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摘? 要:志愿者服務活動就是指在不計得失的情況下,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而主動投入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到服務項目工作中。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針對性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設等層面而發起的活動項目。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志愿者服務逐漸成為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部分和重要載體,故其內部建構、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要進一步改善和健全。進而針對性提高青年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充分發揮其在促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021-04
高校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但眾多西方文化思想、價值觀和一些腐爛墮落的生活習慣的入侵,對在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觀念、個人行為影響巨大。對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構造、媒介方式、內容、方式等方面的提升,直接可影響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這也將一直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需要研究的關鍵領域和主要課題之一。
一、志愿服務活動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關系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含義和特點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指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完成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由于自身時間和精力的局限性,大學生志愿者所能完成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限制。但大學生志愿者受教育水平較高,大學生志愿者一般情況下能夠提供專業性和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提高志愿服務水平。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舉辦,有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優秀的責任心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青年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是推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方面發展和進步。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改革下,青年大學生需要主動發揮主人翁和接班人的作用。志愿服務活動是這其中的重要組成方面,青年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有力推動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進而帶動社會健康新風尚的進步,并且實際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志愿服務活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影響青年大學生,使青年大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的現狀。同時,磨礪青年大學生在理想信念上、思想政治上、知識能力上以及生活作風上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更加有助于青年大學生順利完成時代交給的歷史使命。
1. 志愿服務活動具有自覺性
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在校大學生主動參與的主題活動,不被其他人或外部的強制性影響。志愿者主動參與可以確保在校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在校大學生服務西部志愿者便是根據自行報名流程,下派一大批高校畢業生赴中西部底層城鎮完成l—3年的志愿者服務項目。僅2012年,就有1000多家高等院校61516名應屆生響應號召參與此項活動,到中西部去、到農村基層去、到國家發展最需要的地區去無私奉獻自身的青春年少,完成他們的偉大人生理想[1]。
2. 志愿服務活動具有全局性
當前,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并非自發的,是通過校園組織等形式進行的集體活動,通過統一指導、組織完成的全局性的活動。首先,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在專業志愿者團體的組織下進行的。在中國,在校大學生參與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在共青團和中國民政部認定的機構(志愿者服務團隊及其民俗志愿者機構)具體指導下進行的,而不是自發性的主題活動。其次,在志愿服務機構內部有一套相對完善的青年志愿者規章及運行機制等。志愿者服務機構在創立之初要接納有關部門對其服務宗旨、總體目標、特性、組織架構、人員配備、經濟來源、權利與義務等的嚴格核查,創立后還需要接受政府部門監管機構的年度審核和持續追蹤調查等,時刻確保該組織機構在合理的倫理道德路徑上健康、良性運作和發展[1]。
3. 志愿服務活動具有服務性
服務性是指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并不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某些人或某一團隊的權益,而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全部的集體利益,讓社會發展更為和諧而開展的。這是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性的體現。也正是因為服務性決定了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不可以追求個人或是團隊利潤最大化的總體目標,而要始終以服務項目公益慈善為服務目標。相對應的,在校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也不是為了更好地追求個人得失,而是切實為他人服務,與此同時通過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促使自身獲得發展和提升[1]。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和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方面,同時更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個人素養的主要部分。目前,處于新時代下,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全新的定位。新時代下如何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研究的主要課題。中共中央十六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大學生就會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從而目標明朗,就會激發出強烈的上進心,就能積極奮斗。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組織性的教育,進而幫助他們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實踐活動,是以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體系。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針對性
做好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獨特的優勢。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8月6日)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同時也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堅強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的實際性需要。
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
不同歷史時期的理論知識反映著各自的本質特點、歷史潮流和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極高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作為科學的指導思想是對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大學生思想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部分青年大學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穩定、價值取向一定程度扭曲等不良情況,也逐漸顯現出社會責任感匱乏、艱苦奮斗精神不強、團結合作發展觀念較差等問題。
(三)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1.志愿服務活動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書”
志愿精神是一種自愿的、利他性的精神,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質精神,體現了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發展和人生價值觀等提升的積極向上態度。“無私奉獻、友好、互幫互助、發展”是對志愿服務精神的集中化歸納,也是大學生志愿者應當具備的精神。由此可見,志愿精神是十分關鍵的思想政治工作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名副其實的實踐“教科書”。
