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43-03
摘? ? 要? 武當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立德樹人的社會背景,筆者對武當武術的傳承進行分析,研究其傳承過程中的困境,并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探索其傳承的路徑,旨在促進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培養更多體質強健、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立德樹人? 武當武術? 傳承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比民生和社會建設更重要的是教育,這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報告中,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和論斷,并在其中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此論斷深化了十七大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使今后教育改革的路線更加明晰,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這對“立德樹人”理念的實施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導,明晰了重要性。
“立德樹人”的內涵十分深刻,其包含“立德”和“樹人”兩個概念,“立德”,即將德育放在首位,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人,即將人放在主體地位,同學教育培養人才。”
一、武當武術的價值
武當山是我國的道教圣地,其發展歷史悠久,明朝時期,武當山曾為“皇室家廟”,武當山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武當武術,是我國武術派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明時期,武當山的掌門人是張三豐,他整合了武當的各種武術,創立了“武當派”,與北方的“少林派”呼應,從此成為我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武當武術的文化價值
武術生根于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以風格和功法為原則分類,可分為南派和北派。北派扎根于佛教圣地——嵩山少林,俗稱“少林派”,其拳法稱“外家拳”;南派扎根于道教圣地——武當山,俗稱“武當派”,其拳法稱“內家拳”。少林寺與武當山齊鑣并驅,在武林中居于領導地位。作為中華武術中的一顆明珠,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派系的優點,改進自身的不足,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兼具美感與養生功效。
武當武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受到武當地理位置、元明時期政治經濟發展、道教文化等的影響,與當地的地域文化密切相關。武當山從古至今都是我國的道教圣地,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秀麗的景色,吸引力無數對武術和道教感興趣的人士。明朝初期,明太祖信奉真武神,這就導致明朝的后幾位皇帝都信奉真武神,到了明成祖時期,明成祖朱棣重修武當山,道教的發展由此走向巔峰,為道教音樂、氣功、醫學等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遇,促進了道教文化的大力發展。
武當武術和道教是武當山的兩大寶,武當武術文化與道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武當山地區扎根,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獨有氣質。
(二)武當武術的歷史價值
武當武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悠久的歷史證明了我國非物質文化根源。這表明,中原大地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源,更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武當武術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其在發展歷史中見證著中華體育文化的進步,體現了我國體育形式的創造性。武當武術與道教的方術有密切關系,道家服氣術和導引術為武當武術提供了直接的參考。在武當武術長期的發展與演變中,其所處的地理和人文環境產生著重要作用,其成型于是魏晉南北朝,經過千年的發展變遷,于近30年開始大范圍傳播。現在,學習武當武術的人群數量龐大,且他們大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他們當今推動武當武術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武當武術傳承的主體。經過千年的發展,武術前人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發揮智慧,使武當武術更加科學與豐富,中華武術文化的內涵深含其中。
(三)武當武術的時代價值
武當武術受到中國豐富文化的影響,包括美學、中醫藥學、古典哲學等,使其不僅具有健身的價值,也有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價值。武當武術的運動方式獨特,且具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特點,其強調神、精、氣的統一,可以對人體內的陰陽進行調節,使其保持平衡,達到健身與審美的雙重價值。武當武術的參與人群豐富,包括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等人群,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由此看來,武當武術的社會效益也是不可小覷的。
武當武術的傳承以師徒制和血緣為主,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武當武術才能在延續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中生存下來。作為古時武術傳承的主要方式,師徒制要求傳授者要在選徒時制定嚴格的規則,通過篩選,選定身體素質、思想品格均比較優秀的人,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然后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授。
師徒授課一般在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中進行,且進度比較緩慢。在教學過程中,師傅不僅要教授徒弟武術,還要叫他們為人處理的道理。拜師禮也不止是形式主義,要借此讓徒弟們尊師重道,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拜師后,徒弟要將師傅當作父親來尊敬,師傅也要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這種教育模式,對現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武當武術的傳承困境
(一)武當武術傳承的空間不足
