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課堂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欲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理念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培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基于此,本文從概念、現狀、策略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態課堂理念下如何促進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生態課堂理念;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提高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學目標早已從教授知識轉變為能力培養。而核心素養在能力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教育部門提出了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要求。生態課堂理念引入高中化學教學中可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所以,教師不妨借助生態課堂理念進行化學知識的教授。
一、生態課堂概念簡述
生態課堂,即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并進行個性化發展。說得直白一些,便是教師需要放下嚴師架子,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不能使課堂教學再成為滿堂灌,而是要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才能推動學生的成長,才可以使學生通過互動、體驗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能力。而在生態課堂中,教師需要設置這樣的三維目標:(一)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及相關技能。(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感悟知識生成的過程。(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情感態度。也就是說,在生態課堂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規律,需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輕松、愉悅、自由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真正學習知識、體驗知識,構建知識。
二、生態課堂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現狀
雖然生態課堂理念可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生態課堂畢竟處于探究階段,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導致高中化學教學的效率、質量不如意。最明顯的問題為:
(一)實驗課程資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由于各個學校的教學資源不同,且數量存在較大差異[1]。而化學是一門實踐與知識并重的科目,對教學資源有著較高要求,所以,當實驗課程資源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時,將難以真正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新課改背景下,對實驗儀器、化學藥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個學校需要引入全新的實驗儀器、化學藥品,但學校資金有限,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只是對部分儀器、藥品進行了更新。2.化學實驗室數量較少。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只有一個實驗室,而高中班級較多,平均9個班級使用一個化學實驗室,難以使每個學生的實驗需求都得到滿足。3.化學實驗危險性高,很容易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身體健康造成威脅。所以,需要專業的實驗員進行管理。但是多數學校并未引入具有豐富經驗的、受過專業訓練的實驗員。4.教師積極性較低。實驗要學生探究才可加深知識的理解,才可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但是在當前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給予學生較多指導,增加了教學量,導致很多教師對實驗課是能避就避。5.缺乏資源不同。很多教師認為,學校缺乏各類教學資源,如化學儀器設備、人力資源等,而學生認為,自己缺乏的是網絡資源、校外資源等。這種差異導致學生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二)化學實驗教學存在一定問題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儼然意識到了能力、意識、精神的重要意義,明確自己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能力、意識、精神進行培養,但是應試教育在我國實施的時間太長,且各學校的設備有限、化學實驗具有危險性,所以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次數較少[2]。即便開展了化學實驗教學,教師也只是讓學生進行了驗證性實驗,并未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而實驗探究可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可推動學生的成長。所以,當實驗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時,也就無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三、生態課堂理念下促進高中化學核心素養提高的策略
(一)理論知識
理論知識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只有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成為生態課堂理念下的主體,才能形成核心素養。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將理論知識的教授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有效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核心素養[3]。
例如:化學教材中不僅涉及了理論知識,還涉及了較多化學實驗的儀器,如試管、量杯、酒精燈等,而想要讓學生在實驗學習中用對儀器,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記憶,使其形成條件反射,精準運用儀器進行實驗。在學習相關儀器的注意事項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教材內容進行實驗。如試管及天平的注意事項,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解,然后使其進行實驗。由于這一過程將文字變成了實體,讓學生切實進行了實驗操作,所以學生可感知精準運用試管儀器的重要作用,主動對相關注意事項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在化學實驗中靈活運用試管儀器。又如:在進行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實驗時,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對實驗室中擺放著的儀器進行回憶,一一說出儀器的名字、作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在學生回憶起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回憶實驗試劑的使用方法,使學生知道如何添加實驗試劑,如何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實驗,如何才可使實驗變得更加完美。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化學儀器進行組裝,使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學生相應鼓勵,使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比如:我們可以借助二氧化碳收集裝置采用排氣法進行化學實驗嗎?如果運用排氣法進行二氧化碳的收集,怎樣確定它充滿了呢?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規律對理論知識產生了好奇,使其進行探究。由此可見,生態課堂理念下的理論知識教學中,教師僅是引導者、組織者,在使學生在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能力的同時,推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提高,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提供了保障。
