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垚
摘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班主任工作中,通過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營造生動、嚴謹、深刻、高效的教育環境,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從提升能力素質、開展主題活動、創建融合氛圍等方面探索小學班主任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當學生走進小學校園的第一天,美好的學校教育便按下了啟動鍵。對他們來說,在學校不僅需要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學習能力,也要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作為小學班主任,如何將兩者有效融合,使其相互促進,共同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課題。對此,筆者結合具體實踐,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作如下幾方面研究。
1 ? ?把握二者的聯系與區別,明確有效融合的價值
1.1二者的聯系與區別
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將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作為教育目標。兩者所采用的教育途徑及教育模式也比較接近,都是以課堂為主要載體,傳授理論知識,以課外實踐活動為載體,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并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和諧校園氛圍來啟發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德育教育綜合性較強,側重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習慣養成,如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涵養愛國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成為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國家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較之于小學德育教育,在內容上涵蓋面小,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心理素質教育。目標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心理引導,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2二者有效融合的價值
首先,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對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德育教育可以使小學生增強規則意識,并落實在行動上,如果學生的行為準則和德育中的規范不一致,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逆反、排斥的現象,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錯誤發生的原因,生發修正自己的想法,從而走向健康發展。
其次,二者的有效融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小學生是否具備優秀的道德修養,對自身乃至整個民族的發展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功能有一定區別,小學德育側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在關注小學生文化課成績的同時,還應重視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有效融合,已成為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雙翼。
2 ? ?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2.1提升綜合能力素質,確保融合教育效果
小學班主任是學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擔者,班主任自身的綜合能力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提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效果,應該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努力。
2.1.1加大班主任德育能力培訓
學校要立足實際,依托學校自身資源優勢和特色,扎扎實實地開展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培訓。培訓應該突出如下幾方面特征:一是校本性。要以人文為本,關注學校、學生和班主任的發展。二是參與性。小學班主任可以主動參與實踐研究,不存在任何功利性,完全以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為目標。三是針對性。要針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培訓。四是實效性。以有效解決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任務。五是合作性。在培訓的過程中,班主任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進行觀點的碰撞,同時,也可以邀請教育專家作針對性的指導。
2.1.2班主任要提升自身修養
作為班主任,要努力提升自身修養,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愛崗敬業,具備細心的觀察能力,保持健康穩定的情緒,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效融合。
2.2豐富德育主題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因此,小學班主任要關注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德育教育活動,并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2.2.1“愛國”主題德育教育
在“愛國”主題的德育活動中,教師結合疫情防控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期間,班主任引導學生圍繞“平安、自由、幸福、快樂、希望、珍惜、創造”等關鍵詞,通過歌曲演唱、故事講述、圖畫展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不僅加深對學校、對家鄉、對祖國的了解,還懂得今天的幸福與生活來之不易,要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樂觀自信的品質,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2.2“感恩”主題德育教育
通過一個個感恩小環節,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明白感恩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美德。在這些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在形式豐富的活動中,能自由地釋放自己的個性,緩解心理壓力,同時,在活動中,學生能夠相互配合,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輔相成、有效融合,使教育效果顯著提升。
2.2.3誠信主題教育
在“誠信” 主題班會活動中,通過揭秘誠信銀行、講誠信故事、感受體驗誠信等環節,學生認識到誠信的意義,明白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失去了誠信,人在社會將寸步難行。同時,主題班會上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次次智慧的互動,都使學生提升了明辨是非和人際交往能力。
2.2.4“珍愛生命”主題教育
在活動中,可以以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為切入點,組織學生觀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自然傳奇》等專題片,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正確的生命觀;通過參加救助流浪小動物活動,學生感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學會尊重動物;通過開展敬老院獻愛心活動,小學生在與老爺爺老奶奶的相處中,感受到生命的短暫,更加珍惜美好的少年時光。一系列有趣活動的開展,讓小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不斷完善人格,提升其綜合素質與能力。
2.2.5“生存教育”主題活動
圍繞生存主題,我們可以開展“我能行”自理能力大比拼,如系鞋帶、穿衣、疊被子比賽(小學低年級);“生活小達人”勞動技能比賽(小學中年級);感受自然的遠足野炊、觀看野外求生等方面的紀錄片(小學高年級)。在活動中磨煉學生的生存意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生存知識。
2.3營造和諧班級氛圍,提供健康心理環境
