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一丁 楊柳 張娜
摘 要:國風潮流(以下簡稱“國潮”)在新媒體時代得到發展,成為了包裝設計的重要元素,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本文以“國潮”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現狀,并將新媒體技術與“國潮”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與新的傳播形式相結合,豐富了“國潮”的文化價值。新媒體時代,“國潮”在包裝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媒介來傳播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讓“國潮”在包裝設計中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國潮”;傳統文化;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5-0109-04
新媒體時代,“國潮”與傳統文化實現了有效融合,更加凸顯了包裝設計的價值,因此,“國潮”在包裝設計中要深入結合傳統文化的特性。目前,我國正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并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的創新能力,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國潮”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其富有中國特色、容易使人產生文化認同。但是,“國潮”包裝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結合新媒體技術,以新的設計方法對其包裝設計進行研究,期望能夠推動“國潮”產品包裝更好地發展。
一、新媒體的概念及受眾分析
新媒體具有共享性、互動性、雙向性、多樣化等特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傳統媒介單向式的傳播格局被逐漸打破,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得以增強。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是電視、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終端使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無線通信網絡和衛星等,向用戶提供服務傳播的載體。新媒體的共享性特征,使得傳播方式雙向化,可以實現即時互動,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二)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分析
隨著科學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傳播技術也日趨成熟,并以強大的傳播影響力逐漸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拓寬了受眾交流溝通的途徑,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保障和便利。新媒體平臺上,傳統文化的受眾群體不斷增加,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然而,在新媒體平臺出現之前,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多限于學校教育,但隨著新媒體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這一局限性得到了明顯改善,更多青少年群體也愿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在快手、抖音、小紅書平臺上,就有很多美食、“帶貨”、美妝博主,將傳統文化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傳播,深受大眾喜愛。其中,李子柒的原創短視頻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不僅獲得了大量關注,還引起外國網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了中國文化。美妝博主李佳琦通過花西子系列口紅,借助媒體傳播的優勢,以“帶貨”直播的形式向大眾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了年輕受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國潮”出現的原因
2018年是國風潮流元年,這一股潮流風格的興起與國產運動品牌李寧于2018年在紐約時裝周上的走秀有關,李寧從運動的角度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流行時尚相結合,所呈現的“行”系列,完美演繹出20世紀90年代的復古和現代主義,指引了未來運動的方向。此次活動,國貨李寧與青年設計師合作,以“國潮”之名,推出“悟道”“鳳舞”“藏易”等充滿中式韻味的主題產品。此外,還有老干媽、故宮、百雀羚、大白兔等品牌紛紛向世界展示著東方美學和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引發受眾關注并熱議。在青年群體中,“國潮”已成為最流行的時尚文化。“國潮”是一種景象,它需具備兩個因素:第一,要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第二,要與當下流行契合,具備潮流感。“國潮”不局限于某個地方,某個形式,它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和經濟發展帶動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利益。在文化領域,“國潮”是對傳統的回顧;在媒體層面,“國潮”利用電視、微博、抖音、小紅書、微信公眾平臺等媒介引領著話題;在社會層面,讀三字經、聽戲曲成為了時尚,穿漢服的年輕人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在消費領域,人們在衣食住用中也對國貨的實力日趨認可。
三、新媒體時代“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一)“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國潮”在包裝設計的使用階段越來越趨向于同質化,一些設計師缺乏對產品包裝歷史及人文內涵的理解,設計出的作品并不能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產生了大量風格類似的產品包裝,容易讓人們產生審美疲勞。此外,越來越多的外企紛紛意識到我國龐大消費市場的潛力,逐漸將西方元素帶入中國市場,給我國的包裝設計帶來了較大沖擊,也使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受到一定阻礙。目前,我國“國潮”包裝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傳播渠道不足
只有具備多元的傳播渠道,才能讓人們感受到“國潮”包裝設計的魅力,使“國潮”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傳播。但目前“國潮”傳播渠道極為不足。首先,當一個“國潮”包裝設計推出后,市場上就會出現很多類似的包裝,這體現了設計師缺乏創新性,抄襲較為嚴重,有的甚至出現惡俗廣告,嚴重阻礙了“國潮”包裝設計的發展;其次,在電視、廣播、短視頻等媒介中,“國潮”風格的作品極為少見,這體現了包裝設計的傳播渠道不夠廣泛。
2.傳統文化使用不準確
“國潮”包裝設計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將產品與毫不相干的元素相結合,誤導了受眾。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使用與產品包裝沒有關聯,創意點使用不當,無法為產品包裝設計帶來良好的傳播效果。
3.缺乏創新應用
目前的“國潮”包裝設計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傳播渠道也不夠廣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潮”包裝設計的創新發展,難以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和消費體驗,也難以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方法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和國人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國潮”應怎么發展?如何與世界接軌?這是值得設計者深入研究的問題。
當前,“國潮”包裝設計主要是直接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展現出來并進行傳播,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宣傳力量
在新媒體時代,宣傳力量是“國潮”內容傳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國潮”的知名度得以不斷提高,給包裝設計注入了新鮮活力。“國潮”產品包裝設計要找準定位,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再配合新媒體平臺進行精準宣發,這是包裝設計成功的第一步。“國潮”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不僅能給人們的審美認知與心理情感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還能讓受眾從平臺中了解到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推動“國潮”的發展和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2.增加媒體互動
