,也紀念獲得豐收的特殊日子,于是每年火把節就舉行摔跤儀式。這就是火把節的傳說。
(二)起源于部落戰爭
彝族先民曾建立了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國,在古代彝族部落都是以軍事立國。因此,在彝族先民所管轄的地區,戰事連綿不斷,戰士陣亡便是時常之事。為了保證軍備輸出,培養能征善戰之士,于是便在平時訓練中融入形似于格斗的摔跤訓練,以便在戰場上能夠取得勝利。于是長此以往,摔跤便逐漸成為彝族戰士用于軍事戰爭和平時保衛領土的特殊手段,以至于除軍事化需要之外,在長期的習慣中,平民娛樂性活動等也會將彝族摔跤進行演練,即一類軍事化起源到延續的體育手段。由此也充分表現出彝族先民尚武的意識。
(三)起源于祭祀活動
彝族戰士護送亡靈的途中會為鼓舞士氣而挑選身強體壯的戰士進行摔跤活動,逐漸由軍事化演繹流入民間。于是摔跤活動也從鼓舞士氣軍事用途逐漸轉移到普通彝族人民的祭祀、喪葬活動中來。在祭祀的過程中摔跤,并唱祭祀禮儀之歌,為抒發死者親屬的悲痛之情,從而也有盡子孫之孝、安慰生者、祭奠逝者之意。這種特有的祭祀摔跤便在彝族聚居地流傳,于是開始運用于彝族的各種節慶和民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二、傳承保護現狀
(一)原生態儀式中傳承
通過走訪部分彝族地區發現,各地彝族摔跤均保持著在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長期性的自然傳承,在特定的場域潛移默化或者是以傳承人師徒式的手把手教授的原生態傳承機制。喪葬祭祀儀式是彝族摔跤發生的原生土壤,是彝族人民世代傳承的方式。在喪葬儀式活動中,摔跤者通過手提對方腰帶進行摔跤活動,動作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場面熱烈。在這種場合傳承彝族摔跤,除競技自身往往還能表達出從情緒到肢體甚至直達心靈的感染,從而使學習者或觀賞者更能深刻體會彝族摔跤的文化內涵。原生態傳承是保持彝族摔跤原汁原味的優化途徑,可以最大化使其生機與活力得以恢復。對比普及和推廣行傳承,雖然原生態傳承保持和延續了本質“基因”,但在傳承范圍、深度和廣度上具備局限性,對于普及性推廣沒有起到“范式”作用。
(二)區域內傳承
為了彰顯彝族摔跤的生命力,展現其獨特的體育文化價值,進一步加強彝族摔跤的原生態保護與活態化傳承,新華村、珠市鄉、板底鄉的傳承人從自己所在的地區著手區域內傳承,組建地方摔跤團隊,參加比賽及地區巡演,對原來祭祀場中的彝族摔跤進行適當改變使其脫離原生場域,成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適合在舞臺表演或競技需要的作品。這樣傳承的優勢在于:對彝族摔跤活態傳承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保持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相對于推廣傳承而言,只在區域內傳承表現出一定局限性,并沒有將彝族摔跤傳承推向最大程度。
(三)校園內傳承
為了給彝族摔跤在校園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部分學校也聘請有影響力的彝族摔跤傳承人進入校園進行傳承。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和訓練,增強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些典型的彝族聚居地開始在實踐中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認知。例如新華村小學就逐步將本土彝族文化特別是彝族摔跤項目融入各個年級的教學中;板底鄉小學也逐漸舉行校內摔跤活動,對原始的祭祀摔跤重新進行簡化,組成簡單的組合動作;赫章鄉珠市的部分鄉鎮也將彝族摔跤作為校園內開設選項課程之一。顯然,在貴州省部分地區,彝族摔跤已經開始進入校園進行推廣,但縱觀全省,引入和充分挖掘彝族摔跤從而形成自身特色校本課程的學校并不多見!
