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人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181-02
摘? ? 要? 本研究擬將“雙減”政策的實施作為切入點,以初中體育課程為例,對其具體的改革現狀進行研究,深入探索初中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困境,同時結合國內專家學者的觀點,提出“雙減”背景下推進初中體育課程改革的一些策略,以期為“雙減”政策的具體實施與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雙減? 體育課程改革? 初中
一、國內研究現狀
(一)我國中學生課業負擔研究現狀
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自2001年開展以來,迄今已有20個春秋,國內頂尖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經歷了無數調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意見與建議,但還是難以改變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連續下降的現狀。
為深入探索其原因,本研究對相關學校教師、學生進行訪談,結合對中學生學業負擔狀況的相關文獻進行查閱,以及CEPS2015全國大樣本基線調查數據分析發現,周中時,97.7%的學生存在校內作業,寫作業時間超過2個小時的學生超過四成;而在周末,96.6%的學生存在校內作業,寫作業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學生超過六成,44%的學生存在校外作業,完成校外作業的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比例為11.4%。還有學者在對全國20個省(市)180所不同類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進行抽樣調查后發現73.1%的初中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規定時間,其平均作業時間約為2.2小時,超出規定時間的46.7%;87.1%的初中生一學期至少新增一本教輔,人均新增量4.7本。
眾多學者對于中學生課業負擔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普通中學生平均每天耗費在完成課外作業上的時間高于2個小時。同時有大量學生在參加校外文化課補習,其中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和東北綜合經濟區的課外補習規模較高,尤其是東北三省、京津地區和江浙滬參與率在40%以上。
綜合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發現,學生承受著高強度高壓力的課業負擔,但以往學者的研究往往只是關于中學生課業負擔的,但將學生課業負擔情況與學校體育發展相結合的研究較少,從而導致目前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國基層學校缺乏對于如何更好推動“雙減”與“雙增”相結合的理論依據。本研究認為,從“雙減”視角出發,能夠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打開一個新的思路。
(二)以往“減負”政策與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相關研究狀況
通過在中國知網以“減負與體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得到57篇相關論文,其中最早的一篇為關依蘭于1997年采訪原北京體育學院院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主席馬啟偉教授后發表于《北京教育》上的一篇名為《“減負”及“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一定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與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功能。馬教授認為體育一定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定要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在此后的20余年時間里,除了在新世紀伊始的2000年,由于當時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負擔。2000年當年關于“減負”與體育的文章有17篇,是在2021年之前相關論文發布的最多的一年。而此后,每年相關的論文數量甚少。其中頗大一部分為基層中學教師發表的。
由此可見每當有關于“減負”之類的重要文件或會議發布,那么“減負”在一時間就會成為熱門話題,從而學校體育便會獲得一時喘息之機。但熱度一過,便仍舊一切歸于平淡。筆者認為,學生“減負”與學校體育的發展應該成為一個常態化的熱點話題,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持續重視。
(三)“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相關研究現狀
2021年7月“雙減”政策發布,通過在中國知網以“雙減與體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得到論文35篇,其中2021年11月15日出版的《上海體育學院學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的文章,文章由多篇來自北體大、北師大、華東師大、上體院和浙師大的專家教授的文章組合而成。多位專家的文章中均提到了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與習慣。在“雙減”政策給予學校體育一個絕佳發展機遇之時,學校體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唐炎教授在《“雙減”政策契機下學校體育如何主動求變》中提出建議,中小學在體育課程的安排上要打破現有的按照行政班開展體育教學的方式,轉化為學生按照興趣項目分班。這種方法可能會帶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到底如何才能來落實到學校的教學實際中卻是問題。如若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按照運動項目分班,那么如何解決行政班上課時間與體育課時間安排上的沖突,這牽涉到了頗為復雜的學校整體課程安排。這個問題真正落到基層學校頭上時,如果缺少相關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成功案例,會使學校無從下手。
此外,專家學者也提及了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基層體育教師認識的偏差,導致了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往往缺乏對某項專項技術的深入掌握。如今大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就是“萬金油”,什么都學一點,什么都會一點,但什么都不精。學者認為只有通過專項技能突出的教師才能夠提高學校體育課程的整體質量,幫助學生掌握專項技能。筆者對此存在幾點疑問,其一是中學體育教師是否應在某個專項具備明顯特長,如何定義這個特長的程度,是需要運動等級證書又或是競技比賽獲獎;其二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改變是一個漫長的周期,恐怕難以與“雙減”及時契合。
筆者認為,在面對“雙減”政策提供的機遇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心應當在與如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政策為學校體育發展提供了機遇,在一時難以改變學校體育課程安排模式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內通過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探索出一條提高體育課程質量的路徑。我想這不僅是體育課程的改革,同時也需要與學校教育、課余體育、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緊密結合。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在課堂上要教授學生專業的運動技能,實現“教會、勤練、常賽”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新模式。幫助學生真正參與體育比賽,在比賽中獲得樂趣,培養終身體育思想。
二、國外中學體育課程改革現狀
澳大利亞2019版《課程框架》指出,健康、戶外與體育課程是一門通過身體活動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促進學生在知識、社會、情感及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課程。德國采用靈活多樣的模式,通過開展體育俱樂部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拿大體育課程標準強調體育課堂中設置多樣的傳統體育項目與特色體育項目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體育參與。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發現,國外的體育課程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發展,通過多樣化的靈活教學,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讓學生在體育中享受樂趣。
此外,筆者通過對2位在美國長大的朋友進行訪談,詢問他們關于中學時期參與體育課的情況以及對于體育課的感受。訪談得知,這兩位朋友所在的州的初中,每個學生每天都要上一節體育課,體育課的內容以“玩”為主,同時包含一些球類、跑步練習。他們初中體育課還會到健身房進行一些力量練習。筆者對于這種模式的體育課堂非常的認同,體育課就應該是屬于學生的,應該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感受到快樂,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這應當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基于中西方國情的差異,一些西方國家的體育課程模式不能夠在國內很好地運用。但筆者認為西方國家在體育課程改革這方面是走在前列的,我們需要克服諸多現實因素,探索一條真正適用于中國國情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合理路徑。
三、結語
“雙減”政策的提出能夠很大程度的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學生的課業壓力,減輕初中學生的作業以及課外培訓負擔。“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校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的梳理,結合初中體育課程改革情況,為探索初中體育課程改革的可行路徑提供參考依據,以為對“雙減”政策下的初中體育課程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教育部.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EB/OL].[2020-08-3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l
[3]薛海平,張媛.我國初中生學業負擔水平與差異分析——基于CEPS2015數據的實證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147-166.
[4]專家組.“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