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述忠
摘 要:審美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能夠充分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指向言語審美的語文學習設定課程方案,以此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基于言語審美的語文教學活動要尊重、理解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宜的知識內容,讓小學生能夠更加專注融入閱讀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借助言語審美真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言語審美;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2-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2.045
基于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掌握和理解,還需要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言語審美教學,體現出文本內容的情感性特征,借助言語審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標準,使其能夠擁有更多自由、獨立的學習空間,實現言語審美和語文教學的融合,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同時,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伸活動,能夠強化學生對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對于客觀世界有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小學生的心智,發展小學生的綜合智力。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言語審美導向能夠培養小學生崇高的藝術境界、精神境界,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的融合,培養小學生健康、積極的審美價值觀,發展他們的個性,使其面對學習、生活時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技巧和規律。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審美教學缺乏明確的目標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育工作中,缺乏明確、清晰的審美教學目標,經過調查可以發現,學校更為關注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在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沒有融入審美教育。教學目標屬于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屬點,教學過程應更加具備針對性、方向性,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設定較為簡單,只關注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審美目標與知識目標之間的融合,導致語文教學活動缺乏趣味性,無法滿足小學生個性化的語文學習需求。
(二)教學方法創新力度不夠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師容易忽視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只關注書本和教材知識的傳遞,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價值觀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掌控著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流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的狀態,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需求、個性化差異、心理特征,一味灌輸語文知識,沒有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素材,對于課本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缺乏深入的探究,學生缺乏感知情感變化、觀察事物的機會,最終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缺乏活力與生機,無法提升小學生的審美素養、言語能力。
(三)教師缺少審美教學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缺少審美教學知識,部分學校、教師不了解小學生的審美心理,只關注如何提升小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能力,沒有意識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融合的必要性。同時,小學語文學科具備較強的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在素材中蘊含著較多的人文內涵、情感內涵,由于教師缺少審美教學知識,無法深入挖掘語文素材中的人文內涵、情感內涵,課堂氛圍較為枯燥、單一。除此之外,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缺少審美教學知識,根本無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言語感知能力,語文課堂教育氛圍較為枯燥。
二、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展策略
(一)強化小學語文言語審美教學觀念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強化小學語文言語審美教學觀念,以此來明確教學價值導向。學校屬于開展審美教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教師要積極關聯社會環境、生活系統,從而形成積極的影響,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合力,實現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融合。學校要不斷改善教學體系,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強化審美教育的影響力,注重審美教學設施與體制的建設,構建優質的審美教學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對“美”有正確的定位,基于社會理想、價值導向、發展趨勢,在語文活動中構建新型的審美文化,通過圖書館、影劇院、文化館建設來滲透審美價值觀,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展現出言語審美的教學功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審美素養,教師只有自身具備探究生活之美、藝術之美的能力,能感知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品味生活、品味藝術,提升自我審美素養,讓語文課堂活動中散發育人氣息,才能夠引導學生去感知、領略語文教材知識中的美。教師要樹立積極的審美觀,形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教學理念,提升審美判斷力,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不斷吸收新的教學觀念、美學觀念,激發自我創新意識,在語文教學中營造具備時代感的氛圍,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要增強自我感知能力,通過深入挖掘語文教材知識,感知意境美、結構美、形體美,積極捕捉生活中的美,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接受美的熏陶,構建和諧、融洽的語文教學氛圍。