(四)列入非遺
據筆者文獻閱覽和數據統計,在云南石林,彝族摔跤在2011年已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平時的活動中對其進行傳承,但在貴州省而言,雖然彝族聚居地區相對廣泛,各地區之間對彝族摔跤也有自身起源學說和摔跤特點,但并沒有人起到積極牽頭作用。在非遺申請這一領域仍然表現出一定滯后性。換而言之,也就是人們保護觀念和意識仍然沒有得到本質提高。這對彝族摔跤發展表現出一定局限性,特別站在全省范疇來看,彝族摔跤仍然處于初步階段,具體表現在群眾民族文化認知度低,參與度低等方面。
(五)傳承人面臨斷代危機
由于以往交通和通訊局限,雖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幾乎每一個彝族人都能表演一段彝族摔跤,但主要在彝族人民的內部傳播。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與民族大融合趨勢的進一步演化,彝族本身的民族文化逐漸與漢文化融合。在漢文化的沖擊下,彝族文化逐步趨向沒落。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當代彝族青年們紛紛外出務工,脫離了傳統文化圈的熏陶,對本民族的彝族摔跤已然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彝家新生代追求新潮,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蔑視心理。隨著時間的推進,彝族摔跤老藝人逐漸逝去,彝族摔跤的文化內核也因缺少傳承人而逐漸逝去,導致了傳承人的斷代危機。
(六)整體環境嚴峻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代體育的種類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全球化趨勢浪潮的沖擊下,現代競技體育的沖擊以及西方體育文化的傳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外來的體育競技,比如籃球、足球、滑冰等。在此情況下,國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顯得有些落寞,發展形式也更加嚴峻。尤其是在當代年輕人追求時髦、追趕大眾潮流的體育文化氛圍中,彝族摔跤這種長期以來處于邊緣地位,想要發展就越發地困難。在面對國內復雜的體育競技環境時,彝族摔跤的發展顯得有些尷尬,它不似西方外來體育競技那般有著靈活多變的形式與內容,又不能滿足年輕人追趕時髦的心理,因此發展一度滯后,甚至止步不前。
(七)保護措施尚未完善
雖然鐘山區汪家寨新華村,威寧縣板底鄉,赫章縣珠市鄉等彝族村落民風淳樸,往往在祭祀、婚嫁以及相關彝族節日中會開展彝族摔跤運動,但如果放在長期發展層面審視,只靠諸類形式開展遠遠不夠,“整個西部地區還沒有形成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西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整理、繼承和傳播”[1]。在鐘山區汪家寨新華村、威寧縣板底鄉、赫章縣珠市鄉等地亦是如此,有關部門并沒有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確保彝族摔跤運動的傳承發展。長此以往,無疑會導致彝族摔跤運動形成斷層發展,以及更多的缺陷會在這個過程中暴露。
三、彝族摔跤的發展對策
(一)建立健全傳承人培養機制
通過調查分析,彝族摔跤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承人員出現斷層,只有解決這個問題,彝族摔跤才能后繼有人。當地應該注重傳承人的培養,注重彝族摔跤文化傳承,政府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傳授,原生態的動作是彝族摔跤的核心,發展至今它還保留著最生態的文化內涵,彝族摔跤的傳承和發展是不能脫離它原汁原味的動作。因此專業系統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建立傳承人培養機制,引進專業人才,培養更多優秀的彝族摔跤傳承人,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時代彝族摔跤人才。然后通過這些人才反饋于鐘山區汪家寨新華村、威寧縣板底鄉、赫章縣珠市鄉等彝族村落,才能進一步引領和推動貴州彝族摔跤運動的發展。
(二)提高保護意識
“彝族摔跤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現階段,人們往往忽視了本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使得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瀕臨消失。因此,只有進一步提高保護意識,加強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彝族摔跤的發展。”[2]對彝族摔跤的保護,要深入具體表現出彝族特色,不能是過度融合,在革新中要有繼承,需要在彝族摔跤活動中表現彝族人民的熱情。
(三)將彝族摔跤運動及民族文化引入校園
彝族摔跤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代表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由于受到現代體育競技化的沖擊,彝族摔跤的保護迫在眉睫,加之鐘山區汪家寨新華村、威寧板底、赫章珠市等地熟悉彝族摔跤文化來源、演進、發展等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彝族摔跤文化傳承性瀕臨危險。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繼承弘揚,必將丟掉不可復制的瑰寶。“學校是體育的搖籃,是原始體育形態走向規范化,普及化、科學化的發展之路。”[3]彝族摔跤項目要想長遠發展,引入校園是必經之路。學校不僅是運動普及之所,而且也是文化傳承之所。將彝族摔跤運動及民族文化引入校園,可以使彝族摔跤運動得到發展,樹立和培養學生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思想傳承。
四、結語
彝族摔跤作為彝族民族文化自然瑰寶,在具備自身獨特民族文化特色同時兼具健身和教育等體育功能。對其發展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綜合研究,對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挖掘體育課程資源和健全體育運動項目等具備非凡意義。
參考文獻:
[1]羅耀華.西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及早就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報,2009,24(10):103-106.
[2]何月冬.彝族摔跤傳承策略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8(11):73-78.
[3]趙文,胡小明.發展民族體育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0(0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