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陳 胡月英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遵循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的二十字戰略方針,“五大振興”統籌指引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大方向,但各鄉村村落發展鄉村振興需結合具體發展現狀落地實施。小崗村坐落于安徽皖北滁州市鳳陽縣,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及濃厚的紅色文化氣息,極具開發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的價值,有效促進小崗村深化貫徹綠色生態理念,打造示范性宜居鄉村、新時代美麗鄉村。
關鍵詞:鄉村振興;小崗村;生態旅游;文化旅游;RMCP模型
本文索引:陳佳陳,胡月英.<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168.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1 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優勢
1.1 國家宏觀政策支持
1978年,農業“大包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開展實施,拉開了我國農業改革的序幕。1982年,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包產到戶 (組)、包干到戶 (組)為我國農村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制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鳳陽小崗村,提出重溫“小崗精神”,并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2021年,“小崗精神”旅游線路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1.2 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滁州市在南京“一小時都市圈”輻射范圍內,擁有我國4A級景區——瑯琊山、十大名村——小崗村。小崗村是我國鄉村紅色遺產名村、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安徽省農家樂旅游示范景點,旅游項目包含大包干紀念館、當年農家舊址、紫藤長廊、葡萄采摘園、蘑菇大棚 (大學生創業園)、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等。其中,葡萄科技示范園占地600余畝,種植有夏黑、藤稔等優質葡萄品種,培育出零農藥噴灑的綠色純天然農產品,并為游客提供體驗式采摘服務,每年8月還將舉辦一年一度的葡萄節。鳳陽縣文旅局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小崗村鄉村振興作為首要任務,通過自媒體平臺舉辦宣傳一系列文旅活動,拓寬市場吸引游客參觀。
1.3 校地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隨著“互聯網+”“生態+”等模式的發展,小崗村掀起了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農業”開發的熱潮。小崗村自然環境優美、紅色文化底蘊厚重,是發展農業觀光+特色鄉村體驗式旅游的先決條件。大力開展校地合作,作為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周邊高校暑期社會實踐、研學活動基地。2016年,“安徽科技學院小崗村現代生態農業研究所”掛牌,為小崗村鄉村振興帶來了人才振興基礎,4300畝高標準農田由安徽科技學院與小崗村共同建設,加強了校地雙方科研合作,培育生產優質新品種并運用土壤肥力測試、土壤改良等技術研究、試驗、推廣高效種植,促進了小崗村生態農業發展,提升了小崗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推動了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建設。
2 基于RMCP模型的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矩陣分析
2.1 旅游資源分析(R性分析)
小崗村是我國4A級旅游景區,根據不同類型,將其旅游資源具體按照人文歷史紅色旅游、非物質文化博覽、體驗式鄉村生活三大類別分類。人文歷史紅色旅游類,如大包干紀念館、小崗村檔案館、沈浩故居可作為發展文化旅游的先行條件,傳承發揚“沈浩精神”、重溫“小崗精神”,極具文化傳播影響力,是小崗村優勢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博覽類,如當年農家舊址、麥田農家藝術園、石馬文化園等同樣能夠助推小崗村文化旅游發展。而體驗式鄉村生活類,如葡萄采摘園、蘑菇大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梨園公社則可主打生態旅游。通過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雙管齊下,從而全面開發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資源。
2.2 旅游市場分析(M性分析)