(二)運用言語審美來增強學生對美的判斷力和欣賞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運用言語審美來增強學生對于美的判斷力和欣賞能力。學生要不斷提升自我欣賞判斷能力,通過分析美好的生活現象來提升審美標準,在學習活動中做到虛心學習,勇于發表自己真實的看法,提升小學生的審美修養。教師還要強化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在講解語文教材知識時,教師要多多開展一些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擁有創造美、感知美的能力,從而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在學習、生活中能夠自我約束,這有利于構建朝氣蓬勃、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濃厚的人文環境中接受審美教學。同時,教師基于言語審美來豐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化素養、知識儲備,在講解語文教材知識的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激發小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基于言語審美讓學生去鑒賞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審美態度和方法,從而拓展語文知識審美范圍,激發小學生對于事物的想象能力與感知能力,不斷豐富語文審美教材內容,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結合文體特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文體特征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散文、小說、詩歌等內容,這些內容都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講解語文散文知識過程中,教師要展示出散文知識中的審美特色,構建濃烈的語文審美氛圍,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分析散文的內容,實現課內散文與課外散文的融合。散文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感情要素,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語文教學的審美效果。教師也要展示出散文內容的文字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感知散文中字里行間的美。在講解語文教材詩歌知識過程中,教師要把社會之美、藝術之美、自然之美融合在一起,構建較為豐富的審美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欣賞詩歌過程中,激發審美興趣,提升審美素養。同時,教師要多多開展詩歌朗讀活動,讓小學生感知到詩歌中的情感美、內涵美,感知詩歌中和諧的韻律、明晰的節奏,在抑揚頓挫中感知詩歌的美。除此之外,在講解小說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故事情節,讓學生去挖掘其中的審美因素,從而拓展小學生的審美視野。教師還要借助小說來塑造藝術形象,展現出小說知識的生動性、形象化,提升小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
(四)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強化言語穿透力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增強自我言語穿透力,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走入學生內心真實的世界,并且要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傳達給學生,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心和心之間的交流。教師要通過充滿情感的言語來展現文本內容,在情感的熏陶下實現以情動情,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高效和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動于情、明于心、感于言,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提升其審美能力。在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展現出知識的準確性、新穎性,在分析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精煉化,開展能力訓練活動,展示出文本內容的邏輯性、情感性,讓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審美修養。除此之外,教師要強化言語的穿透力,通過言語指導來展示文本知識中的情感美、文字美、邏輯美,豐富語文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知識探究中,從中真正有所成長與發展,展現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師生共同構建高效和諧的語文課堂。
(五)展現言語運作力,用言語來“育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想展示出言語審美的教學優勢,教師要利用言語運作力來“育人”,讓學生在賞析和探究文本知識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和知識體驗,提升語文學科的綜合素養。首先,教師要盡可能滿足小學生求知的需求,在語文課堂中保證言語的邏輯性、精煉性、準確性,利用言簡意賅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改變以往語文課堂中語言重復、表達啰唆的問題,最大化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在講解文字知識期間,教師在言語表達過程中,要符合語法規則,讓學生在教師言語的帶動之下,實現聽和說的相輔相成。其次,教師要給予學生“糾錯”的機會,教師可以在言語表達過程中故意畫蛇添足、搭配不當,然后再鼓勵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鍛煉他們思維的邏輯性,用言語的邏輯力量來吸引學生。教師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監督學生在言語表達過程中做到條理清楚、語言流暢。最后,教師要在言語表達過程中,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用言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鼓勵他們踴躍發言,把語文課堂構建成一個積極思考的場所,以此來啟迪學生的思維,做到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開啟學生的學習思路,鍛煉他們的問題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展現出言語導向的教育優勢。
(六)指向言語審美來開展口語交際活動
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指向言語審美落實口語交際訓練,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審美能力,讓學生感知到文字的魅力,為將來投入社會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礎。首先,教師要注重指向言語審美來促使學生積極交流,為他們營造健康、溫馨的教學氛圍,在口語研討課活動中,教師還要改變以往面無表情、不茍言笑的情況,要面帶微笑,增強言語表達的感染力,積極融入學生中間,鼓勵學生發表自身的看法、觀點,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知到言語的魅力、感染力,促使學生的全面成長。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合作交際的平臺,對于存在言語表達疑惑的學生給予指導,讓學生擁有一種真實交流的感受,這樣才能夠鍛煉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讓他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能夠在言語表達中不斷提高自我。最后,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講、多練,用指向言語審美來設定語言情境,讓學生愛上表達,掌握更多的表達技巧、表達方法,提升學生的言語審美能力,師生共同構建理想的口語交際課堂。
三、結語
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要講解語文教材知識,還要融入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化學習特征來設定教學活動,讓他們用心去探索語文教材知識,鍛煉自身的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提升修養、積累經驗、掌握知識,增強學生的知識構建意識,構建高效化、理想化的語文課堂。除此之外,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素材,借助于言語表達手段,讓學生去賞析,擁有感知美的能力,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褚娜,何善亮.何以“詩美”塑“人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學的思考[J].教學教育論壇,2020(25).
[2] 李安琪,黃芳,董文.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古典詩文編制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9(22).
[3] 吳亮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指向分析——以《好的故事》的教學設計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1).
[4] 馬薇.讓課堂成為學生享受“美”的旅程——試論審美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