小學生如果身處于和諧、民主、快樂的班級氛圍中,就為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因此,作為小學班主任,要重視良好班級氛圍的營造。首先,班主任要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保持陽光健康的心理狀態。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中如鏡子般映射出來,因此,若想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必須率先垂范,讓學生看到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形象。如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對留守兒童要格外關心,多與他們進行談心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感受到班主任愛的溫暖,從而像花朵追逐陽光一樣,逐愛而生。
其次,班主任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興趣、特長等,并給予指導意見。同時,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班會等,讓學生展示自我,收獲自信與快樂。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班主任也要指出其需要提升的方面;對于暫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其長處,并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幫助其樹立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擁有積極進取的動力。
2.4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巧妙滲透融合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場所,開展教育活動。比如,在開展關于“班級生活有規則”的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以班級獲得流動紅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講述與流動紅旗相關的故事,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行為與班級規則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班級生活,來判斷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民主參與,形成班級成員間的約定,引導學生從“服從命令”走向“尊重契約”。在班規制定過程中,教師的細致指導不可缺少,可以利用班隊會圍繞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使規則意識滲透到學生的內心,落實到行動。
在學生對規則形成一定認知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拓展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規則做出總結,對自己不符合行為規則的行為進行反思。并在學生匯報了學習成果后,做出評價總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意義。在德育教育中,教師挖掘與心理教育相關的內容,將二者結合起來,促進教育效果的提升。
2.5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
班主任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合起來,因勢利導,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那么,班主任應該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呢?在實踐中需要做到如下幾方面。
2.5.1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水平、個性特點、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班主任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心理的慰藉,走向健康成長。
2.5.2以情動人,以德育人
班主任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后進生產生的影響,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呵護,做到以情動人、以德育人。在幫助他們彌補自己不足的同時,還要多表揚鼓勵他們,引領他們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比如,有一位后進生因為曠課在班級評比中被扣了分,拖了班級的后腿。班主任對其沒有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心平氣和地與他交流,每個人都應該有規則意識,要自律,才能實現健康成長。同時為他指出需要改正的問題。最后,班主任以溫和的語氣說:“你因曠課影響了班級榮譽,老師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但是,老師從你的眼神中看出,你已有了今后不再曠課的決心,對不對?”這位同學果然沒有再出現無故曠課的情況。班主任老師在教育學生時,要把學生良好的心理訴求和德育結合起來,以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引導,才能獲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
2.5.3關注心理健康,做好學生的“心理醫生”
有的學生在面對課堂提問時會表現出緊張、恐懼,有的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會表現出怯懦、自卑,有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表現得消沉、苦悶等,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可以在平時組織一些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活動,讓學生的內心沐浴陽光,感受溫暖。
2.6重視學生干部培養,強化學生責任意識
班干部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得力助手,好的班干部會以身示范,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培養班干部主要是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班主任應該明確每個班干部的責任,讓他們各負其責,對于一些學困生,則安排班干部進行一對一幫扶。班干部與班主任的接觸最多,班主任的人格、品行和人格魅力會自然而然地影響他們。因此,班主任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成為班干部的好榜樣。要以寬容的胸襟、陽光的心態去對待班干部,以自身高尚的師德去感染班干部。同時,班主任還應對班干部工作的開展發揮出啟發、引導作用,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樹立自己的威信。這樣班干部才能帶領班級走向良性發展。此外,班主任還應注意,在班干部工作中出現問題時,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訓斥他們,可以通過單獨交流的形式解決問題,既保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也避免了心理傷害。
2.7家校攜手形成合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要積極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付出努力。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一生。因此,班主任教師要通過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家長提升教育水平。比如,在培養學生自主生活能力的主題教育中,班主任可以邀請家長來學校參加有關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使其了解小學生自主能力的特點、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小學生健康心理教育知識等,同時還可以邀請優秀家長分享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方法等。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與家長溝通,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把握好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切入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中的引路人,要肩負起責任,通過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受到生動、嚴謹、深刻、高效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祖國未來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成天潔.班主任需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J].小學教學參考,2019(06):89-90.
[2]祁淑梅.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家庭教育,2019(2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