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教師應關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目前,在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較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應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通過教師與學校等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在實際教學中尊重歷史,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唯物歷史觀念、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實現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就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策略研究
歷史作為高中階段教育體系中比較關鍵的一部分,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重點目標,通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不斷總結與實踐,有效解決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多種問題,力求實現高中階段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與構成要素
我們國家教育改革已得到持續深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隨之被推向了首要地位,分析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及構成要素,是教師有效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重點在于學生能夠初步形成學習的必備品質、關鍵能力等。
唯物史觀主要是立足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看待歷史上的種種事物,使學生認識到歷史變化所遵循的規律,所以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客觀理解歷史人物與事件,使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不斷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時空觀念主要是指在特定時間與空間聯系中觀察、分析事物的意識與方式,主要是將歷史研究對象放在特定的環境與時間之中,促使學生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等方面的緊密聯系。史料佐證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搜集有關歷史資料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科學地分析、理解史料,使自己的推論更加接近歷史事件。歷史解釋是依托史料佐證,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進行解釋,充分彰顯了研究者的立場。家國情懷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應具備的社會責任、人文追求等,在分析與探究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愛國精神與社會責任感[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素重點是互相促進、影響的,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全面地看待歷史,形成正確觀念。此外,學生在學習活動之中的探索能力與學習能力等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支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找準對學生實施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方向,促使學生學習基礎歷史知識,并以正確的觀念看待歷史,讓學生以歷史學的視角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形成關鍵的學習能力。如此,核心素養在學生將來的發展道路上才能夠發揮作用,有利于未來參加國家建設。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在歷史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涉及諸多歷史人物與事件,并且對不同的歷史人物與事件都需要學生以科學的視角、端正的態度進行學習與評價。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視角實施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并結合自己的理解,探索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價值以及對于歷史進程所造成的影響等。這對于有效促進高中階段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將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懷充分激發出來,綜合來看,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成長十分有利,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2]。
(二)有助于學生歷史學習效果的提升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廣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已經逐漸淡化應試思想,但是由于升學考試的需要,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學生考試的成績對于其將來學習、成長、發展等依舊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借助在實際教學活動之中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考試成績。因為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育形勢之下,高考命題變化較大,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實效性,在命題設計中需要不斷加大對于有關歷史素材的應用與融合,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作為重點目標,加大題目設計的靈活度,這一思想已被納入題目研究工作。如此,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高中階段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幫助學生展開科學的歷史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提升,對考試成績上的突破也會有助力。
(三)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諸多先進的教育思想被教師采納。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能夠助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引導之下,高中歷史教學活動將會圍繞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歷史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進行培養。這就需要學生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學習歷史知識。與傳統的歷史教學形式相比,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存在著較大不同: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模式,只有結合新的教學方式開展活動,才能夠更好地將核心素養落地,并推動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提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強調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化解諸多教學問題,使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3]。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一)唯物史觀不夠清晰
唯物史觀能夠使學生在歷史學科知識研究的過程中以正確眼光看待歷史,為歷史學科的研究指明方向,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但是,一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能力原因,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唯物史觀的認識不夠充分,無法立足于唯物辯證的視角,學習、探究歷史知識,因為其對于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式的隨意性較大。綜合來看,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唯物史觀的正確指導,難以在學習中深入鉆研歷史難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自然會受到阻礙。
