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婷婷
【摘要】“無米可炊”是當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一個尷尬現象,學生在寫作時特別容易出現思維定勢,缺乏語言和素材的積累。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能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關鍵詞】初中生;寫作教學;素材積累;實踐探究
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貝爾納曾說過:“科學中難能可貴的創造性才華,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殺;而良好的方法則會增長、促進這種才華。”因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就成為讓無數語文老師頭疼的事情。
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學生在寫作上“無米可炊”是當前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尷尬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生層面來看,初中生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方面在日趨成熟。但是他們基本上還是“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接觸最多的除了學習外就是手機,沒有生活觀察、生活實踐和生活感悟。如果是農村學校,學生的閱讀積累更是少之又少,家長也幾乎沒有從小培養子女閱讀習慣的意識。而現在的農村學生又不同于以前的,閱讀上欠缺的又沒有勞動實踐來彌補。從教師層面來講,作文教學中寫作方法的講授很容易辦到,但是沒有素材支撐的作文只能是堆砌的“空中樓閣”,沒有內涵和深度。
同時,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在寫作時特別容易出現思維定勢,比如,在寫關于老師的作文時,很多學生要么寫老師帶病堅持上課,要么寫老師批改作業至深夜,要么寫老師是如何語重心長地教育學生等等。而在寫關于母愛的作文,學生要么寫母親的雨中送傘,要么是半夜背送自己去醫院,看到母親汗如雨下等等。學生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人物形象更是千人一面,發生事件幾乎是大同小異。可見,思維定勢在相當的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作文的選材。
還有很多學生本來寫作文態度就不端正,在日常的作文訓練中,敷衍了事,特別是周記,小作文訓練等,沒有從思想重視,總認為這些對寫作幫助不大,典型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讓學生知道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想搞突擊提高,否則只能搬石頭砸自己腳,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寫好每一篇訓練作文。因此,教師要能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大膽地進行探索與實踐,為學生日后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
二、借反向思維來調動寫作興趣
所謂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嫁接到作文素材積累上,也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巧妙地借助反向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在現實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喜歡寫親情類作文,選取大量的事例,運用多樣的方法來歌頌親情的美好。只要教師仔細地進行梳理,就會發現,絕大學生所寫之事是有關于父母對自己的愛“做早飯、溫牛奶、送雨傘、接送上下學、陪伴寫作業、旅游、給自己鼓勵和支持、甚至和父母爭吵……”等等,這些文章清一色地敘寫父母等親人對自己的關心、呵護、疼愛、寬容、鼓勵等,抒發了對親人的感激、感恩、贊美之情。但是這些都是單向的愛,學生只關注父母等身邊親人對自己的愛。當學生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都只關注父母等親人對自己的愛時,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反而能幫助學生打開全新的思路,讓人耳目一新。
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敘寫對父母等親人之愛的故事,可以是“學生當家(做飯、洗衣服等)、送媽媽去上班、給媽媽選禮物、為爸爸操碎了心(爸爸好忘事,需要我提醒;或是爸爸經常喝醉,我得照顧他;或是爸爸熬夜工作,我要提醒他休息;或是爸爸經常不吃早餐,我給他做早餐等等)。這些故事就會因構思新穎增加了可讀性,這就是借助學生逆向思維、反向思考的結果,也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寫作素材。
順此再思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關于爸媽等親人之間的愛與被愛的故事啊。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了一篇文章《愛的顏色》,敘述的是“不解風情的爸爸突然給媽媽買了一件衣服,媽媽開心幸福的事情。”教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與體驗進行思考“在你家里,媽媽和爸爸相互送禮物的事情時有發生,何不選取一件細細敘述呢?”再設計“分享親情”的交流環節,鼓勵學生講述關于自己家庭的故事。教師要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學會抓住細節之處進行講述,即便是一句溫心的話語、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及時的鼓勵都是愛的表現。因為人們習慣于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于某些問題,教師要能引導學生倒過來思考,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反而會有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豐富學生寫作語言積累形式
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就要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詞匯以及寫作素材。學生如果缺乏詞匯量,是很難將自己看見的、聽到的、想到的等,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或者表述得過為平淡,毫無情感所言。其實,文字是有溫度和情感的,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的實際,根據學生的特點,豐富學生寫作語言積累的形式。