通過對小崗村進行地理、交通區位分析得出,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主要呈現近域性空間結構分布。客群主要來自合肥經濟圈、南京經濟圈、無錫-蘇州經濟圈等城市,年齡結構分布廣泛,上至對鄉村生活充滿懷舊精神的老年人,下至周邊學校紅色文化傳承學習、鄉村生活研學體驗的中小學生,其中不乏來自各高校研究院的學者和交流學習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等。我國華中、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等人口眾多,可作為潛在旅游市場資源,亟待進一步開發拓展。結合游客需求特征,對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進行多樣化開發,以提高獲客能力,并通過社群經濟,提高小崗村景區知名度。
2.3 旅游社區參與分析(C性分析)
小崗村村民社區參與方式主要為兩大類,一是農家樂,多為當地村民將自家院落改造建設,通過向游客提供食宿的方式,讓游客品農家土菜、賞江南小鎮風景,體驗農家生活的閑適愜意。二是體驗農業觀光園,如葡萄采摘園、蘑菇大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等,游客可參與體驗式自行采摘葡萄、蘑菇等,享受滿缽豐收的樂趣,感受農家人淳樸好客的地方鄉土人情。從參與度分析,村民意識還需加強,不應將生態文化旅游過于商業化。加強學習“小崗精神”“沈浩精神”,真正意識到小崗村的紅色基因及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歷史地位;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小崗村生態文明建設。
2.4 旅游產品分析(P性分析)
小崗村文化旅游產品,即紀念館、展覽館、陳列館,多以物件、圖片、文字的形式進行展示,表現形式過于單一化。小崗村生態旅游產品多為萵筍、葡萄、食用菌等標準化、無公害的生態農產品,雖然體驗式旅游目前仍受到城市居民追捧,但與其他擁有體驗式采摘的村落相比,同質化較為嚴重,被替代性強,不具備特色優勢。產品組合格局單調,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過于分散,結合度不高,不夠集約化。小崗村文化旅游產品富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但由于多數游客對其認識不夠充分,“走馬觀花”式旅游參觀直接導致體驗感不佳。從旅游產品服務意識來看,當地村民文化水平受限,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只會講方言,不會講普通話,與游客間存在語言障礙,可通過招募志愿者的形式解決該問題。從旅游產品基礎配套設施角度分析,主要有村民自建的農家樂、工藝工坊,雖然數量眾多,但整體發展仍較為滯后。加強各旅游景點協同發展,形成套票類旅游產品組合,拓展旅游產品營銷渠道,打造多樣化、創新化的旅游產品營銷模式,提高旅游產品品牌影響力、知名度、競爭力。
2.5 旅游市場結構矩陣
如圖1所示,將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市場現狀填入矩陣中,根據RMCP分析可發現,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獲客能力,客群區域輻射范圍仍可進一步擴散,小崗村擁有農業、手工業等基礎產業,不過分依賴旅游者購物消費,綜合來看,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位于該矩陣的第5板塊,屬于中間接觸層的半依賴成長型旅游景區。對于該類型的景區,可通過產品組合、產品促銷定價、產品多元化開發、社群經濟引流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旅游參觀,發展多種業態,增加景區收入來源,促使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向第4板塊轉移,成為熱門旅游景區。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旅游業大幅受挫,經營慘淡,疫情防控常態化下,AR、VR云旅游,線上文旅(農產品)商城成為實體經濟復蘇的新消費形式,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可進一步減少旅游業實體經濟對線下游客的經濟依賴性,保障景區在單日最大客流量限流的同時,基本正常平穩運行。
3 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不足
第一,旅游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公路交通建設有待升級改造,5G網絡未實現全面覆蓋,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停車場車位、公共衛生間等數量失衡,難以匹配實際客流量,出現信號弱、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且配套餐飲住宿整體呈現多而不精,檔次較為低下,實現提檔升級對進一步旅游開發刻不容緩。第二,旅游服務意識弱。服務人員業務水平大多不高,服務意識欠缺,同時小崗村部分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開發小崗村生態旅游的同時,過度開發,濫砍濫伐,未做好生態共生,在意識形態上影響了游客的旅游觀感及對景區的滿意度。第三,旅游結構過于單一。旅游內容大多是紀念館參觀及體驗式農家生活場景,在內容上不夠新穎,與區域內同類景區存在同質化現象,旅游產品種類、市場定位缺乏核心競爭力,不能完全調動游客興致,游客只是淺層參觀、拍照,記憶點不深刻,難以形成回頭客。第四,旅游品牌不夠響亮。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業目前仍處于上升發展期,其品牌宣傳未利用好地方政府融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宣傳,游客裂變引流。旅游營銷、旅游傳播力、旅游品牌塑造、旅游文化挖掘、旅游氛圍建設等方面是打響小崗村旅游品牌的重中之重。
