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樂
摘 要:新高考評價體系回答了高考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的本源性問題,明確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重點考查內容,并提出采取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考查方法。文章將站在新高考評價體系視域下,詳細闡述在高中語文新教材教學中開展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評價體系;語文教學;新教材;跨媒介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3-0027-04
新高考評價體系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助推器,從目前來看,語文課教學中不太重視對學生媒介素養、核心素養等的綜合培養,其教學內容缺乏深度,缺少深層拓展。同時,對媒介的應用局限于技術層面,不重視安排媒介實踐。加之,對跨媒介教學資源利用不當、教學設計不盡科學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一線教師來說,要緊密聯系新高考評價體系革新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
一、 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意義
2015年3月5日“互聯網+”行動計劃被首次提出,其是借助大數據、AI等技術共享資源。隨著“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日益成熟,“互聯網+教育”得到了廣泛應用,跨媒介教學漸漸成為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便捷、靈活且具有共享性,方便教學活動中提取、利用、分享跨媒介教學資源。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以“灌輸式”就教材而教教材的單篇教學為主,局限于簡單地講授課本知識,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易產生了消極學習情緒。語文新教材中設置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學習群,其主要內容是了解常見媒介分類和基本特點,通過各種媒介整合豐富信息,選擇適合媒介形成表達。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積極推廣跨媒介閱讀教學有利于革新教學實踐,讓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下培養跨媒介閱讀能力、跨媒介交流能力,順應新高考平臺體系需要,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同時,有了豐富的跨媒介閱讀教學資源以后,將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文化素養的提升,這符合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查目標,能讓學生在高考前做好充足準備。
二、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策略
(一)整合跨媒介課程資源
新高考評價體系下為提高跨媒介閱讀教學質量,要重視整合傳統課件、傳統平面媒介、影視資源、手機媒介和互聯網資源。傳統課件,多借助幻燈片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豐富形式展示閱讀教學內容,讓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傳統平面媒介,以報紙、雜志等為主,其方便學生展開課內外閱讀活動,是一種相對重要的學習資源。而影視資源作為極具感染力的媒介資源,可用于閱讀導入、背景融入、情節再現各個環節。手機媒介可支持教師利用微課、App等展開翻轉課堂教學活動。互聯網資源有海量的數據,能讓閱讀教學內容變得精彩紛呈。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閱讀教學中可積極整合跨媒介課程資源。資源整合中,用手機下載《大國工匠》的視頻,以《大國工匠》視頻導入新課。同時,充分結合文本內容收集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報》,借助報紙帶領學生解讀文本創作背景,深層分析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工匠精神”一詞。另外,課程資源整合中利用互聯網平臺搜集關于工匠精神人物的報道,將其穿插到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揭示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除此之外,還可利用手機下載《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課外閱讀篇章,再進行投屏,引導學生展開拓展閱讀,于拓展閱讀中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本質。期間,通過整合跨媒介課程資源,能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有一定吸引力,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文本閱讀中。
(二)優化跨媒介教學設計
1. 發揮教師主導地位,構建有序媒介教學課堂
教師是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起著引導作用。新高考評價體系下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要發揮好我們自身的主導作用,優化設計相對有序的課堂教學活動。首先,構建教學課堂時可以利用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建立學習共同體,讓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參與閱讀內容的討論。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為他們搭建一個媒介學習平臺,再分解閱讀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有序展開學習活動。再次,要重視利用媒介喚醒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引導他們及時發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學習成果。整個教學活動中,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并精心設計學生們感興趣的閱讀主題,以保證閱讀課有序性和高效性,最終實現跨媒介閱讀教學目標。如在《反對黨八股(節選)》閱讀課教學中,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開闊他們的閱讀視野,讓學生真正理解反對黨八股的重大意義。課前,可專門建立一個班級微信群,向學生發布“知人論世”這樣一個課前預習任務。發布完任務以后,將學生們分為三個大組,要求各組學生單獨建立一個微信群,形成學習共同體,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期間,面向各組學生,分別布置了解作者毛澤東、了解時代背景、了解“黨八股”的任務,引導學生在微信群中展開相互交流。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提示他們自主利用線上視頻、線上網絡資源和新聞、報紙等整合可用資料,再在微信群中共享跨媒介資源。期間,有的學生將利用百度百科搜集作者毛澤東的基本信息,向其他小組成員分享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有的學生將嘗試分享《時代》雜志中對毛澤東的評價。當學生完成了課前預習任務以后,可為他們適當補充跨媒介學習資源,引發他們對自身學習成果的反思。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將利用微信、線上視頻、新聞、報紙等多個閱讀渠道展開富有深度的閱讀活動,從中開闊自己的閱讀視野,形成求真求實的態度,豐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2. 以媒介教學為主線,實施高效任務驅動教學