(二)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法的應用可以達到生態課堂理念的要求。因為情境創設法的應用可使學生進入真實環境,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興趣,從而帶給學生良好的體驗、感受。通常情況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情境創設
化學實驗雖具有一定難度,但其帶給學生直觀體驗、感受,有利于學生走進化學世界、感受化學知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感悟,形成較強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因此,教師不妨借助化學實驗進行情境創設[4]。
例如:在教學“過氧化鈉”的時候,教師便可借助化學實驗引入新知,并借助實驗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獲得獨特的體驗、感受。比如:教師可以將包有過氧化鈉的棉球放在玻璃器皿里,一同放在講臺上。之后,教師可在棉球上滴入一滴水,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現象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可發現:棉球燃燒了!而在學生以往的認知中,水一直都是滅火的工具,但是這個實驗與學生的以往認知產生了沖突,激發學生對相關知識學習興趣。又如:在進行“氨氣的性質”的教學時,教師可引入“噴泉實驗”,并在學生觀看完實驗后提出質疑。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生的探究欲望會越發高漲,教學質量也可得到提高。這樣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
2.通過思維沖突進行情境創設
我國有句話叫作:“思起于疑”。這句話明顯體現出了學生的思考是基于疑問的,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疑問。那么怎么才能激發學生的疑問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沖突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化學學習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教學“氧化還原反應”時,教師便可先提出問題:“我們在運用化學反應的知識時是不是無法快速分類?”學生會紛紛點頭,并產生疑惑:難道教師有什么方法?而這種疑惑可瞬間集中學生注意力,此時教師可以引入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進行定義?這樣的定義合不合理?哪里合理?通過相關問題,學生可對相關定義進行深入了解,并且圍繞其定義構建知識體系。為學生進行進一步學習提供保障。再如:復習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學生的思維存在沖突的問題。比如:混合PH值為3的硫酸和醋酸,而且其體積一樣,混合液的PH值為3嗎?我們都知道,加熱蒸干氯化鐵溶液之后會得到固體,請問這些固體是什么?硫酸鐵的呢?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時候,還可以將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引入。比如近期發生的社會熱點、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等。這樣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可以形成化學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借助思維沖突進行情境創設,可使學生進行思考、學習,感知知識、體驗知識、掌握知識,從而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
(三)知識生成
生態課堂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應當是擁有激烈的師生互動的。因為只有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才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體現出來,才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才可以幫助學生生成知識。
1.多樣化活動形式
活動形式其實說白了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并未做到“授人以漁”,所以學生的學習方式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學生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欠缺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倡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成長與發展,有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提高。而與其有關的教學方法有:辯論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表演法、探究法、自學法等。但是在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要使學生進行體驗、探究。
例如:在教學“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時,教師便可借助游戲教學法進行知識教授。首先,教師可將兩個氣球扎在一起,將其放在桌面上,讓學生進行觀察,看其位置有何變化。在學生獲得答案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把氣球換成3個呢?4個呢?”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相關知識。發現化學世界與生活的聯系。由此可見,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知識,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做好準備。
2.培養思辨能力
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將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成為為國家發展而貢獻力量的人才。而高中化學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有著一定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設計相應活動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培養。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呈現這樣的題目:鋁和氫離子濃度不同的稀硫酸、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不同的化學現象,而且鋁和稀硫酸進行反應時,氣泡量變少了。而這個問題與學生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學生在看到這一題目后會產生疑惑,并在疑惑的驅使下,到實驗室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究學生看到了相關的實驗現象,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較多觀點。
結束語
生態課堂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實現了素質教育的落實,推動了教學改革。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基于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探究,使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成長與發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培養。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理論知識、情境創設、知識生成三個方面入手。這樣一來,便可使學生感知化學學習的魅力所在,對化學學習產生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朱健.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生態課堂的教學實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018-30):91-92.
[2]宋珊珊.生態課堂理念下促進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提高[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7(9):26-27.
[3]劉鄉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生態課堂的實踐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019-21):74-75.
[4]肖坤.高中化學核心素養[J].東西南北:教育,2017(19):202.
作者簡介:熊曲文(1985— ),男,漢族,江西豐城人,陽江正雅學校,中教高級,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