2.志愿服務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偏向生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離不了社會現象,離開社會發展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沒有實用價值的。學習培訓、文化教育和練習假如只僅限于院校,而與現實的日常生活相背離,那思想政治教育便沒有實效性。因而,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務必要密切聯系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才可以實現預期目標。而志愿服務活動便是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聯系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3. 志愿服務活動是促進大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校大學生的發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根據多種多樣的方式來開展,那么,社會實踐活動便是這其中最有效的開展途徑。在社會實踐中,志愿服務活動獲得在校大學生的青睞,愈來愈多的學生積極加入志愿服務活動,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一)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在校大學生所進行的志愿者活動是對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的傳承,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便是樂于助人的主題活動。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團中央的提倡下,國內各地40余萬名大中專生學員,在京廣線沿途進行了奉獻愛心行動,意味著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一直以來,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秉持“團結一致、友好、互幫互助、發展”的理念,堅持不懈服務于人民的服務宗旨進行了各項助人為樂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在校大學生青年志愿者通過個人和集體的分享,使大家感受到人的本性和溫馨。由此可見,志愿服務活動是散播助人為樂、傳播傳統美德的有效媒介[2]。
(二)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在校大學生更客觀地適應社會發展,提升個人責任感
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課外活動和其他教學活動項目對比,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在幫助大學生塑造社會責任感方面具備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社團主題活動和別的教學活動的范疇主要集中在校園里,而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范疇不但包含校園內,還涉及校外的區域。校外周邊小區的送溫暖活動、偏遠地區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都讓在校大學生最大限度地從校內來到社會發展、從大城市來到鄉村,多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掌握社會發展,深入感受到我國的國情。由此可見,志愿服務活動在協助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塑造使命感方面具備不能替代的主要功效。
(三)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高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塑造主人翁意識
在公民意識中,主體意識占據重要地位。主體意識,即行為主體的自我認同,是人有關自身行為主體影響力、行為主體工作能力及行為主體價值的主動觀念,是人具備能動性的重要表現。假如大家對自身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了解不足,對自身的影響力了解不合理,就無法在個人行為中及時止損,主動地標準本身的個人行為。主體意識對在校大學生發展具備十分關鍵的作用。整體構建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很好地構建自我主體意識。
(四)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在校大學生搭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搭建和睦、身心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對學生的快速發展和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毫無疑問有利于搭建和睦、身心健康的人際交往。志愿服務活動為學生構建了優良的相處氣氛。志愿服務活動具備從善的社會正能量,它不只是在校大學生發自肺腑地做好人、做善事、為別人造福,而是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人生經歷和能量[3]。
三、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思想政治育人功效的路徑
(一)加強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引導,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激勵制度不可或缺,激勵制度的搭建關鍵可以從兩個宏觀的視角開展:物質鼓勵和精神激勵。物質鼓勵是對于青年志愿者的善心給予的真誠回復,在志愿者服務發展趨勢的前期,物質鼓勵還并不是關鍵方法。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志愿者活動的成本也進一步提升,因此,適當的物質鼓勵是不容小覷的。通常的物質鼓勵方式包含手機話費、交通費和伙食費等,不僅如此,還可以適度地為專業志愿長期志愿者提供經歷相關的紙質證書等[4]。
(二)注重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道德建設,更好地發揮道德引領作用
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主題活動是一項具有社會道德的實踐活動,理應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列入培訓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政教育功效,應將思想道德建設文化教育內容列入志愿者服務課程培訓當中。認知能力是行為的前提條件,要提升在校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務必引導在校大學生正確對待志愿服務活動與提高本身社會道德素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在志愿者培訓中,對在校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要經過培訓,得以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踐履工作能力。
(三)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活動機制,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發展
志愿服務活動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吸引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參加在其中,就要持續開辟創新,自主革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方式。在這方面,早已有一些取得成功的做法。現階段,在校當前大學生以“00后”為主,他們擁有明顯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志愿服務項目唯有創新活動方式,才可以吸引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參加,提升在校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項目行動的積極主動自覺性,促進志愿服務活動不斷平穩發展趨勢[5]。
(四)建立健全志愿服務活動的考核機制,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要使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不斷向好,就需要充分發揮在校大學生的行為主體主觀能動性。然而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夠的,只能依托社會的力量進行。包含激勵制度以內的在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考核制度便是在其中關鍵的驅動力量。因而,為了更好地激發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就務必不斷完善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考核制度[6]。
四、結語
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可以獲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在作用充分發揮層面也獲得一定的成績,可是仍存有院校對志愿者服務必要性的了解尚需加強、青年志愿者的激情尚需維持、志愿服務項目自有資金和管控尚需高度重視等問題。為改進在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充分發揮的現況,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應高度重視學習培訓階段,塑造志愿者專業技能、加強志愿者義務;改善鼓勵方式,正確引導志愿者動因,維持志愿者激情;健全保障機制,維護保養志愿者利益,增加志愿者幫扶;優化管理辦法,標準志愿者言談舉止,提高志愿服務高效率。高校應根據以上措施切實促使志愿者服務項目的作用充分發揮做到成效。
參考文獻:
[1] 楊歡歡.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2] 白月嬌,崔曉琰. 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S3):18-20.
[3] 王洪平.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考[J]. 現代交際,2019(14):26-27.
[4] 袁鑫鑫.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9(01):81-82.
[5] 林振興. 以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7(18):116-117.
[6] 薛亦丹. 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 才智,2022:163-166.
(薦稿人:陳媛,湖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