在新媒體時代,“國潮”面臨著一個現實與虛構的空間。新媒體和年輕受眾在交流與沖突中打造了一個雙向互動的網絡平臺,在這里,他們具有相對自由的發言權,能夠瀏覽、記錄和分享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經歷。包裝設計也抓住了這一點,與短視頻平臺緊密合作,為這類年輕群體推廣與“國潮”類似的包裝,促進廣告渠道開放,快速引流。此外,還借助平臺加強受眾間的互動,記錄更多的正能量,提高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力。
3.重視色彩運用
色彩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活動變化,是一般審美感情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個體的年齡、信仰、性別、文化程度、風俗習慣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色彩情感。因此,“國潮”產品在包裝設計的過程中,要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偏好。例如,女性喜歡粉、紅、黃等較為鮮艷的色彩,男性則喜歡藍、灰等冷色調。把商品色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月餅包裝盒:其彩印紙盒多采用紅色背景,紅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慶、吉祥之色;商品名稱字體厚重、高雅,辨識度高;再輔以敦煌壁畫的飛天圖案,用戶喜愛度、認可度較高。
4.充分結合傳統文化
“國潮”與中華傳統文化充分結合,貼近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并建立設計與文化元素間的情感連接,容易引發受眾的購買行為。“國潮”包裝設計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能夠讓大眾在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過程中產生文化認同感,從而提升國家形象與影響力,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最終讓國貨走向世界。將中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包裝設計相結合來表現產品的特性,能為包裝設計開創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其創意手法別出心裁,以文化元素結合情感心理的表達形式也能夠被人們廣泛接受。
(三)“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表現形式
“國潮”包裝設計服務的對象是某個商品或客戶,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為方針,展現出“國潮”包裝設計的藝術活力,達到激發人們購買的目的。隨著新媒體技術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支持,中國人民也越來越重視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書法、中國結、皮影、文房四寶、詩歌、國畫、武術和彩陶等積淀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元素紛紛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出“國潮”包裝設計的特征,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符合“國潮”包裝設計的初衷。新媒體時代下包裝設計的產品宣傳更為重要,人們受到新媒體時代包裝設計表現形式的影響,會對“國潮”包裝設計傾注更多情感。
(四)“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意義
在包裝設計領域,新媒體平臺不僅可以對“國潮”產品進行推廣和宣傳,還可以將“國潮”與包裝設計充分融合,提升包裝的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提高產品的外在價值。“國潮”在包裝設計中展現了時尚、新鮮、專注、獨特的包裝設計個性,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是它最大的特性。一個好的包裝產品往往可以最先引起人們的注意,成為一種傳達工具,激發人們的購買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元素的包裝設計無處不在,它賦予包裝一種品牌文化,就像一些VI設計,涵蓋了外觀、小卡片、手冊、品牌故事或產品形象故事。在新媒體時代,“國潮”的包裝設計在宣傳產品和獲得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潮”根據產品特點采用不同的風格,根據預設形成產品的品牌形象文化,顯示同類產品的差異化,提升產品價值,提高同類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獲得更多的宣傳流量。
(五)“國潮”在包裝設計中的發展
“國潮”是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而產生的,代表了一種潮流。我國的“國潮”結合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設計,能夠讓人們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文化,是具有傳統文化元素與文化歷史的潮流,符合人們的審美與行為習慣,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比如,李寧推出的“行”系列產品,設計理念既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又貼近李寧運動品牌的品格,充分體現了青年群體勇往直前的銳氣,實現了“國潮”、文化與品牌的有機融合;特侖蘇的包裝設計從中華傳統文化中開掘出人們的認同感,配合中華傳統元素表達出主流文化安謐和諧的理念,不僅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精神,還拉近了與年輕受眾的距離,引導其對中國形象與文化價值產生認同感。目前,很多人開始關注并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了“國潮”包裝設計的發展,國貨正在走向世界,并不斷向世界展現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四、結 語
新媒體時代,“國潮”風格在包裝設計中的使用是中華傳統文化與潮流的融合發展,通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能讓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因此,設計者要以“國潮”為對象,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價值與文化歷史,讓“國潮”充分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以包裝設計為媒,帶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總之,新媒體時代設計者要從多方面了解“國潮”的出現、包裝設計的應用現狀以及應用研究過程,重視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全面開展“國潮”風格設計,從而使產品包裝更具文化氣息,提高“國潮”包裝產品在中國以及世界的傳播力,讓“國潮”產品包裝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王譯瑩.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創新[J].傳媒論壇,2021,4(24):135-136.
[2] 閻宏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困境[J].今傳媒,2021,29(9):55-57.
[3] 苗文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分析[J].文化產業,2022(1):157-159.
[4] 胡珠艷,陳希睿,楊靜,田龍菊.基于李子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交流現狀分析研究[J].采寫編,2021(7):167-169.
[5] 李俊斌.李寧品牌:國貨潮流的引領者[J].企業文明,2020(4):111-112.
[6] 侯夢.“國潮”背景下傳統圖案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探究[J].綠色包裝,2020(12):43-46.
[7] 魏群,趙舒.國潮插畫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J].藝術教育,2021(10):215-218.
[8] 孫宇彤.媒體融合背景下廣告傳播渠道拓展與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7):211-212.
[9] 張蕓蠧.探究商品的宣傳途徑與包裝設計要求[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73.
[10] 婁嘉倫.融媒體時代下少兒節目的發展與創新研究[J].今傳媒,2021,29(8):37-39.
[11] 趙保洋.食品包裝設計中美術色彩的應用[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24):250.
[12] 薛正,劉昱成.論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2021,41(6):72-74.
[13] 何睿媛.試論新媒體形勢下的包裝設計[J].綠色包裝,2021(12):92-94.
[14] 葛海飛.新媒體時代商業插畫在包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中國包裝,2020,40(9):31-33.
[15] 陳美汐.試論國潮文化的發展[J].大眾文藝,2020(6):273-274.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