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
摘要:課堂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一個活力四射的課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學生的目光,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當下,美術教師應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合作學習、生活素材等,建構活力美術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美術;活力課堂;審美能力;教學質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8-0139-03
打造活力美術課堂,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自主進行美術知識的探索和建構,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然而,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以往的美術課堂上,教師習慣性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導致美術課堂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大降低。為營造美術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美術課堂,教師要從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出發,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合作學習和生活素材等,打造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的美術課堂,高質量地完成美術教學任務。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更加豐富,教師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呈現知識。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巧妙地將美術知識與現代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能夠有效釋放美術課程的活力,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
1.利用微課,豐富預習形式
預習環節是學生在課前對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會基于自身的美術素養,對教材上的美術知識進行理解。但單純依靠教材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會讓學生的預習興趣大打折扣,降低預習質量。隨著現代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師可將微課引入美術課堂,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為學生選擇自主學習資源,以便在學生瀏覽微課時,可以直觀、形象地解讀美術知識,提高預習興趣和預習質量。
以“藍白之美”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對教材的解讀,讓學生明確藍印花布的歷史和傳說、圖案紋樣的變化和特點等內容,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上述內容,教師可制作微課,并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微課中的知識出現次序進行合理安排。在制作微課后,教師要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借助微課完成對藍印花布歷史和傳說等知識的自主學習。這樣,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學生就能夠迅速地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
微課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靈動、有趣的自學資源,在改變學生預習方式和預習結構中,提高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美術知識的建構,以便在短時間內完成對美術知識的自主學習,為活力美術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2.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現美術風采
美術的世界繽紛多彩,如果教師單純地采用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因為所學內容過于抽象,而無法感受到美術的魅力。為此,教師要改變美術知識的呈現方式,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角,感受美術世界的精彩。多媒體技術具有對抽象事物進行形象化處理的功能。在引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美術的風采,讓學生在色彩鮮艷的畫面中,直面美術作品的美。
以“多變的色彩”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一組色彩絢麗的風景圖,并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圖片上的顏色。在學生指出圖片上的一些顏色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導入新課:“同學們,這些色彩給予了我們視覺上的享受,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彩色的世界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研究多變的色彩。”隨后,教師展示彩虹圖片,并基于此引入“三原色”,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色彩知識做鋪墊。在講解色彩的明度、純度等內容時,教師也可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輔助學生進行理解。之后,教師可利用大屏幕為學生展示藍色系和紅色系作品,并提出“不同色系的作品,帶給你怎樣的情感體驗”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不同色彩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能有效突破美術教學的難點,激活教學氛圍,讓學生從形象、直觀的角度對美術知識進行感知,加深對色彩知識的印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色彩,增強對“美”的感受。
合作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有效地利用合作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團隊意識,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因此,教師要提高對合作學習的重視度,為學生構建合作學習平臺,以活躍課堂氛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小組討論,提升欣賞素養
美術教學強調提升學生欣賞素養,然而,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提升學生的欣賞素養。教師要嘗試讓學生獨立進行欣賞分析,促使學生在自主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提升欣賞素養。然而,學生的美術鑒賞素養還處于發展階段,依靠自身的能力,難以對美術作品進行全面解讀。為此,教師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討論交流,實現多種思維的碰撞,從而多角度欣賞美術作品。
以“抒情與寫意———中國花鳥畫”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入“中國畫”的概念,并帶領學生學習中國畫的幾大分類。然后,展示宋徽宗趙佶所畫的《芙蓉錦雞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在學生進行欣賞時,教師可提出“你了解宋徽宗趙佶嗎?”“這幅作品具有怎樣的特點?”“畫面上都有哪些內容?有什么寓意?”“作品在構圖上有什么特點?”等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討交流。在探討交流中,學生可基于自身的美術素養,對作品的色彩、內容等進行解讀,從而全面認識這幅作品在構圖、用筆和用色上的精妙之處。
學生的欣賞角度和欣賞思維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師提供同樣的欣賞作品后,審美鑒賞效果會存在較大的差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基于更多的視角完成對作品的賞析。
2.合作實踐,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然而,學生的自主操作能力有限,創新意識不強,很難觸發更多靈感,創作出更有新意的美術作品。為此,教師可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安排合作實踐平臺,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創作思路,在相互借鑒中,提高創新能力。
