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提升工作應根據公園所在地植物景觀現狀,提出各類型森林景觀提升改造的具體措施。該研究以云南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結合公園內的植被植物資源現狀,在以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構建、適地適樹為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公園內的核心景觀區、一般游憩區和管理服務區的森林景觀具體提升措施,以期補充并提升云南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游憩價值,為國家森林公園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景觀;提升;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中圖分類號 S7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11-0047-03
Study on Forest Landscape Improvement in National Forest Park
——A Case Study of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Province
LI Meihui
(Yunnan Natural Centre of Forestry,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orest landscape of national forest parks, 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 the park. Taking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construction and suitable planting, this study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park′s core landscape area, general recreation area and management service area. To some extent, it supplements and improves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Yunnan and lay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orest park.
Key words: Forest landscape; Improvement; Lingbao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1 森林公園概況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建立于1997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距離南澗縣56km,處于老214國道兩側。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811.2hm2,規劃范圍為東經100°29′00″~100°31′20″、北緯24°44′20″~24°47′10″之間,東鄰公郎鎮大歇廠、阿都摩、茶花樹、空心樹等村;南接阿魯臘大山南坡阱門口村;西鄰無量山鎮解板箐、核桃樹、羊圈房、獨家等村;北鄰營盤山山腳滴水阱[1-2]。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區域的地貌形態變化較大,包括北亞熱帶至溫帶等型的氣候。山地、河谷、迎風地帶與背風地帶的條件不同,影響到降水多少與濕度大小的不同。大體在山頂地帶,尤其是迎風坡上,為濕潤型氣候,河谷及背風坡則屬半濕潤半干燥氣候,甚至干燥型氣候。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四季不明顯,干濕季分明的特征,降水集中于雨季。森林公園內大多數地區年降水量較豐富,年均降水量都超過1000mm,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谷地、背風坡較少。7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干季雖然少雨,但多霧,尤其是冬季霧日多。
2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植被植物資源現狀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灌叢4個植被類型,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暖性落葉闊葉林、亞高山杜鵑灌叢、萌生櫟類灌叢等8個植被亞型壺斗、木果石櫟林、元江栲林、樟、茶、木蘭林、旱冬瓜、樺木、野核桃林、云南松、華山松林、繡色杜鵑、蒼山越桔灌叢等和9個群系14個群落類型。公園內共有植物185科792種。其中蕨類植物30科78種,裸子植物5科14種,雙子葉植物136科625種,單子葉植物14科75種。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內不僅植物資源豐富,而且公園內分布有眾多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6種。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不僅植物資源豐富,同時這些植物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如云南紅豆杉(Taxus yunnanensis),伯樂樹(Bretschneidara Sinensis),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e)等,它們均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和保護價值。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受垂直高差巨大的影響,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暖熱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山頂苔蘚矮林等多種森林植被類型。不同的森林植被造就了不同的景觀色彩,季風常綠闊葉林和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內樹木高大挺拔、直穿云霄;暖熱性針葉林葉色深綠、樹姿優美、空氣清新;落葉闊葉林秋季葉色多變,景色絢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內喬木上附生植物多樣,林下桫欏等形態優美的植物密布,氣候濕潤涼爽;山頂苔蘚矮林多生長杜鵑花科植物,春季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從遠處觀看,山林植被變化萬千。
3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提升原則
3.1 生態保護 堅持以保護和近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恢復改造為輔的原則進行修復。對現有森林植被以保護為主,避免亂砍濫伐,原始林必須加以有效保護,對次生林和人工林結合森林公園景觀需要進行局部補植補種,草本、灌木和灌叢是補植補種的重點對象。
3.2 生物多樣性 結合國家森林公園不同景區、景點的特色,可適當種植部分鄉土樹種中觀賞價值高的植物,在植物配置時充分考慮各種植物的色彩、質感、株高、冠型、花果期等要素,喬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結合,構成多樣性豐富、景觀價值高的復合植物群落。