跨媒介閱讀教學有鮮明的媒介屬性,教師針對這個特點,可以媒介教學為主線組織相對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活動。基于任務驅動教法下,可積極開展主題式任務驅動教學活動,緊密聯系閱讀課教學內容設計一個專題,引導學生圍繞專題展開跨媒介閱讀行為。期間,對專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生興趣,又要體現知識性,并重視以訪談、辯論賽等活動設置方式助力學生完成主題式學習任務。此外,在實際教學中,可采取實例式任務驅動教法,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辨識、篩選、利用跨媒介資源分析、研討閱讀實例,從中加深對閱讀實例的理解。期間,要重視為學生細化任務,以引導他們展開充分思考和研討。另外,為了發展學生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維,可為他們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閱讀教學環境,還可開展對比式任務驅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媒介資源,以深入探求閱讀中心思想。如在《竇娥冤(節選)》一課教學時,可充分考慮到新教材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重要作用是激發學生表達欲望。課上,可以媒介教學為主線組織一次“向你推薦一本好書”主題活動。主題式任務教學法下,教師先向學生簡單介紹推薦一本好書的方法,說明向他人推薦好書時要簡單介紹書名、作者情況、主要內容和精彩片段,并采取引人入勝的推薦方法,使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當學生牢牢掌握了推薦好書的基本方法以后,引導他們嘗試向大家推薦《竇娥冤》這本書,自主收集相關跨媒介資料,對跨媒介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為專題活動做好準備。期間,為了讓專題式任務教學充滿趣味,可嘗試模擬一個開書店的情境,請學生扮演成營業員的角色,向其他同學推薦書,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推薦書時,學生們將有意識地整合跨媒介資源,再向其他同學介紹這本書的特色:“《竇娥冤》是元雜劇悲劇的典范,書中用了豐富想象和大膽夸張,設計了三樁超現實情節,寄托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課后讓學生制作“向你推薦一本好書”海報,在這一任務情境下,感受不同媒介的語言特點,提升學生具體情境下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3.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造跨媒介運用的機會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為營造一個良好的跨媒介閱讀教學氛圍,要重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賦予他們一定主權,以促使他們有更多運用媒介的機會,于媒介運用中取得良好的文本閱讀效果。日常學習中,學生們的學習水平存在一定差異,要改變以往“一刀切”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媒介,鼓勵他們在自由時間內自行分配學習時間。如此,學生們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積極參與到跨媒介閱讀教學活動中。此外,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使用媒介的機會,提高跨媒介閱讀教學質量,要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基礎上組織互幫互助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媒介完成閱讀課學習活動。期間,要注意觀察學生合作學習情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的學習活動變得更加順利有效。例如,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閱讀課教學中,當學生通過研讀焦裕祿典型語言,體會他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以后,可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互助學習小組,組織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媒介細致、深入調查焦裕祿這個人物,搜集更多事例,再在小組范圍內分享有價值的媒介資源。互助學習中,有的學生將提出用今日頭條App搜集關于焦裕祿的報道,以“焦裕祿的故事”為關鍵詞檢索相關事例,并積極分享光明網報道的《焦裕祿:艱苦奮斗 無私奉獻》新聞素材,還有的學生提出用微信公眾號搜集關于焦裕祿的事例,并嘗試分享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介紹的焦裕祿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五種精神,有的學生用微博、央視新聞網等媒介搜集相關素材。互助學習中,學生們將進一步加深對焦裕祿精神品質的體悟,高效完成閱讀課學習任務。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為學生創造更多媒介運用機會,讓他們深入理解了文本中心思想,自覺實現了對焦裕祿精神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充分體現了新教材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文化素養提升作用。
(三)創新跨媒介閱讀方式
1. 情境閱讀
