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新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當中,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是最為重要的,其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保障,更是數學教學質量的根本。但在現階段中,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時,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教材分析照抄,教學目標過于表面、籠統,教學活動的設計形式化,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隨意等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地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改良教學方案。可以使用內外結合的方式,清晰具體地描述教學目標,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在分析教材時,盡量采取創新的方式,還可以借助調查研究,有道理、有依據的分析學生情況,體現數學的特色和本質。基于此,本文便是對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有效性研究
引言
教學活動是小學數學展開的主要形式,要想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得到優良的教學成效,那么教師一定要在開展正式教學之前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以教學目標為主要方向,對教學中不同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規劃以及安排教學環節,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會的技能之一。同樣,教學設計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進行正式的教學之前,一定要制定有效的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學數學課堂的質量。
一、使用內外結合法,清晰具體的變數教學目標
在現階段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于教學目標的設計方式一共有三種,一種是對學生認知進行描述的方法、一種是對學生行為進行描述的方法、另一種則是內外結合的方法。對學生認知進行描述的方法強調通過學生內在的心理過程進行教學目標的描述,常用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設定。對學生行為進行描述的方法,強調通過可以直觀看到的行為進行教學目標的描述常用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設定。這兩種教學目標設定的方法都有不同的優勢和缺點,于是相關的教育學家便推出了內外結合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方法,這種方法強調將可直觀看到的行為和心理過程進行結合來表述。換句話來說,內外結合法就是將學生的外顯行為和內部心理共同結合的方式,并且內外結合法綜合了兩種方法的優勢,不僅關注到了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還重視了教學目標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1]。
二、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分析教材時具有創新性
在正常的情況下,教師在分析教材的時候,應當先掌握其基本步驟。如,教師首先應該學習相應的課程標準,其次,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后,教師才能夠借鑒參考資料,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師對教學教材進行分析的時候,應當先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入手,從宏觀的角度來認識數學,掌握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教材內容的教育價值。其次,在分析教材內容的時候,教師應當從教材的結構、內容、例題等方面進行分析[2]。分析教材的結構時,教師應當從整體聯系知識的內在,具體分析不同單元的聯系。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應當從思想、科學、有趣等角度進行分析。習題方面的分析,則可以幫助教師掌握題型的難易程度,在安排課后作業時,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在完成這兩步之后,教師才可以借鑒相應的教學資料或者教學資源,用來完備自己的教學設計。
三、借助調查研究,有理有據地分析學情
教師在進行學生情況分析的時候,不能夠只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而使用該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分析。如,通過訪談、問卷、以及觀察等方式,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查研究,并且,以此為依據,再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學情分析的問卷調查研究,不用考慮可信度和有效度。正常情況下,學情問卷調查是教師根據相應的教學需求來制作的。訪談是教師選擇學習不好、情況特殊的學生直面進行交流的一種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習不好的原因以及對小學數學的真實想法。觀察可以使用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觀察學生上課時的表現、另一種是觀察學生課后練習的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平時的日常活動中搜集學生的考核卷子以及數學作業,通過對這些文本資料的觀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本堂課所要學習的教學內容,應當展開相應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的根據,是遵循了教學規律,并以教學目標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準備。但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當要保障教學設計的科學合理和趣味性,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激情,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
參考文獻
[1]唐渝.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淺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000(021):200-200,201.
[2]陳莉.淺議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學(引文版):00141-00141.
[3]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