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小學時期入手,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并不是積累知識,而是需要幫助學生全面認知知識。讓他們了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知識。同時,學生在學習期間需要了解盲目的積累知識就好比是知識的容器,無法具備實際應用能力。因此,新課改提出了需要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各個學科具有不同的素質要求,語文學科也是如此。所以,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需要以語文素養的培養為重,如此才可以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進而達成教育目標。文章以此為基礎,以低年級學生為例,首先介紹了語文素養的培養必然性,然后闡述了低年級學生目前的語文素養,最后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有效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語文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2-0039-04
一、 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必要性
(一)加強學生素質
首先,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夠加強他們的素質。針對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來說,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并且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傳授傳統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實踐活動,如此才能夠加強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想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需要改變以往的語文教學,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知識能力等的提升,以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等為重點,對學生進行培養,如此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次,目前的教學工作主要以應試教育為重點,大部分教師過于重視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雖然學生的成績得到顯著的提升,但是卻無法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在明確語文素養要求的同時,需要結合學生未來需要具備的素質,對多項學科進行整合,如此才能夠幫助學生合理地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
(三)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增強
一個人能否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與其文化底蘊有著直接的關系。詳細的來說,一個人的語文文學素養如果較為出眾,那么他人就能夠通過其外部表現感知到他所具備的文學底蘊。為了使小學生能夠形成系統的語文文學素養,教師就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語文知識規律,采用客觀、科學的教學方法,以此來促進小學生文學素養的逐步形成。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背誦文學名篇等,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逐漸沉淀。當學生堅持一段時間后,就能夠發現自己的語文水平在無形中得到了顯著提升。特別要注意,教師的教學不能夠只限制于教科書,需要推薦一些優秀文學書給學生,以此使學生能夠具備更加豐富的文學知識,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思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
(四)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提升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就是指其所具備的語文學科修養,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已經包含了語言積累、思想情感等,還涉及了各項能力,例如審美情趣以及寫字能力等。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長遠的眼光,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為社會提供所需的人才等為目標,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此來促進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并且能夠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和個性。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實就是指小學生需要具備堅實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學習基礎,重視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如此,才能夠使語文教學在高階段能夠減少對煩瑣內容的重復。使語文教學在高階段的進行能夠更加順利,對促進學生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 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想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就需要長期不斷地努力,而目前低年級學生和教師存在著個性發展和教學能力等影響因素。
(一)沒有重視語文素養概念
通常來說,教師教學大多會以新課標為依據,讓學生學習語文拼音,并在課后讓學生和家長共同思考探究一些實踐應用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并沒有融入語文素養,所以學生無法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
(二)教師沒有積極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想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就必須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因此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導入語文課堂中學習到的技能和思維等,學生在形成語文素養后會在課外進行語文學習,同時,也會在課外參加更多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而實現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創新。
三、 培養策略
(一)重視積累知識
以上簡要地分析了語文素養,可以得知語文素養涉及了大量的內容,然而從總體上來說,是為了全面地發展學生,所以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要求。在這之中最基礎的就是積累知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教師必須要加強對此項內容的關注。而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所限,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在學習知識時缺乏敏銳性,教師通過引導,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關注。并且,語文學科涉及了十分瑣碎的知識,需要長期積累,短時間內難以完成。所以,教師在日常教授一些重要的字詞時,需要讓學生予以重視,并在準備好的摘抄本中記錄這些內容。例如在教授一年級《秋天》這篇課文時,需要讓學生做好對不同讀音的“一”的重點記憶,如“一片片花瓣、一棵大樹”。在講解《小小的船》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記憶“圓圓的太陽、藍藍的河流”等形容詞。在講授《江南》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背誦全文。如此,通過學生對字詞和句子的不斷積累,可以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雖然一、二年級都屬于低年級,但是對學生的要求并不相同,需要在一年級重點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由于他們在書寫不認識的漢字時會感到十分困難,進而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缺乏信心。而學生在二年級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字詞,這個時候,他們需要重點關注句子的積累,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二)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
學習語言知識是為了運用,特別是對語文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可以掌握各種字詞,學會如何進行語言表達,所以需要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此才能夠融會貫通的運用知識。這也是學生最重要的語文素養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加強對學生語言技能的鍛煉,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就包含了口語交際模塊,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分析和學習課文,并進行相應的練習,而三年級學生則開始學習寫作。這些都是在鍛煉他們的語言技能。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讓他們仿照優秀的句子或詞語進行自我表達。例如在教授《四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文中寫法描述自己心中的四季。這個時候,老師需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例如課本中描寫到了一些典型的夏天和春天的事物“草芽尖尖,荷葉圓圓”等,學生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仿述。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做好對口語交際模塊的合理利用,不斷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例如在“我們做朋友”這一口語交際模塊中,教師需要教授學生自我介紹的技巧。可以對相應的活動進行設計,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練習。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這贏得了大多數教師的認同,也是最重要的語文核心素養內容之一。在教授低年級學生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也需要對這一點引起關注,以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為目標,對他們進行培養。所以教師在日常上課期間,要引導學生的思路,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這是最重要的思維培養環節。