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科目數量越來越多,感受到的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以“減負增效”為教學目的,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獲得學習能力的高效提升。文章從重視興趣教學、利用游戲展開教學、豐富英語學習活動、改進課后作業形式四個方面,闡述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關鍵詞:小學英語;減負增效;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郭惠仙(1983—),女,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向陽小學。
基于新課改的要求與《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以實現“減負增效”為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升。為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英語。下面,筆者從重視興趣教學、利用游戲展開教學、豐富英語學習活動和改進課后作業形式四個方面,具體闡述教師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一、重視興趣教學
學生英語知識體系的奠基階段就是在小學英語的課堂學習期間。為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這一時期的英語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得到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集中在課堂中,進而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較高的學習熱情。教師還應該注意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學環節,從而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1]。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以豐富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注意力回到課堂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教學“Would you like a pie?”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把這一單元的單詞、短語以幻燈片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便會被多媒體上的內容吸引,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新課的學習。具體的教學可以這樣開展。首先,教師出示一張關于牛奶的圖片,當學生能辨識圖片的內容并說出中文“牛奶”時,教師便對學生進行表揚,隨后在圖片下面展示“牛奶”的英語“milk”。然后,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單詞的印象,教師引導學生跟讀幾遍。最后,教師繼續采用同樣的方法,對chicken(雞肉)、pass the bread(給我面包)、make the hot dog(制作熱狗)、juice(果汁)、eat the hamburger(吃漢堡)等內容展開教學。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利用“What is missing?”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利用多媒體,讓一個畫面中的某一張圖片消失,再問學生:“What is missing?” 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可以獎勵星星貼紙,并規定,當學生的星星貼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就可以兌換獎品。這種游戲不僅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專注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可見,利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對英語知識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促使課堂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二、利用游戲展開教學
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展開教學,以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獲取更多的新知識,從而促進理想課堂教學效果的達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場景扮演的游戲。在進行游戲之前,學生需要選擇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之后融入課文的場景中,進一步用英語進行交流,從而在實際表演中提升口語表達能力,豐富知識儲備[2]。
例如,在教學“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如下場景扮演。
學生A:Excuse me.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打擾一下,我想問一下你平時都是幾點起床的呢?)
學生B:I usually get up at seven in the morning.(我通常早上七點起床。)
學生A:When do you go to school?(你何時去學校呢?)
學生B:I go to school at seven thirty.(我七點半去學校。)
學生A: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你怎樣去學校呢?)
學生B:I usually ride a bike and sometimes go to school on foot.(我通常騎自行車,有時也會步行去學校。)
學生A:OK. Nice to meet you.(好的。遇見你很高興。)
學生B:Nice to meet you,too.(遇見你我也很高興。)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更具自主權,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創設的課堂活動,促使自身在課堂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地引入游戲教學,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為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
又如,由于“Cinderella”這一課的內容是一篇格林童話,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故事內容,因此,學生能比較迅速地投入劇情中,其學習的興趣也會更高。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開展教學。首先,教師對文章進行講解,在學生基本掌握整篇課文的知識點后,便開始對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進行分析。如刁蠻任性的姐姐,溫柔智慧的仙女,勤勞善良的灰姑娘。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觀察她們講話時的語言特點,并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讓學生明白,聲音是能傳遞情感和表達情緒色彩的。學生有了這一方面的認知,再來閱讀這篇童話故事時,面對繼母的女兒為難灰姑娘的情節,便會表現出惋惜和不平;面對善良的仙女幫助灰姑娘準備晚會上要穿的衣服和駕乘的南瓜馬車時,會感到開心。如此,學生會更好地融入課文的情境之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變化。然后,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分組互相協作,準備表演這篇課文。有了前期學習的鋪墊,學生便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更好地演繹人物,這不僅讓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有趣,還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表演,評選出最佳表演組、最有潛力表演組、最佳上鏡獎、最佳劇情獎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豐富英語學習活動
