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核心素養是學生能夠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道德品質。在生物教學中,需要明確生物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并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輔助學生樹立健康良好的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學中需要突破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局限,滿足新課程改革的具體需求。本文針對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在教學中的貫穿和落實進行分析和探討,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核心素養;社會責任;貫穿與落實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需要加強改革創新,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積極引導和正確指導,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指明方向,依據生物教學大綱要求和社會發展需求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學生健康良好地成長和發展。在高中生物核心素養教育觀念影響下,深刻認識高中生物教學的作用和價值,通過在教學中積極引入日常生活、社會責任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通過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一、培養學生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
由于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在畢業以后會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因此,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應能夠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關注國家民族發展,關心社會群體,形成自身存在感、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1]。高中階段的生物知識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即在學生理解生物知識基礎上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樹立健康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此外,科學素養已經成為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加強針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得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狀態和積極的心態學習應對未來的發展,這是當下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明確的工作內容、工作目標以及自身職責。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提升自身工作認知、職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水平,不但要輔助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還要能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社會責任,以此針對學生展開教書育人工作,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水平高素質人才[2]。在教學中展開德育教育是將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培養中貫穿與落實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德育教育需要以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并且教師還應做好榜樣,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感染和熏陶學生,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良好培養[3]。
二、挖掘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的相關因素
(一)顯性因素
所謂顯性因素,是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關聯到社會責任的教學內容,這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對此,教師需要清楚自身工作內容和職責,在教育工作開展前就應充分掌握學生的情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社會責任相關要素,適時引入社會熱點,通過靈活有效應用教學內容開展教學,讓學生不但可以全面地掌握知識內容,而且對于與生物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道德倫理、專業知識等產生深刻認識,使學生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4]。這些對提升學生家國認同和專業知識都有著重要作用,再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循序漸進地引導和指導,讓學生逐漸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隱性因素
一些高中生物教師往往注重了在教材內容中體現社會責任感,但是卻忽略了對于課程教學中隱性因素的探究。在新教改背景下,忽略隱性因素的探究會導致在教育中難以有效滲透社會責任感,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對于此,在現代生物教學中,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滲透隱性因素,有效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
首先,應用課外教學資料。課外讀物或者生物期刊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同時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發展形勢,明確自身社會責任。其次,教師社會責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但發揮著引導和指導作用,對學生社會責任的滲透和形成也有著重要作用和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可以有效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責任感的形成[5]。最后,良好的教學氣氛。在展開教學中,教師通過針對學生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奉獻精神。在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下,學生不但能夠形成獨立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學生對于教師、同學以及社會產生良好的責任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貫穿與落實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生物科學領域也在不斷發展,并且得到了相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在生物知識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社會責任,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明確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教師在輔助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和形成生物技能時,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將所學生物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此鍛煉學生的生物思維,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質量。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逐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創設生物教學情境,為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創造有利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提高學生的環保認識,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產生公民公共意識。
四、社會責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貫穿與落實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教學內容,展開社會責任感教學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意識和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極其關鍵和重要的是,需要有效地應用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助力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對學生而言,高中生物學習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一些知識較為抽象和復雜。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對學生加強引導和指導,提升學生對于生活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識無處不在。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滲透日常生活元素,引入生活案例,探索生物知識并應用所學知識驗證生物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生物知識學習認識,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滲透社會責任感,有針對性地展開社會責任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生物知識對于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油然而生[6]。
(二)科學設計教學,培養學生認識環境的能力
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和采取教學策略時需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開展和實施生物教學,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積極性。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輔助學生加深對于生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傳統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背誦記憶的方式掌握生物知識,而這會影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認為學習生物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教師需要科學設計教學。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培養學生環境認識和提升學生環保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所學知識與自然社會環境和環境保護工作密切相關,提升學生的環境綜合素養,進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三)引入社會課題,建立社會生物課堂
教師在展開生物教學中,要通過聯系社會課題,培養學生生物思維。教師在設計社會課題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在明確課題前提下認識到生物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生物知識的特點。教師布置學生針對熱門話題進行分析討論,激發學生生物知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與教師、同學共同探討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課題,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建立社會生物課堂[7]。
(四)依據教材內容,體現學生社會責任
教師在探究高中生物教材內容時,要加強關聯社會話題,引導學生應用社會實踐提升社會責任感,由此逐漸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產生學習動力。例如,教師講解關于營養物質的知識時,讓學生認識到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對于身體、心理發育極其重要,提升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認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和掌握生物知識。教師需要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為此,教師可以有效地融入社會責任感,體現學生的社會責任,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疾病結合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認識到如果不能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將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增加家庭負擔和產生心理陰影[8]。
(五)結合日常生活,提升學生生活素養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積極結合日常生活,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認識和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生活素養。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滲透民族觀念和家國情懷,在民族觀念和家國情懷的熏陶下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六)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生物思維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優化教學方式,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認識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時間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有效地掌握生物知識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培養學生生物思維。教師再通過布置學生加強習題練習,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生物綜合思維。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摒棄傳統單一機械的教學方式,通過優化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融入學習中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下深入思考生物知識和生物問題,并且加強與自身的關聯。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提問教學,輔助學生深入思考和掌握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生物知識探索意識,讓學生能夠逐漸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通過輔助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使學生具備生物思維,對于學生明確自身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9]。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責任感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需要教師深入探究生物教學內容,充分掌握學生的綜合情況,在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所以,教師明確培養學生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基本要求,挖掘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相關因素,清晰高中生物教學中貫穿與落實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展開社會責任感教學,科學設計教學,對培養學生環境認識、引入社會課題建立社會生物課堂、依據教材內容體現學生社會責任、結合日常生活提升學生的生活素養、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生物思維,進而建立并完善高中生物社會責任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不但為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奠定了基礎,還為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李瑞雪,王健.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之社會責任:內涵、進階及教學建議[J].生物學通報,2019,54(1).
[2]王景花,解凱彬.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社會責任素養的培養途徑[J].生物學教學,2018,43(4).
[3]張偉.論以“社會責任”培養為目標的高中生物學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8,43(2).
[4]魏志琴,劉晟,劉恩山.在生物學課堂上加強社會責任的教育[J].生物學通報,2017(10).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吳成軍.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6(10).
[7]烏瑤.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8]于佳洋.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設計分析:以DNA分子的結構一課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
[9]趙輝,龍秋月.基于生命觀念建構,培育生物學社會責任[J].中學生物學,2017(10).
作者簡介:吳綠芙(1980— ),女,漢族,江蘇句容人,江蘇省南京市燕子磯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