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成本法測算制造成本一般以工時為分配率,由此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班組”較“資產密集型班組”承擔了更多的成本。作業成本法將資源細化到作業級,根據作業消耗資源方式選擇合理動因,核算的成本更符合成本精細化要求,通過追本溯源,減少不增值環節、無效作業時間和冗余浪費,有效降低成本。本文詳述了作業成本法的概念和測算工序制造成本的假設和方法,并說明該測算方法的主要應用。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 ; 制造企業 ; 制造成本 ; 成本動因
一、成本測算理論依據
傳統成本法將產品以直接人工工時或機器工時作為分配依據消耗各項間接費用。主要適用于產品結構單一,制造工費發生與直接人工成本相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企業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自動化、電子化、智能化水平也日益提高,導致直接生產工人勞動力的減少,與勞動量直接相關的成本降低,機器設備等在成本中的占比則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采用傳統成本法核算的產品成本與實際成本背離更大,成本信息失真程度激增。
作業成本法是成本驅動因素理論,基本原理是基于資源耗用的因果關系進行成本分配,指導思想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圍繞資源與作業的特點,采用多元分配基準,提高了產品與其實際消耗費用的相關性,可以說作業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傳統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的難題,能夠更科學、更準確地核算產品的相關成本,在此基礎上制定的企業生產決策、營銷決策和定價決策也更加科學性和相關性,利潤信息更加真實準確[1]。
二、作業假設及計算方法
1、各工序生產量穩定,工序資源利用率較高,無停產與歇工現象。選擇作業時間飽滿的一段時間,選取該時間段的實際費用發生。
2、各類偶發性支出(如工具與資產維修費)按照一定時期的平均發生額計算。
3、收益性工裝,費用在發生當月一次性攤銷,但是使用周期較長。借鑒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統一按照使用壽命分攤。
4、各項費用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見下表:
聯合制造分廠梳理各個班組的工序明細,建立班組與工序對應關系,通過梳理班組占用的面積、配置的設備和工裝、耗用的生產用工具與物耗、人員信息等,建立生產班組資源配置圖。
三、測算工序制造成本的作用
1、測算工序相對準確、真實的制造成本。對于不以“工時”為主要動因的班組或工序,以及采用多元動因的班組或工序來說,該方法核算的成本更加真實準確。人工成本采用工時作為主要動因,資產類費用中采用使用設備成本和廠房占用面積為主要動因,生產類費用采用耗用量為主要動因,動能類費用根據動能類別采取人員或者設備耗電量為主要動因。通過分解作業過程,有助于識別客戶買單的增值作業,減少資源的無效浪費。
2、用于工序自制與委外決策的經濟性分析。在公司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公司內生產,攤薄固定性成本;在生產能力飽和的情況下,可通過測算工序自制成本,對比工序委外加工模式和自制模式的成本,做生產部件的經濟性分析,滿足公司的經營戰略需求。公司生產能力日趨飽和的情況下,采用委外加工模式,一方面,可以減少廠房與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實現公司“輕資產”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勞動量的平衡與穩定,減少產量波動帶來的非必要性人工成本支出。同時,可將測算的實際成本作為委外加工業務成本談判的有效依據,進行價格壓降,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3、用于評價公司外購件成本合理性分析的寫實定價方法。當公司外購件成本較高,談判降價難度大時,可到供應商處進行寫實定價。材料費由技術部門審核定額用量,價格部門審核材料單價,制造費用通過獲取設備、廠房、生產性費用等,采用作業成本法測算,加成管理費及利潤后,得到較為準確的供應商成本,為公司采購產品的寫實定價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制造成本測算方法,同時有助于產品談判降價。
4、有助于提高作業效率
企業若想要提高作業效率,可以將本企業的作業與所處行業的其他企業中的同質作業或者類似作業進行比較,然后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對資源動因進行管控,特別是那些在總成本中占比很大或者仍在日益增加的作業的資源動因,對提升企業的作業效率效果顯著[2]。比如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提升工藝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利用數字化進行趨勢改善等措施來高效的滿足企業生產運營的需要,提高作業的運行效率,從而最終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娟娟.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決策與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9.
[2]李紅娟.企業成本核算中的配比原則[J].會計之友.2015(2).
作者簡介:郭松,1989年,女 ,碩士研究生,黑龍江省五常市人,會計師 ,研究方向:成本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