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宇瑋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東莞 523419)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是電子商務專業重要的核心基礎課程,涵蓋的內容眾多,涉及電子商務基礎、交易模式、關鍵環節、電子商務新應用四大模塊,涉及電子商務技術、B2B/B2C交易模式、網絡營銷、電子商務支付與安全、物流及供應鏈、移動電商等十三章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中能夠了解電子商務這門新興的、仍然處于發展中的學科以及目前該行業中的前沿科技相關技術。同時,電子商務還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就其本質而言,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所以學生在學習相關商務知識的同時,還必須接觸到電子信息技術的知識。因此,該門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電子商務理論知識,能夠進行電子商務綜合應用、開發與管理的交叉型高級管理與技術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課程知識點多、范圍廣,并且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的快速、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性,電商企業商業模式迭代創新,由此會產生很多新的法律問題以及社會熱點話題,因此結合課程各部分的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實施課程思政有其天然優勢。
課程思政的提出旨在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島”困境,旨在從教育理念、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機制上樹立“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1]。因此,課程思政不應只是思政類專業課的一個改革環節,也應延伸到“非思政”的其他課程中,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作用。而在這一過程中,又以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作為最重要的突破點,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的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會更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曾婷[2]、張波[3]認為電子商務專業課程以其課程的特殊性,它是典型的跨學科專業,其知識結構涉及數學、計算機、經濟、管理、法律等學科,知識范圍廣,貼合前沿熱點,因此,相較于其他專業而言要更容易實施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各個知識點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結合線上教學平臺[4],也可以開展項目教學和案例教學法[3],并且考慮到電子商務專業的實踐性,可以采用以賽代練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知識模塊與能力模塊[5]。
應用型高校是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上所提出來的,面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不足,加快推動高等教育結構性調整已勢在必行[6]。田娟娟[7]認為在應用型本科中進行課程思政有利于培養人才的知識體系和核心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準則。楊曉東[8]認為應用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發展區域文化的獨特優勢,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產生家鄉自豪感、自信感,熱愛祖國,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作貢獻。
綜上所述,在近幾年的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中,從宏觀上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很多,但是針對專業核心課程的具體思政設計還稍顯不足,尤其以應用型本科的發展模式,結合學校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特色來談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思政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結合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實踐效果,研究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思政設計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實際意義。
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環境下電子商務專業發展的需求,結合課程思政的專業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為祖國的發展提供向心力、凝聚力。教師在教學育人的過程中,應激發學生對于祖國的忠誠感、歸屬感、自豪感,在講授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的內容中可以結合電商的發展為國家社會經濟帶來的改變,以“電商拉動內需”“電商助農”“疫情下的電商機遇”等為主題展開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國的近代發展歷史,尤其在第三次以科技為主的工業革命后時代,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電子計算機信息領域的巨大差距在哪兒。到如今僅短短20多年,中國已經開始彎道超車,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機,其中電子商務的發展功不可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在確確實實地發展轉變,人民的生活正在發生質的飛躍。
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要讓學生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在發展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快消品充斥的現代,這些燦爛的文化卻不能很好地為大眾所吸收接受,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在于文化的傳播渠道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也是在課堂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一個原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講授網絡營銷部分時,可以結合品牌文化的產生與傳播、品牌文化的經濟效應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理解打造民族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中國在以往的貿易發展中以來料加工為主,雖然這在科技薄弱的時代里大大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弊端也逐漸凸顯,歐美文化在年輕人心中的占比逐漸提升,歐美商品借助于品牌文化帶來的品牌溢價效應得到快速地擴張。相比之下,民族品牌文化的缺失,致使我國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低,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9],產品的大部分價值為國外品牌所帶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品牌文化為契機,讓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增強文化自信。
首先,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應與本校目前所設置的電子商務概論的課程教學目標相結合。本校在開設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時設立的課程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點:一是知識目標,即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其他領域的知識,如電子商務的一些基本概念、商務運營的組織模式,了解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新興產業動態以及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相關知識;二是能力目標,即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掌握電子商務理論體系及方法的基礎上,靈活應用其理論和原理,為網絡時代做出正確的決策奠定基礎。這要求學生能夠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獲取新知識,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消化知識、自我更新知識,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三是素質目標,即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如主體意識、問題意識、交流意識。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到,電子商務概論的課程思政目標應重點針對第二和第三點來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領悟并認識到敬業耐勞、恪守信用、講究效率、尊重規則、團隊協作、崇尚卓越等職業道德與素質在個人職業發展和事業成功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起自我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注重日常職業素質養成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養能力。
其次,從教學環節的角度而言,本校電子商務概論課程分別在電子商務專業的一年級和國際貿易專業的二年級開設,此時學生剛進入到大學這個小社會,對于大學的印像也是影響其形成價值觀的關鍵因素。從個體的生命發展階段而言,結合馬斯洛需求模型可知,出于社交和尊重的需求,學生時期相較于其他階段對于知識更加專注,更有好奇心,有耐心去接受文史知識。在信息充斥的互聯網時代,學生們能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各種性質的信息,他們往往對于社會熱點非常敏感。因此,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培養學生“自覺反滲透、抵制西化、誠實守信、國家安全至上”的意識和能力。
然后,從教學內容上來說,結合本地電商的發展需求,有助于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的能力,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電子商務行業在廣東省有著天然的發展優勢,而作為廣東的制造業大城東莞市,其經濟的發展轉型也離不開電商的推動,如圖1所示,東莞市近幾年的電商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增速超10%。

圖1 東莞電子商務交易額(單位:億元)
最后,東莞市的民營經濟模式的形成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東莞由原來的“三來一補”發展模式轉變為文化新城,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在東莞的發展蒸蒸日上。本校畢業的該專業的學生多數也留在本地從事電商相關職業,因此,結合課本知識與現實情況更加水到渠成。因此,立足本地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談課程思政,一是可以讓學生了解未來的就業環境發展,二是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氛圍中實施課程思政會使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在電子商務概論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需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背景、應用型高校培養要求、教師授課形式、學生基本情況這幾個角度來綜合考慮。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注重產教融合,提倡將學校成為產業的大學、城市的大學、社區的大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當地特色產業具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管理、經濟、計算機等多種方面的知識,但在授課方式上,應考慮到民辦高校學生基礎底子薄弱,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結合案例分析和主題討論,適當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增強師生互動。而在課程設計中可以融入增強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和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具體實施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內容方法設計
本文以本校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為出發點,探討了如何結合當地特色經濟、課程專業與人才培養需求,將課程思政融入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改革,從而實現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徹到落實立德樹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科學實踐中。通過時事熱點的引入,教學方式的豐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