情境教學有利于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讓學生身處于文本情境之中,達到樂學目的。基于情境教學法下,教師要善用媒介讓教學情境變得更為直觀,進而增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知,喚醒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同時,情境教學中要提倡生活化學習,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體驗,搜集可用的媒介資源,讓學生在現實生活體悟中閱讀理解文本內容。此外,基于情境教學法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體驗,重視利用媒介創造相對愉悅開放的閱讀氛圍。如此,學生們將始終處于良好的閱讀狀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情境完成好各個教學環節。其中,在課堂導入環節要用媒介資源創設極富情感的導入情境,以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教學過程中,要善用媒介搜集音樂、短視頻等可用資源,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同時,要重視利用影視資源等再現閱讀中描繪的場景,后通過組織分角色朗讀等活動提高學生閱讀效果,使他們完全沉浸到閱讀活動中。如在開展《茶館(節選)》一課教學時,可先以PPT形式為學生直觀展示一幅茶館圖片,由此導入課文背景,向學生呈現表面生意興隆的裕泰茶館籠罩著凄慘、冷酷氣氛的場景。當學生了解了閱讀背景以后,帶領他們細致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中人物和劇情,并深入品味人物對話的北京方言特點。接著,可利用線上網絡資源為學生播放老舍《茶館》話劇的精彩片段,展現老北京城里的形形色色。當學生觀看完話劇的精彩片段以后,為他們布置一個課本劇表演任務,引導學生再現文中場景。在這里,通過運用跨媒介資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閱讀情境,顯著提高了學生閱讀學習效果。
2. 情感體驗
語文教材中,每一篇閱讀都蘊含著豐富情感。跨媒介閱讀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情感的體悟,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意境,要在引導他們關注閱讀內容基礎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情感表達中,要教會學生相對規范的表達方法,指導他們善于使用關聯詞、成語、比喻句等表達情感,以保證情感表達更為生動。同時,要注意引導他們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對文本情感的理解。如在開展《祝福》閱讀課第一課時教學時,當學生正確梳理出了小說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以后,可向他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基于問題驅動下,引導學生在班級微信群中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情感體悟。微信交流中,有的學生這樣寫下自己的情感體悟:“祥林嫂是由社會鑄造出的底層人,她周圍有著一群冰冷的看熱鬧的人,那些人假裝聽她悲慘的故事,實則對她沒有任何同情和理解,有的只是辛辣的嘲諷和虛偽的淚水……”當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情感體悟以后,于第二課時教學中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由文章改編的電影片段,結合直觀的電影畫面鼓勵學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深層思考祥林嫂死因是什么,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這時,學生們將結合微信交流中的體悟陳述理由,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正確認識舊中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 課外學習
人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常學習中,學生們需要豐富的學習素材。基于網站資源、影視資源、微課等媒介資源興起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展開課外學習活動,于課外學習中拓寬閱讀視野。課外學習是對課內學習的一種補充和延伸,其可圍繞某個問題或者文化背景來進行,還可通過夏令營、研學、演講會、辯論會等課外活動形式激發學生深入探究閱讀內容,鼓勵學生在課外觀看、檢索大量閱讀資料,以加深對教材閱讀內容的體會和理解。待學生利用跨媒介資源完成了課外學習任務以后,可組織他們在課堂上交流心得,以保證他們更好地將跨媒介資源運用于課外學習中。如在《沁園春·長沙》閱讀課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文本內容,深入感悟到了作者博大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以后,可積極開展課外引導式教學。課外引導式教學中,充分考慮微信是學生們常用的交流軟件,在微信上與學生互加好友,再指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搜集關于毛澤東的媒介資料,將媒介資料分享至朋友圈,從中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并通過對學生朋友圈進行評價讓他們不斷吸取優質學習資源。期間,有的學生將主動在朋友圈中分享《恰同學少年》視頻,與大家一同分享毛澤東青年時期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讀書的情景,還有的學生將主動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關于毛澤東學習生活的媒介資料。待學生有了優質的課外學習資源以后,為他們布置“我眼中的毛澤東”這樣一個課外寫作任務,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掌握的跨媒介資源對毛澤東這個人物展開一番思考,并進一步探究毛澤東詩歌風格形成的深層原因。
三、 結語
綜上可知,新高考評價體系下積極革新跨媒介閱讀教學是必要的,實際教學中,為深層拓展閱讀課教學內容要全面整合傳統課件、手機媒介、互聯網資源等跨媒介課程資源,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教學設計中要突出教師主導地位,優化課堂教學活動,并善用跨媒介資源開展任務驅動教學,給學生創造更多媒介運用機會,促進他們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另外,要積極創新情境閱讀、情感體驗、課外學習閱讀方式,由此提升跨媒介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麗君.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初探[J].語文建設,2021(15):76-78.
[2]丁萬銳.多媒體在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中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下,2020(1):21-22.
[3]焦嬋.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9.
[4]任巖礁.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實施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1,37(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