以“泥土的味道”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帶領學生欣賞鳳翔泥塑、天津泥人張彩塑等,讓學生了解泥塑、彩塑的特點,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隨后,教師依次為學生介紹泥條法、泥團法,讓學生掌握捏泥人的基本方法。之后,為學生布置“制作泥人”的任務,并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進行分組,使每個小組中既有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創新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討泥人的造型設計、制作步驟等。最后,再依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分工,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獲得表現的機會,共同完成泥人的設計和制作。
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美術知識,再結合對學生的觀察,合理地為學生安排實踐操作小組,能夠更好地凝聚學生的力量,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釋放自身的潛能,加快創意設計的進度,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以往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教材,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傳授美術知識。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和活力,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低下。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活力課堂,教師可立足美術教學內容引入生活素材,拉近美術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創設生活化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初中階段,學生雖然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美術知識,但對更多的美術知識還比較陌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排斥不熟悉的內容。為此,教師可根據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引入相應的生活素材,創設生活化情境,從學生較為熟悉的內容出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美術課堂。這樣,不僅能降低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陌生感,還能增強學生美術學習意識,讓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挖掘生活中的美。
以“用心靈接觸自然”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基于生活中季節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體會四季變化之美。在課堂上,教師先提出“你見過哪些風景?最喜歡什么樣的風景”“你留意過四季的變化嗎”等問題,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講述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風景,以及四季變化帶給自己的感受。伴隨回憶自然美景的過程,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在將學生引入自然情境之后,教師可展示《窗里窗外的綠》《門》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美景,從而更加用心地感受生活美,發現生活之美,描繪生活之美,創造生活之美。
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話題設計課堂導入,能夠在一開始就降低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陌生感,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美術學習,主動地走進美術課堂,并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嘗試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和意境,拉近與美術課程之間的距離,增強對美術知識的認知。
2.利用生活素材,促進知識遷移
美術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不僅體現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美術元素,也體現在美術可以應用于生活。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意識到教授美術知識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應用美術知識對現實生活進行改造,為生活添加更多美的元素。因此,教師在傳授美術知識后,要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美術知識對生活進行改造,使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以“裝點生活”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先組織學生欣賞生活中的物品,引導學生了解裝飾圖案在不同領域中的設計與應用情況。隨后,教師為學生布置“運用你所掌握的裝飾知識,對生活物品進行裝飾”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將裝飾圖案應用于對實際生活物品的裝飾中。比如,有的學生巧妙地利用裝飾知識對一次性餐盤進行美化。在學生完成了藝術設計后,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以激發學生創作熱情,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利用裝飾知識美化生活。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生活物品進行美化,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主動利用美術知識裝點生活,讓生活中處處充滿藝術氣息。
綜上所述,課堂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一個活力四射的課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學生的目光,點燃學生學習激情。打造活力美術課堂,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美術的魅力,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術課程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基于美術課程的特色,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合作學習和生活素材豐富美術課程的教學形式,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營造良好的美術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文勝.淺析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創造性教育的開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8(04).
[2]萬佳嫻.核心素養引領下初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初探[J].藝術教育,2020(09).
[3]任強云.初中美術綜合活動及其設計探究[J].華夏教師,2017(04).
[4]江巧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判斷素養的培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
[5]楊愛霞.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 2016(02).
[6]程友生.打造美術活力課堂提高美術教學效率[J].美術教育研究, 2014(02).
Pay Attention to Diversity to Construct a Dynamic Art Classroom
Jiang Hui
(Cent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Luduo Town, Baoyi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Baoying 225800,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 vibrant classroom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focus students eyes and ignite students learning pass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rt teachers should make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ife materials to construct a dynamic art classroom,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art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schoolart;dynamic classroom;aestheticability; teachingquality;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