(二)時空觀念比較缺乏
分析實際教學經驗明顯可見,時間、地點等重要元素在歷史學科學習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蘊含著關鍵信息,學生在鉆研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具有敏銳的思維,掌握時空的綜合對比技能,站在時空角度對歷史事件的原因與結果加以分析。但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其中涉及時間、地點等關鍵信息比較碎片化,信息量比較多,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有著較大困難。一些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比較薄弱,一些細小之處的信息容易被忽略,使學生的時空觀念比較缺乏。
(三)史料分析能力不足
史料在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學會搜集、篩選史料,可以推動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與探索,進一步夯實歷史學科基礎。許多學生難以正確理解史料含義,有的學生即使理解了史料的含義,也無法找到其中的聯系,容易出現偏差。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依托唯物史觀,培養歷史學科觀察視野
推動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師將唯物史觀作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比較關鍵的一部分,結合唯物史觀,引導學生以正確、科學的眼光看清歷史事件的深層機制。因此,教師應重點持續推動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唯物史觀,避免向學生傳播錯誤的歷史觀念,將具體知識與唯物史觀相融合,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唯物史觀的內涵。
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學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本課之后及時提出有關的疑問,讓學生思考:“在維新變法時期,社會上的哪些人比較贊成?哪些人比較反對?哪些人保持中立態度?”與此同時,筆者鼓勵學生聯想了在民族危機中,革命運動力挽狂瀾。筆者隨即引出了:“興中會是怎樣建立的?中國同盟會是怎樣建立的?”引導學生在歷史問題中建立了唯物史觀,促進了學生對于辛亥革命中比較重要的人物、地點等形成深刻記憶,促使學生結合歷史知識展開自主的思考。這不僅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培養了歷史學科觀察眼光,使學生以歷史觀看待歷史,提高了其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4]。
(二)縱橫梳理歷史,引導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知識的時空觀念比較明顯,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對其幫助不可忽視,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歷史教材中諸多的地點、事件等信息比較瑣碎,學生單憑記憶與背誦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對此,教師應采用更加高效的方式,通過更加直觀的圖表等形式,從縱、橫兩個角度促使學生對比看待歷史,將瑣碎的知識構建成知識網,形成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
例如,在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部分的知識講解過程中,筆者聯系了同一年的歷史事件進行整理,在課堂教學中,以畫表格的形式在黑板上為學生直觀呈現,寫出同年國內發生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與蘇聯建交等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國外的北約組織成立事件。筆者一步步引導學生回憶這些事件的重要內涵與知識,一邊在表格中記錄,從縱、橫兩個方面對歷史事件進行梳理,促使學生聯系、回顧同一歷史時間發生的事件,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時空觀念。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鞏固了歷史知識,拓展了思維。
(三)充分尊重史實,提高學生史料佐證能力
歷史學習與史料密不可分。史料佐證主要是學生結合歷史資料的信息加以分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依據。拓展歷史資料,結合史料中隱藏的歷史信息,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分析與理解同一個歷史事件,體現史料在提高學生歷史素養方面的意義。對此,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尊重史實,幫助學生提升史料佐證能力。
例如,在進行“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借助充足的課前時間開展預習,聯系“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中的關鍵信息,通過查閱課外資料的形式收集有關歷史資料。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筆者先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促使學生交流自己整理的史料,聯系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分析。在一定的課堂時間之后,筆者再隨機選出幾名學生分析自己整理的史料,并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收獲,這樣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史料佐證能力。學生在這種學習活動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學習水平,并融合史料與課本知識拓寬了自身視野,實現了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四)科學結合歷史,做出歷史解析
歷史學科中涉及事件與人物行動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以現代人的眼光分析與衡量,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誤解。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提醒學生重點思考、關注歷史人物與事件發生的環境,結合特定的環境思考歷史發展,并做出合情合理的歷史解釋,培養學生正確歷史思想。
例如,在進行“兩次鴉片戰爭”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聯系鴉片戰爭背景下清王朝內憂外患的環境,向學生介紹鴉片戰爭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并引導學生學習了兩次鴉片戰爭與其帶來的影響、中英《南京條約》與附約的內容、危害等。通過筆者科學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與背景,立足教材中的關鍵知識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將“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而學生在這種歷史學習活動之中也學會了站在科學的視角,融入歷史的真實社會背景進行體驗,合乎情理地分析、解析歷史事件。這樣一來,不僅有效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也培養了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現今高中歷史學科改革下成為重要命題,對于學生長遠成長具有無形的影響。結合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分析可見,有效融合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縱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核心素養培養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教師加以思考,并結合問題采用正確對策,將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全面落實,真正意義上實現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潘建新.談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20(19):74-75.
[2]陳偉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76-77.
[3]歐珠拉姆.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華夏教師,2018(17):48-49.
[4]陳大斌.淺析全媒體時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J].中國報業,2018(8):96-97.
作者簡介:王明霞(1975— ),女,漢族,上海人,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中學一級,碩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