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峰
摘 要:近年來有關研究發現,幼兒園中有一種特殊的群體——被忽視幼兒。目前國內外對于被忽視幼兒的研究側重于幼兒的行為特點、形成因素以及對未來的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角色游戲;被忽視幼兒;教育干預
一、觀察被忽視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行為特征
角色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的一種創造性游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幼兒對生活場景的再造與模仿,是提高幼兒社會交往水平的主要游戲之一。根據研究的需要,最終確定觀察的內容主要包括參與游戲的方式、參與游戲的次數、扮演角色的選擇、有干擾時的表現等。
(一)參與游戲的方式
參與游戲的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幾種:主動參加游戲并且知道自己要什么、思考一會兒后作出決定、在小朋友的邀請下參加游戲、不參加任何游戲、聽老師安排參加被動游戲等。經過一個月的觀察發現,幼兒參加游戲的方式都很被動。
(二)參與游戲的次數
根據觀察發現,被忽視幼兒參與游戲的次數也遠遠低于受歡迎幼兒。每次游戲受歡迎幼兒都是有目的的選擇想要進行的游戲,而被忽視幼兒總是猶豫不決,且沒有明確的游戲目標。
(三)扮演角色的選擇
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幼兒對身邊各種社會活動的認識和體驗也越來越深刻,其經驗越發豐富。因此,可供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但是在角色扮演中大多都有主次之分,在幾次游戲的觀察中發現受歡迎兒在角色的選擇上總是會選擇主要的角色。被忽視幼兒一般不主動加入游戲,因此在角色的選擇上也是被動的,通常都是聽其他小朋友安排一些小角色,或是在一旁看小朋友游戲,想加入游戲也不是直接加入,而是猶豫一會兒再提出加入的請求。
(四)有干擾時的表現
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根據觀察發現,當有干擾因素出現時,受歡迎幼兒每次或多或少的都會做出一些反應,比如說放下手里正在做的事跑去圍觀,而被忽視幼兒幾乎不受影響,即使有,影響也不大,他們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確定被忽視個案幼兒后,對其進行了兩周的行為觀察,并且與主班老師交流了自己對個案幼兒行為特征的看法。利用離園時間,與個案幼兒家長進行交流,對個案幼兒的家庭狀況及她在家的表現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研究通過對個案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行為特征來分析個案幼兒被忽視的影響因素,幼兒形成被忽視的原因不可能是某一單方面的因素,而是在各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些因素是直接的作用于幼兒,有些是間接影響幼兒的行為發展。
二、個案幼兒教育干預方案的設計、實施與結果分析
(一)干預目標
改善被忽視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提高其社交地位和同伴接納程度是本干預研究的終極目標。因此,想要達到干預的目的,還需要個案幼兒家長及其老師的積極配合,所以對老師和家長干預也是本研究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時間與精力有限,主要的干預還是在對被忽視幼兒的干預。
1.干預的總目標
提高被忽視幼兒的社交地位,改善同伴交往。
2.干預的分目標
(1)改善師幼關系,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
(2)改善親子關系,增加親子交流與游戲的機會,提高父母對幼兒社會性交往的認識。
(3)提高幼兒的社會行為,改善幼兒在交往過程中的態度以及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次數。
(二)干預過程設計
1.開展改善師幼互動的活動。研究者與主班老師舉行研究討論會,提高老師對被忽視幼兒的關注度,引導教師認識到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的重要性,提高教師與被忽視幼兒的交往頻率和互動質量。
2.與個案幼兒家長取得聯系且進行教育經驗交流,引導其家長對幼兒同伴交往的認識,改善家長的教養方式。
3.開展角色游戲干預活動,提高個案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三)干預的實施
1.針對教師的干預
開展教師研討會,改善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方式,促進良好的師幼關系的形成,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教師對幼兒一視同仁,因人施教。教師要接納每一個孩子,喜愛和關心他們,并能針對幼兒的差異施加有益的、有差別的影響。針對個案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多與之親近,多進行交流,主動關心照顧,讓其對老師產生信賴感,并經常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她,增強其自信心。
2.針對家長的干預
首先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家長密切配合干預工作,樹立家長對幼兒良好發展的信心,然后根據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教育建議和干預:
(1)注重幼兒穿著整潔。
(2)加強親子交流,增加與幼兒的相處時間并及時了解和滿足幼兒的情感及心理需求。
(3)設法擴大幼兒的社交圈,多為其創造同伴交往的機會。
(4)引導幼兒進行親社會行為,比如說與他人分享、交流、合作等。
3.針對個案幼兒的干預
在干預前期,對角色游戲區的場地和材料進行完善,為幼兒開展社會性游戲創造條件。在干預期間,研究者針對個案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個別化指導和幫助,每次指導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觀察。在游戲初期,仔細觀察她的行為舉止,根據幼兒的行為設計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
(2)指導。先詢問其參與游戲的情況,然后用征其意見的方式與之開展交流:“老師想和你聊聊怎么加入小朋友的游戲,可以嗎?”
(3)實踐。指導結束,幼兒回到角色游戲區,運用老師指導的方式加入他人的游戲。
(4)總結。游戲結束后,老師與幼兒進行單獨談話,討論分析指導的技能是否能夠在游戲中起作用,對幼兒在此次游戲中的積極行為進行及時評價和強化。
三、結論
經過三個月的實地觀察研究發現,被忽視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常常處于游戲的邊緣地位。在參與游戲的方式方面,被忽視幼兒往往是被動的加入游戲,并且沒有明確的目標;在角色的選擇方面,被忽視幼兒通常選擇的是普通角色的扮演;同時被忽視幼兒參與角色游戲的次數也相對較少。通過對其實施的研究干預,本研究的個案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無論是參與游戲的方式,還是對角色的選擇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得出結論,對被忽視幼兒進行的教育干預措施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朱海霞. 集體教學活動中被忽略幼兒的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
2.戴蕃. 角色游戲情境下幼兒互動水平及特點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陳幗眉.學前教育兒童發展與評價手冊[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