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摘? 要:課程思政與通識課程的融合,既保障了在語言知識學習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又將素質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于落實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現代化教學科學融合課程思政于通識課程教學中,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為學生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通識課程;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在通識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和通識課程有機統一起來,創新發展“課程思政”教育,能夠更加有效地培育學生品德修養,在選修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能夠升華學生思想深度和豐富學生文化儲備。在此,本文筆者簡要闡述課程思政的含義并剖析其與通識課程融合的重要性,進而結合通識課程教學實踐探究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教學方略,以期為廣大同仁優化選修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1]。
一、“課程思政”含義探究
1.課程思政的內在涵義。“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純指某一門課程,它指的是一種新式的教育理念,其本質是“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思政理念具備教授基礎知識與思教
育雙向作用,對于培育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課程思政在通識課程學科中的運用加強了選修素質培育的作用,有利于健全的高職教育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2. 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的運用功能。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
方,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在明顯下降,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差,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缺乏組織及紀律意識,遲到曠課現象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學生養成吸煙喝酒等不良嗜好,缺少人生規劃,對于未來充滿迷茫……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于學生思想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完成以德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在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理念,創新德育教學,促進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齊頭并進[2]。
二、通識課程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意義
1.選修課堂融入思政的必要性。選修作為公共基礎課,是所有專業學生都必修的一門課程,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綜合性較強,所以充分利用好選修課堂這一傳播媒介的作
用將會加強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同時,選修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任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 提高通識課程教師政治素養,優化教育形式。在以往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課為主要陣地,既欠缺方式上的創新,也缺乏足夠的素質教育空間。部分教師缺乏政治素養,將思政內容生搬硬套用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思政知識時具有片面化、層次較淺的問題,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德育教學內容枯燥,致使學生對德育知識學習的興趣不高,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課程思政觀念與選修教學的融合,促使教師重視并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識,使選修教學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灌輸,教育目標的多元化推動教學過程更加豐富多樣。在選修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隱形文化知識誘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根據隱性德育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潛移默化地輔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3]。
三、通識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1.樹立科學目標,挖掘教材內涵,融入思想培育內容。素質教育理念的傳播和運用為通識課程教師提供了教學創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現階段通識課程教學中,亟待教師有機統一傳授語言知識、培育實踐能力和落實素質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而課程思政理念突出了對于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堅定思想政治意識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4]。且在通識課程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文化意識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深入探究其中的情感內涵和思政教育內容,培育學生先進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選修教材內容,將隱形文化知識合理地嵌入文化教育,滋養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穩步融合基礎知識教學和思想道德培育,促使學生理性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和對人生的啟示。
2. 發揮選修課堂文化傳播功能。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日益擴大,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播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增強學生對于本土文化自信心與認同感。
3. 借助信息技術,拓展課堂內容,培養健康價值觀念。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選修教學創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支撐,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借助信息優勢為學生展示正確的思政觀念。在課程思政觀念引導下加強語言知識與品德培育的雙向融合[5]。在通識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內容,利用微課、視頻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呈現文化教育知識,通過信息技術的科學運用拓展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思政知識,逐步培育學生健康的價值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通識課程課堂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應與時俱進融進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育符合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在通識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教學內容為主導,遵循課程思政觀念的引導,依據選修課程的特性開展思政教育。通識課程是語言知識學習的課程,其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連。通識課程教師應當提升自身對課程思政的了解,借助多元化教育方式,充分發揮選修思政教育的優勢,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素質教育與選修教學緊密結合,在教授學生選修知識的同時,融合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塑造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促進學生技能與素養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文華.圍繞“立德樹人”目標,探索思政課程改革創新路徑[J].文理導航(上旬),2019(2):86-87.
[2]鄭桂芳.課程思政在通識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訊,2019(11):119,121.
[3]彭宣紅,王楚怡,童麗玲,任朗穎.課程思政視角下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52-55.
[4]吳文浩,李成忠,孫燕,潘燕,糜莉.思政課程視域下林業類高職學校立德樹人路徑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9):77-78.
[5]張運霞.高校選修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研究[J]. 文學教(下),2021(6):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