在當代社會,武當武術的傳承雖然也是師徒制的,但其教授場所大多為武館,通過調查,現存武館的訓練場館大都受限,且教學設施陳舊、教學環境差、住宿條件也比較落后。
從實際情況來看,武館的占地面積偏小,設施更新、場館擴建、宿舍修建等都難以進行,這就使社會大眾即使對武當武術感興趣,也會因環境不好而退縮,打消大量武當武術愛好者的積極性,從而限制武當武術的傳承,使其傳承市場不斷縮小。
(二)武當武術的宣傳力度不足
為了更好地傳承武當武術,必然要采取一定的宣傳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武術展演,通過一定的設計,在武術展演中融入流行的舞臺元素,讓社會大眾更樂意接受,使更多人對武當武術有一定的了解,讓更多的人對武當武術感興趣,進而參與武當武術的學習。
此外,舉辦武術賽事也是宣傳武術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舉行賽事,可以使武術學習者互相交流、學習、進步,促進武術行業的進步發展,武術賽事的規模越大,對武術的宣傳力度也就更大。
但是,不管是武術展演還是武術比賽,都是比較初級的階段,觀眾缺乏參與感,特別是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會讓觀眾欣賞和感嘆,但難以引起他們參與的興趣,無法達到真正的宣傳效果。
(三)政府對武當武術的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津貼是促進武當武術傳承的重要舉措,但從實際情況看來,政府對傳承的津貼支持普遍不足,這就導致各大武館只能靠學費開維持運營。通過對武館收費標準的調查發現,武館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養生專修班的學費,這就導致其學費非常高,想要學習武術,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年十幾萬的學費對高收入人群來說雖然不是什么負擔,但普通大眾來說,就是難以負擔了,這就打消了很多武當武術愛好者的積極性,武當武術的傳承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立德樹人背景下武當武術的傳承路徑
武當武術的傳承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配合,要在保護現有傳承方式基礎上探尋新的方式,如積極利用學校資源、武術比賽、政府宣傳等,讓武當武術在平穩中謀發展,挖掘其更深層次的內涵,推動武當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積極利用學校教育手段
各種文化的傳承都離不開教育,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校可以為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借助學校資源,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學校可以針對武當武術開設課程,聘請專業的老師或傳承人,通過對學生的教學,加強武當武術文化的宣傳力度,促進其傳承,將武當武術的精髓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對武當武術傳承的理念。
(二)舉行武術比賽,推廣武當武術
要想讓某種體育項目走向世界,舉行比賽是一種重要的手段。目前,中華傳統武術已成為世界體育賽事中的重要項目,讓武當武術朝著競技方向發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廣我國的武術文化。現在,世界上舉行的武術比賽以功法、搏斗、套路為主。以此為參考,武當武術要發展出其獨有的科學的套路體系,其中不僅要體現武當武術的競技性,也要展現出其觀賞性。尤其是在武當地區,要多舉辦武術比賽,參與者不拘于專業習武者,可吸納武術愛好者,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擴大武當武術的宣傳范圍,引起更多的興趣,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和參與者。
(三)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
在傳統的文化產業中,武術屬于朝陽產業,其不僅可以將武術比賽的技術展現出來,而且可以將武術表演的美感表現出來,給大眾帶來賞心悅目的文化體驗。政府宣傳部門要發揮其影響力,讓更多的認識武當武術。此外,政府的其他職能部門也可發揮其作用,提供資金支持,為武館的發展提供幫助,規范其運營秩序,促進武當武術的良性繼承與發展。
(四)積極借助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是處于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媒介,主要通過復制、出版來傳播信息。當代,大眾傳播媒介非常豐富,包括報社、電視臺、廣播等。武當武術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兼具防身、養生、健心等多重功效,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在于養生,它強調人體內的陰陽平衡,符合現在大眾健康養生的需求,是比較好的一項選擇。武當武術的種類豐富,若選擇武當武術健身,可根據個人體質、需求等選擇適合自己運動風格和運動負荷的運動項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也在不斷發展,大量新型傳播媒介不斷出現,如電視、廣播、短視頻、直播等。武當武術也可借助新型傳播媒介進行宣傳,可拍攝一些武當武術名人的紀錄片,邀請武當武術名人拍攝短視頻、直播,也可將道家代表人物、武當武術名人的事跡拍攝成電影、電視劇等,借此不僅可以在國內擴大武當武術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愛好者,也可以將武當武術傳播到國外,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四、結語
在新時代,我國提出了“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目的是培育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因此,成為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武當武當的傳承中,要重視傳承者的品德教育。在傳授基礎技術動作的同時,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發揚武術精神,使武德刻入傳承者的“基因”。學生在學習武術的同時,要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內涵,不僅通過武術鍛煉自己的身體,還要健全自己的心智,更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課題項目:漢江師范學院科研課題《中國夢視野下的武當武術發展戰略研究》,編號2016B28。
參考文獻:
[1]陳玲,黃永昌,余子義.武當武術的內涵與傳承途徑研究[J].體育風尚,2021(06):122-123.
[2]魏小雙.武當武術原生態價值取向與傳承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0.
[3]周明進.現代社會背景下武當武術的傳承方式研究[J].體育風尚,2019(08):73+83.
[4]金梁,吳玉姝.“非遺”保護下武當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武術研究,2018,3(02):18-20.
[5]袁澤方.武當武術傳承現狀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6.
[6]彭云釗,許少峰,張賜郎.武當武術之保護、傳承與發展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