例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學生在完成初讀后需要進行復讀,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是怎樣的?有沒有同學可以講一講這個故事?”教師在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會在閱讀的同時對問題進行思考,而不是盲目的閱讀。大部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對教師產生較大的依賴,希望教師可以給出提示和答案。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也會發現,一些學生想要順利解答問題,做到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等,習慣依賴教師的指導,雖然表面上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而一旦脫離了教師的引導,學生連相同的問題都難以回答。如果稍微改變一下題型,就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沒有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和正確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記錄下難以理解的內容,并在課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或向教師請教,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教學期間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提問,保證學生在整堂課中都保持活躍的思維。這樣一來可以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并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結合生活經驗進行語文學習
語文知識大多來自實際生活,然而部分教師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生活,因此加大了他們的理解難度。想要實現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教師可以篩選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素材加入到語文知識中,然后將此類內容滲透到語文教學課堂中,這樣,通過融入生活素材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任務的良好完成,能夠從綜合素養方面實現對學生能力的提升。
學生在此類啟發式教學中,會積極搜索日常生活中與語文知識相關的各類素材,并采用所學知識解釋此類生活現象,進而實現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如此可以豐富他們的語文認知,進而開展更加有效的語文學習。同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完成某一知識點的講解后,需要預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例如在講解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小蝌蚪找媽媽》《小壁虎借尾巴》等課文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該知識點。學生在這一期間需要結合實際生活來審視該問題,他們在進行自我想法表達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內化,如此,可以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五)鼓勵學生分享語文學習成果
不同的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會形成不同的見解。然而,如果學生沒有及時輸出這些內容,就無法記憶這些瞬間的敏感。老師想要加深這些內容在他們腦海中的記憶,就需要預留充足的課堂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分享語文學習成果,學生在進行自我表達的同時提升了口頭表達能力。以此為基礎,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后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在分享語文學習成果時,教師需要讓他們根據自身的感受闡述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自己表達的內容,并且能夠促進他們深入地理解這些內容,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六)創新教學氛圍
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氛圍。所以,教師需要摒棄以往刻板的職業形象,切勿過于重視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不斷地對學生施加命令,而是需要擺正自己的態度,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采用師生交流的形式學習文章;應用翻轉課堂來教授生詞和生字,引導學生進行反向傳授。學生在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中會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此外還需要為學生提供自主鍛煉的時間,如此可以加強他們的學科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
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需要密切地聯系學生家長,將一些專業的教學信息分享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學科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意義。或者將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介紹給家長,引導家長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閱讀和學習氛圍,如此可以加強他們的自身修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素養。
(七)深度探尋語文學科的課程教材資源
大部分語文教師存在著如下困惑,不知道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從哪里獲取,并且怎樣才能夠獲取此類素材。針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所采用的語文課本來說,各單元的關鍵詞中都包含了其主體內容,其中具有各種不同教學資源,尤其是綜合教學模塊,其主要特點就是實踐性、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同的地區、校園和班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等,都是最寶貴的語文課程資源。小學語文可以開發的微課資源有許多,其中包含了風土人情和文化遺產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等課程內容,都是需要大力開發的微課資源。語文教師需要時刻觀察,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予以關注,探索可用的生活資源。
(八)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
教師在開展綜合性教學時,應當注意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心理、思維的特點,使小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把學生當作教學的主體,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天性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進行引導,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多跟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其思維特點,才能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和思維方式有所把握,才能夠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方案,能夠對小學生的語文教學起到激發作用。如教師可以通過對(視頻、錄音和音樂等)輔助工具的利用,在學生面臨新課的學習時,能夠豐富學生對課本題材的認識和了解,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鍛煉。
(九)作業類型多元化
在小學的語文作業設計中,探索性作業和小組合作作業應該適當增加。目前的小學家庭作業大多是完成課本和練習冊上的練習題,主要目的是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定義、語法的記憶可以加強,但是學生的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力卻不能通過目前的家庭作業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高。探索性作業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花更多的時間來收集、分析、組織、總結信息,這樣才能對這個主題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他們的好奇心也可以更大限度的被激發出來。同時,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對外界的探索精神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得到有效的培養。
四、 結語
隨著當今時代的快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同時也提升了對人才的要求,創新型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他們的思維在做某件事時可以體現出創新性,而不是對部分模式的照搬照用。所以教師需要明確這些教學要求,做好對自身教學方式的積極轉變。一直以來,一些人對語文學科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該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背和記,這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還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目前不斷強調需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重視學生在學習期間的知識積累和語言運用等能力。
參考文獻:
[1]黎淑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素養培養路徑略論[J].語文課內外,2019(19):246.
[2]陳桂珠.淺析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0(A5):27-28.
[3]蔡顏.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科教文匯,2014(23):194-195.
[4]朱成蕓.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17:285.
[5]楊斌福.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9(32):52.
作者簡介:賈露露(1986~),女,漢族,甘肅隴南人,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江北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