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該如何應對挑戰?研究表明,新聞記者只有增強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去偽存真,確保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增強批判性思維能力,重在實踐創新,增強求新求知的能力;做調查型記者,增強追求真相的能力;站穩立場,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永葆堅持真理的精神。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批判性思維;實踐創新;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3-0147-03
(一)何為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技能,通過建立思維評價體系進行合理反思。同時,批判性思維還是一種堅持真理的思想態度,即敢于懷疑、敢于否定,不盲從、不迷信。因此,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主要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等基本能力。在思維傾向上,強調求真、開放思想、分析性、系統性、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批判性思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亞當·斯密把批判性思維應用于經濟領域,推出《國富論》;托馬斯·杰斐遜把批判性思維應用于對王權的批判,推出《獨立宣言》;康德把批判性思維應用于人類思維本身,推出《純粹理性批判》;馬克思運用批判性思維研究資本主義問題,推出《資本論》;達爾文運用批判性思維研究生物,推出《進化論》;弗洛伊德運用批判性思維研究人類潛意識的成果,推出《夢的解析》。不僅如此,批判性思維還廣泛應用于人類學領域和語言學領域。
現代批判性思維的代表人物薩姆納說,“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應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應該接受這種訓練。這是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錯覺、欺騙、迷信的唯一保證”。在薩姆納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擺脫愚昧的根本。他強調,好的教育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以良好的批判性能力的發展。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只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忘記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他鼓勵學生要擺脫傳統的約束,自由發表觀點,獨立求證問題,面對偏見要堅持己見,勇敢說不。
《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以下簡稱“《宣言》”)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就是培養學生的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并提出對教育方式進行革新的要求。
《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機構應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讓其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
《宣言》還提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認知性掌握,課程必須包含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以及獨立思考和集體工作的技能。
《宣言》著眼21世紀的高等教育,以問題為導向,創造性提出高等教育要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首要的辦法是,改革高等教育課程。具體地說,就是要培養對社會有擔當、能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要摒棄照本宣科、簡單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開展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具備反思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集體工作能力。
(二)批判性思維是新聞記者應具備的職業素養
新聞記者是時代變遷的記錄者,以客觀報道抒寫著歷史,在眾說紛紜中肩負著去偽存真、追求真理,揭露丑惡、鞭撻社會的重要職責[1]。因此,新聞記者更應具有批判性思維,尤其應保持批判精神。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字是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要求新聞記者具有批判性思維,以及堅持真理、追求真相的勇氣,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的能力。
筆者以為,批判性思維表現為記者的職業素養,可從四個維度體現。
1.求新求知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要求摒棄偏見,防止認知偏差[2]。這需要新聞記者增強求新求知的能力。換言之,記者要做“雜家”,除了學好新聞業務,具備文字表述功底,還要學政治、學理論、學政策、學科技、學法律。不僅要向書本學,還要向實踐學、向同行學、向受訪者學,做到學而不厭。
2.追求真相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要求克服從眾心理和盲目服從權威[2]。這需要新聞記者對事物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不隨波逐流、不盲目服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發現新聞和最大限度地發掘新聞價值,準確把握好新聞真實的兩重性,即整體與局部、具體與普遍、現象與本質的高度統一[1]。
3.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的思考往往受制于情緒、利益、思維,往往難以避免思維受到包括確認偏見在內的各種認知偏見的約束[2]。因此,新聞記者還應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多傾聽各方意見,特別是不同的意見,避免以偏概全,從而確保報道的客觀、公正、真實、全面。此外,新聞記者還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隨地挖掘新聞線索,豐富信息源和信息庫。
4.堅持真理的精神
批判性思維強調獨立思考和自由發表。這要求新聞記者要具備堅持真理的精神。新聞記者要不畏強權,勇于揭露批判,敢于鞭撻落后。堅持真理的精神是新聞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形象寫照。
(一)何為全媒體
所謂全媒體,在外延上是指全媒體形態。媒體形態除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還包括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微視頻等。這些媒體形態涵蓋視、聽、觸覺等人類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在內涵上,全媒體是指“四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通過全媒體傳播,實現對信息的精準傳播,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目前,“全媒體”概念已廣泛應用于傳媒界,媒體內容、渠道、功能等均處于不斷融合中。具體可從四個維度來把握。
時間維度——強調全程傳播,指從事件的發生、發展到最終結果,媒體全程實時跟進報道。
空間維度——強調全息傳播,指信息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元,除了圖文,還有音視頻、AR、H5、動漫等,通過這些技術手段,能更加立體地展現新聞信息,為受眾帶來全新體驗。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萬物皆媒”將成為可能。
主體維度——強調全員傳播,指“人人都有麥克風”,即持有對事件的話語權,人人皆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
效能維度——強調全效傳播,指媒體的分眾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媒體能更加精準、高效地進行分眾化傳播。
(二)全媒體時代給新聞記者帶來的挑戰
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愈發復雜,新聞記者首當其沖,面臨諸多挑戰。
1.信源更多元復雜
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要面對復雜的信息來源。以往,信息來源相對單一,新聞記者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但如今,合理使用信源成為一大難題,尤其是面對不同信息來源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時,新聞記者需要確保信息來源的可靠性。