首先,教師可以要求準備專門的摘抄本和剪報本,并鼓勵學生自主去摘抄課外閱讀中的優美語段和詞句,剪裁《初中生學習方法報》中好的素材和美文等等。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時,學生遇到新穎的詞句就摘抄下來,可以某句話所用的比喻修辭很奇特,可以是自己想不到的點,那么摘抄下來就可以作為一個靈感提示;看到一些優美或精煉的語句,摘抄下來時常翻看閱讀,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看到一些名人事例時,簡要概括地寫下來,最好根據不同的主題分別歸納,可以勵志、懂得感恩、品格高尚等等。平時還注意積累并時常回顧,在寫作中如果需要舉例來加強論證,就可以輕松地從頭腦中提取出來相關事例,而不至于半天都想不出來。學生還要學會整理積累本時,除了手寫摘抄,遇到雜志、文摘上段落較長的好文,可以把它裁剪下來貼在積累本上。久而久之,整理積累本變成了學生每周都很期待做的事情,家里閑置落灰的各種舊報紙雜志,都成了學生的新寶貝。看著積累本越來越滿、越來越厚,學生自然有很強的成就感。
其次,教師可以與周末作文相結合,以“周記”的形式讓學生抒寫一周的生活事件和感想,這個方法的效果要比摘抄好得多。教師在遇到相對比較優秀的文章時,也會在作文課上進行評講、學習。教師還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這里的生活實踐分學校和家庭兩個板塊。學校的生活實踐主要是研學、文藝匯演、演講朗誦比賽等渠道。至于家庭實踐,無條件的可以帶著學生參加簡單的家務勞動或田間勞作,有條件的可以帶著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有教師意識地放手,最大化讓學生參與,讓他們去感受每項活動中的“酸甜苦辣”。
再次,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還要能夠重視每一次的作文升格。學生每寫一篇文章都不容易,作為老師除了要用心批閱外,更是要抓實每一次的作文升格。可以選取典型的兩三篇作文課堂上進行升格,然后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批閱意見先進行簡單的自我升格,再選取升格比較不錯的做成課件在班上展示,并讓學生自己談談升格的想法。在沒有任何素材可寫的情況下,不妨先讓學生學習借鑒別人的素材,先模仿再創新。
四、聯系具體生活依此積累素材
眾所周知“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學生多留心關注生活,生活才能給學生更為豐富的創作靈感。很多學生會說“我們平常時間太緊張了,而且每天幾乎都是一樣的,也沒發現什么新鮮事?”實際又有誰天天見到新鮮事呢?教師要能鼓勵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生活才會給我們回饋。平凡人做平凡事,但是反映大道理。日常的寫作,其實就是要關注這些小事、小人物,這些是學生寫作的真正源泉。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指導中,要從共情出發,真正貼近學生的世界,為學生創設有“生活化”的寫作情境,讓情境給予他們安全感和明確的寫作指令,讓他們自在地、慣性地、有針對性地書寫生活真事、抒發心中真情。
比如,同是寫荷,鄭谷晴日里觀望荷葉,想到了雨中的鴛鴦;蘇軾在城中看見賣蓮子的,憶起了泛舟西湖的往事;李商隱著眼于花葉相映,天真和諧,感慨世人的貴花賤葉,惜荷之余又另有寄托;周敦頤把荷莖化成了君子的莊重。只因為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有獨特的觀察和思考,才把文章寫得與眾不同,教師要能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賞析和比較。在同題作文《秋》比賽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會由秋代表成熟和收獲聯想到自己學習上的一次次收獲;有的學生會想到了今年是我國的多事之秋,也是收獲之秋,就像秋天的氣候,要么陰雨連綿,要么秋高氣爽;有的學生會由秋天的奉獻精神想到身邊愛心老人的精神……缺乏觀察與思考,作文的思路就會拘泥于眼前的生活,沖不破時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狹小。有了觀察與思考,學生就能張開心靈的感知觸角,在廣闊的思維空間探索、采集、加工、改造,從而創造出新事物新形象。
此外,教師還要能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無論是作文素材的雜志,抑或是通過網絡了解新聞時事,這些都是寫作素材的來源,并且在每日的好文分享中收獲新的優質素材以供己用。其實,學生“無米可炊”主要原因是讀的書太少,識記更少,根本滿足不了寫作的需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看一些書,特別是中外名著,本著開卷有益,見多識廣的原則,能看則看,能背則背,盡最大努力去博覽全書。如果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讓學生讀一些雜志,雖然這些快餐文學營養不是太高,但還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還有一些專門的作文素材,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訂閱或者借閱。學生看書時間要靈活,如果有整個時間最好。如果沒有時間,教師就要能指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化整為零。同時,教師要能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引導學生多背。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看了很多書,但是還是寫不出來,好像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實際上,如果真要讓學生談談,他們也不一定談得出來,因為他們看書往往走馬觀花,根本不做批注,實際上這種看書效果對有些人不會太好。因為太多一時也記不住,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空閑時間,將摘抄拿出來讀讀,背背,加大識記的量,特別是初中階段是學生記憶的最佳時期,學生要能將這些知識就被儲存在大腦中,變成真正自己的知識。
總而言之,無論教師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與形式,教師都要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語文寫作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面知識的講授,要更多地結合生活教育。應當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更多地立足生活實際,創新式布置作業。讓學生更多機會接觸生活,鼓勵學生多閱讀,學生只有“有米”,寫作課堂教學才能“炊煙裊裊”。
參考文獻:
[1]高永玲.重視寫作教學提升學生能力——略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2021年14期.
[2]佘俊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2019年11期.
[3]陳紅輝.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年21期.
[4]鐘翠蓮.新課標片段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年09期.
[5]岑蔓茜.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有效地以讀促寫[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年17期.
[6]李曉科.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淺議[J].作文成功之路(中考沖刺),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