4 小崗村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路徑探索
4.1 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
小崗村在開發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應當利用好天時地利人和的資源優勢,如以美麗鄉村風光、“小崗精神”紅色文化為開發的切入點,以拓寬市場渠道、吸引更多游客旅游參觀為落點,探索迎合消費市場的創新路徑。加大基礎配套建設投入,硬件設施提檔升級,如擴建公路、增設車位、公共衛生間改造、農家樂升級打造、5G基站建設等舉措。以合肥-鳳陽、南京-鳳陽為例,兩地間均無鐵路、高鐵線路,對標山西平遙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均有多趟高鐵貫通,鳳陽縣可通過邀請專業人員實地考察是否有鋪設高鐵的條件,促使小崗村旅游交通更加通暢。
4.2 亦農亦旅,共生發展,1+1>2
小崗村在生態旅游上擁有葡萄采摘園、蘑菇大棚、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等體驗式旅游項目,亦農亦旅的雛形現階段已搭建完成。小崗村在農業發展、旅游業發展兩者間要做好權衡,第一,應當轉變傳統觀念,旅游業與農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服務,小崗村基層應當加強村民服務意識,提高業務能力,做好游客服務,讓游客感到賓至如歸。同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修復曾被過度開發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第二,對于已有的體驗式旅游產業、農家樂產業,應當進行深度融合,如將部分農家樂打造成帶有廚房的特色民宿,游客可將在體驗式采摘園采摘的食用菌、蔬菜等親自烹調成美味菜肴,增加用戶體驗式參與感。同時,針對葡萄采摘園,可探索開發認領/種植一株葡萄樹的形式,吸引游客來年果子成熟時,前來收取自己葡萄樹的果子,提高游客回頭率,推進農旅產業共生發展,提高小崗村生態旅游效能。
4.3 區域化旅游整合,拓展旅游渠道
2021年,滁州市文旅局統一建設全市智慧文旅體系,文旅融合公共服務管理平臺。通過“1+8+N”工作機制,實現市級1個大數據中心、8個縣市區分中心、同步配套N個子平臺的旅游資源整合模式,聚合文旅資源,統一宣傳營銷,逐步實現省、市、縣旅游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構建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整體框架。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游、紅色游、自駕生態游等,努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知名休閑旅游目的地。聚焦“新消費”,廣邀游客“百店尋味”。滁州市、南京市兩地文化和旅游局正著力推進兩地旅游產業一體化,通過文旅深度融合,讓滁州市融入長三角速度從“+號”變“×號”。鳳陽小崗村可依托滁州市文旅局政策,聯合瑯琊山風景區,打造精品旅游路線。
4.4 云上游+云端購,鄉村旅游新模式
云上游是積極響應政府防疫號召,防控新冠疫情擴散傳播,利用直播的形式展示鄉村之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旅游形態。2020年,后疫情時代,滁州市聯合扶貧企業,搭建“滁州文旅惠民惠企云端購”平臺、采用“直播+推介+銷售”的模式推廣滁州文旅資源 (當地美景、特色好物),市文旅局撥款200萬元作為產品銷售補貼。活動期間,地道特產、休閑零食、文創生活各類商品通過特價銷售、秒殺搶購等,銷售總額高達3000余萬元。“一碼游滁州”智慧文旅平臺緊隨其后發布,消費者可在“購在滁州”版塊找到滁州好物的購買渠道。小崗村在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旅游時,可利用邀請旅游博主、網絡大咖作為地方旅游推薦官,以錄制短視頻、自媒體Vlog的形式,吸引網友到小崗村旅游參觀。云上游+云端購可促進小崗村文旅融合發展,提高特色旅游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挖掘旅游市場潛力。
參考文獻
張俊飚,王學婷.鄉村生態振興實現路徑的對策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152-156.
丁忠明,馮德連,張廷海,等.變遷與創新:鄉村振興戰略的本土邏輯與高質量推進:兼論小崗村的鄉村振興實踐[J].財貿研究,2021,32(4):55-69.
龍井然,杜姍姍,張景秋.文旅融合導向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機制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1,41(7):222-230.
袁進展.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別山區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1(20):46-48.
張雪潔,王文靜,廖鈺穎,等.文旅融合背景下小崗村體驗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J].旅游縱覽,2020(18):108-110.
高菲.安徽小崗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34(6):63-66.
余佳華,黃潤,倪建華.基于RMCP模型的安徽壽縣文化休閑旅游發展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6,32(6):36-39.
黃瑩瑩.六安市旅游扶貧模式分析與優化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