面對信源的復雜性,新聞記者既要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來佐證新聞事實,又要排除虛假信息、碎片化信息帶來的干擾;既要善于解析文字信息,又要懂得識別圖片和視頻信息[3]。總之,這對新聞記者是個極大的考驗。
2.時效性要求更高
新聞講求時效,在全媒體時代尤其如此。全程傳播要求新聞記者隨時保持在線狀態,追蹤事件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同時,還要根據受眾的反應,及時作出回應。這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具備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還要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求新求知的能力。
3.傳播形式更豐富
全媒體時代,傳播形式越來越豐富,如圖文、視頻、游戲、AR等。為實現全效傳播,媒體需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傳播形式。
不同的傳播形式具有不同的生產流程和傳播策略。新的傳播格局下,媒體急需復合型新聞記者。新聞記者不僅要掌握新聞基本規律和采編技能,還要熟悉互聯網信息技術、傳播等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4.傳播方式更多元
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除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傳媒外,還出現了各類新興媒體和自媒體,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
不同的傳播方式能夠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應。新聞記者要熟悉各種傳播方式,要懂得新聞營銷,生產出更多適應新型傳播方式的融媒體產品,打造現象級產品,爭取實現“破圈”效應。
(三)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增強運用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面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諸多挑戰,新聞記者究竟該如何應對?筆者以為,最根本的對策是增強運用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原因有三點。
第一,全媒體時代信息具有不確定性,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去探究事物真相和本質。通過運用批判性思維去解釋、去定義、去判斷、去論證,由此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探究出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第二,全媒體時代各種價值觀魚龍混雜,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明辨是非,做好價值引領。如今“人人都有麥克風”,信息龐雜,思潮交匯,各種價值觀針鋒相對。新聞工作者肩負著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崇高職責和神圣使命,需主動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通過運用批判性思維明辨是非,針砭時弊,做好價值引領。
第三,全媒體時代強調技術創新和產品融合,運用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創新發展。正如薩姆納所說,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應過多地受到傳統的約束,要獨立思考、努力求證、堅持己見。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宣言,要求進行課程改革,并明確提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認知性掌握,培養兩種能力,即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以及獨立思考和集體工作的技能。因此,批判性思維不僅有助于人們理性評估思維,還有助于創新思維。
全媒體時代,如何培養新聞記者的批判性思維?前文提到,批判性思維作為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表現為四個維度:求新求知的能力、追求真相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真理的精神。培養新聞記者批判性思維,也應從這四個維度出發。
(一)增強求新求知的能力,重在實踐創新
“四全”媒體,讓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面對復雜的信息來源、豐富的傳播形式、多元的傳播方式,身為新聞工作者,應學習學習再學習,創新創新再創新,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增強自身求新求知的能力。
第一,重視理論學習,形成知識體系。一是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善于運用傳播學理論指導新聞實踐和媒體運營管理。三是爭做“雜家”,學政治、學理論、學政策、學科技、學法律。
第二,學習各種新媒體技術,掌握更多實用技能。全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新聞記者應主動學習探究,掌握并熟練運用更多實用技能。要在干中學、學中干,不斷用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三,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創新生產融媒體產品,爭取生產更多現象級產品,實現“破圈”效應。
總之,新聞記者要通過學習和實踐,讓自己成長為具有跨學科優勢的復合型人才,既熟悉互聯網信息環境,又精通新媒體技術、媒體運營管理。
(二)做調查型記者,增強追求真相的能力
全媒體時代,各種信息交匯,真假難辨。新聞記者只有運用批判性思維,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事件真相,確保報道的客觀、公正、真實、全面。
追求真相的能力往往決定著新聞記者在職業道路上能否成功、能走多遠。因此,新聞記者應把做調查型記者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一是新聞記者要樹立志向,做堅持獨立思考、客觀報道的新聞記者。二是新聞媒體應盡可能創造寬松的輿論環境,讓新聞記者多做深度調查報道。三是新聞媒體和相關部門要對調查型記者采取必要的保護。四是要充分利用全媒體時代的各種便利手段,為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三)站穩立場,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新聞記者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
以“四向四做”為指引,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總結起來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時事政治,理論聯系實際。
(四)永葆堅持真理的精神
從某種程度來說,堅持真理的精神比上述能力更加重要。堅持真理,意味著不畏強權,敢于揭露報道;堅持真理,意味著不受利益誘惑,遵循客觀公正;堅持真理,意味著不偏不倚,保持獨立進取;堅持真理,意味著追求先進,不斷自我凈化。
永葆堅持真理的精神,需要先進的思想指引、健康的價值引領,以及強健的人格力量。因此,新聞記者首先要樹立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指導新聞實踐;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要培養自己的人格力量,不斷陶冶情操,砥礪品格。
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面臨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為適應全媒體傳播格局,新聞記者需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偽存真,確保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需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觀察,不斷求證、思考、判斷,追求新聞的本真。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8-114.
[2] [美]布魯克·諾埃爾·摩爾,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維[M]. 12版.朱素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1-20.
[3] 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 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53-277.
作者簡介?余虎,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媒體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