3.3 適地適樹 遵循自然規律,密切結合當地的自然和經濟、社會條件,注重創新,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吸收當地植被恢復和景觀造林成功經驗和技術,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適用的造林技術和樹種搭配模式,布局中不僅要突出局部特色,同時要結合景區、景點的特點進行合理搭配,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4 森林公園植物植被提升主要措施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6.2%。植被主要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和灌叢等類型。海拔1740m以下為季風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有栲類、石櫟林;海拔1740~2200m為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主要為元江栲林;海拔2500m山頂處為苔蘚矮林,主要分布有杜鵑、烏飯、八角矮林;落葉闊葉林主要為榿木林、暖溫性針葉林、暖熱性針葉林;灌叢主要包括杜鵑灌叢、硬葉櫟灌叢。
4.1 核心景觀區 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觀區內擁有變化多樣的森林垂直分布、森林季相、杜鵑花海、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及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等森林景觀資源,本區域的森林景觀提升措施主要是恢復森林景觀的自然屬性,對部分區域的森林季相增色增灌,灌木選取本區域內花期較長,冠型和冠幅自然感強的植物進行修復,展示出森林公園內的核心森林景觀價值。
4.2 一般游憩區 一般游憩區的森林景觀提升措施主要根據各景區及其他組合景觀、旅游服務、娛樂設施的建設同步進行。結合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條件、游憩區功能等要求,植物設計結合地塊現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自然種植為主,選用樹型優美的當地鄉土常綠樹種、葉色各異的各種當地落葉喬木樹種,與灌木、花草搭配,力求達到質樸、親切、自然。
4.2.1 道路兩旁的風景林帶 在主游線和主景點的視線范圍內,增加觀賞植物,增加不同冠形的植物,增加不同季相變化的植物。重點加強沿路兩側25m寬范圍內的林地建設,豐富道路沿線景觀。保留原有植被,結合現狀林地景觀特點,道路兩邊充分考慮運用喬木形成樹木交冠的庇蔭效果。對于平坦的道路,采用規則式配置,便于設置對景,構成一點透視;而對蜿蜒曲折的道路,則以自然式配置,使之有疏密、高低等變化,利用道路曲折、樹干姿態、樹冠高度將遠景拉入道路景觀上來。栽種適宜成團、成叢并分層種植,同時根據配置的疏密搭配有意識地形成開放與幽閉的空間對比。
樹種選擇主干優美、樹冠濃密、高低適度,起畫框作用的鄉土樹種。并選擇生長健壯,病蟲害少,易于養護的鄉土樹種。以云南櫻花(Cerasus serrula)、木犀(Osmanthus fragrans)等為主,樹下可配植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低矮花灌木。
4.2.2 道路交叉口及坡地綠化帶 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采用通透式配置。通過彩色葉小喬木樹種、花灌木及地被搭配出有層次的植物群落景觀。
坡地綠化帶考慮以喬木為背景,栽植花灌木和地被。喬木可選用云南櫻花、云南紅豆杉(Taxus yunnanensis)、長蕊木蘭(Alcimandra cathcartii)、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e)、云南七葉樹(Aesculus wangii)等栽培的該區域特有植物,花灌木選用馬纓花(Rhododendron delavayi)、多花含笑(Michelia floribunda)等;地被植物選擇地石榴(Ficus tikoua)、麥冬(Liriope spicata)馬蹄金(Dichondra micrantha)、貫眾(Cyrtomium hemionitis)等適宜該區域的草本進行栽植。
4.3 管理服務區 根據森林公園管理和旅游接待服務需要,設置管理服務區,該區的森林景觀提升措施主要在結合當地民族風俗的基礎上人工改造,增加入口區及服務區場地綠化帶。
4.3.1 入口區綠化帶 在入口處及地勢平緩地段規劃林蔭休憩開闊帶,以小喬木、花灌木球為主,多選用彩色葉樹種如云南櫻花、紫荊(Cercis chinensis)、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紅葉李(Prunus cerasifera)、紅楓(Acer palmatum)、三角楓(Acer buergerianum)等;灌木選用馬纓花、山茶、多花含笑等;地被利用云南紅豆杉、女貞(Ligustrum lucidum)、杜鵑、金絲桃(Hypericum monogynum)、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等栽植成卡通圖案。打造精心別致的入口景觀。
4.3.2 服務區場地綠化帶 服務區人流量大,布局以開敞空間為主,主要選擇觀賞性強的鄉土園林綠化樹種,綠化以規則式栽植為主,配以少量剪形植物。栽植云南山梅花(Philadelphus delavayi)、玉蘭(Magnolia denudata)、云南紅豆杉、水青樹及白玉蘭(Michelia alba)等觀花喬木。并配以彩色葉樹種如紅葉李、垂絲海棠、紫荊、紅楓、三角楓等增加服務區景觀性。
5 結語
國家森林公園的森林景觀提升工作必須根據其植物景觀現狀,提出各類型植物景觀提升改造的具體措施,提高森林健康水平、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森林的感觀性[3-4]。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的改造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要進行科學的物種選擇,物種的選擇不僅要考慮鄉土性,同時還要考慮景觀價值和地區特有性,以給游客分享和展示保護價值,充分補充原有游憩功能的短板,科學完成森林景觀的體驗價值[5]。森林景觀的改造提升,不僅豐富了森林色彩,增加植被空間層次和季相變化,還能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提高森林植被的美學觀賞價值和生態防護效益,一定程度為促進國家森林公園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游憩價值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華,馬國強.云南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評價研究[J].林業建設,2017(4):16-19.
[2]胡業清.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J].林業建設,2016(3):55-58.
[3]魏志剛.安徽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景觀改造提升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5):45-46,69.
[4]戴守斌.淺談浙江七百秧城市森林公園植被景觀規劃[J].林業科技通訊,2015(8):67-69.
[5]蘭芳芳.峽谷型旅游區的景觀規劃——以“甘肅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為例[J].林業科技開發,2012,26(1):122-125.
作者簡介:李眉慧(1974—),女,云南西疇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森林保護、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工作。? 收稿日期: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