每個學生由于生長環境、個人能力等不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知識,有的學生在理解知識時會感到一定的困難。教師如果一味地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發展,還會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減負增效”這一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可以在小學三年級學生間開展單詞書寫比賽、單詞拼寫比賽等,通過充滿趣味的比賽幫助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在四年級學生間開展英語歌唱比賽、英語韻律詩朗讀比賽等,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英語語感,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在五年級學生間舉行英語故事演講、英語手抄報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對英語進行多方面的運用,達到鍛煉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目的;在六年級學生間可以舉行英語課本劇表演、關于英語的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真正地將英語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加深學生對英語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例如,剛接手五年級的某個新班級時,筆者布置了以“National Day”為主題的英語手抄報作業。對此,學生有點困惑,不知該如何構圖和下筆。經過筆者的講解,并展示了上屆五年級同學的一些優秀作品后,學生逐漸有了想法和信心。最終,雖然部分學生的作品布局和內容尚有不足,但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按照要求查閱資料并進行細致構圖。因為是第一次在新班級中布置這種手抄報作業,為了鼓勵大家的積極性,筆者設置了特等獎、一等獎、最佳色彩獎、最佳構圖獎等獎項,保證得獎的學生能占據全班人數的30%左右,以此鼓勵學生。
經此之后,筆者趁熱打鐵,每隔兩周,便布置一道貼近生活和學習主題的手抄報作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創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的作業形式能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讓學生在創作中鍛煉思維能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多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關于豐富英語教學的活動,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與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相關的講座,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學習渠道,開闊學生的視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還能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師在趣味較強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較易于打消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抵觸心理,對減輕課堂教學的負擔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真正落實減負增效。
四、改進課后作業形式
小學英語課堂是為學生奠定英語基礎的地方,因此,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要更加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師還應該關心學生能否利用好課外時間,以進一步鞏固在課堂當中學到的知識。“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要基于單元目標和教學內容,基于學生學情培養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要注意效率。教師一味地布置枯燥的抄寫性、重復性作業,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和厭倦。為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對以往的作業布置形式進行相應的改變,采取輕松愉悅的作業形式以達到“減負增效”這一目標[3]。
以小學六年級英語教材中“Good habits”這個單元的作業布置為例。在完成這個單元的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樣的問題:“Does Liu Tao have any good habits?”“Does Wang Bing have any good habits?”“Do they have any bad habits?”“Do you have any 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這些基于教材內容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以主人公劉濤和王兵的好習慣和壞習慣對照自身的行為習慣,展開自由討論。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更應該注意和養成哪些好的習慣,如做到戴口罩、不聚集,盡量不去人多的公共場合,不能隨地吐痰等,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設計自己的“習慣卡”,并在“習慣卡”上寫下自己的好習慣和想要糾正的壞習慣。學生在繪制“習慣卡”時,不僅學習和復習了英語知識,還對自己的好習慣和壞習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作業形式更受學生的喜歡。通過繪制“習慣卡”,學生不僅充分挖掘了自身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還能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完成從課堂輸入到有效輸出的過程,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提升了英語的思維品質。
又如,教師在對“My family”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改變以往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對自己的家庭展開描寫。對此,有的學生便會寫道:I have a happy family, there are four members in my family, my father, my mother, my brother and I. I usually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on the weekends, I will go out with my parents, they always take me to different restaurants, we will taste different food. At night, my mother will tall me a story, then I can have a good dream, I love my family life.因為這樣的教學方式相對新穎,所以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語學習效率。此外,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的復習效率逐步提升,同時對小學英語課后作業形式進行了創新,豐富了學生做作業的方式,進一步達到了“減負增效”這一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奠定英語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充分把握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展開教學。教師要重視興趣教學,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開展游戲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此外,教師還應該對課后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以提升學生復習與鞏固的效果。這些方法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而達到“減負增效”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田申.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減負增效”[J].讀與寫(上,下旬),2014(2):143.
彭小娟.優化作業設計 落實減負增效:小學英語教學中作業設計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3(8):22.
宋洪林.做好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加減法: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減負增效[J].考試周刊,2009(4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