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遵 石夢巖 鞏林賢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創新的基礎,承載著國家興盛的重任。習總書記提出了“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指導思想[1],這使得如何培養好當代大學生已上升至國家重大戰略層面。解決這一問題,關鍵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建設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2]。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3]。地質工程專業企業實習作為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不僅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且具有先天的實踐育人優勢[4]。由于企業生產實習貼近實際生產,使其不僅思政元素豐富,而且融入無痕,學生更容易接受。企業生產實習還是地質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實習過程中要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尤為重要。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企業生產實習教學為例,在初步分析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索企業生產實習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并進行實踐,旨在提升企業生產實習課程思政實效,推動實踐育人高質量發展。
河南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企業生產實習實施5年以來,基于“共贏”理念,先后與20余家企業合作進行生產實習。其中,中煤科工集團北京華宇工程有限公司平頂山分公司作為合作基地已成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結合企業目前開展的主要業務優化企業生產實習中設置了“勘察、設計和施工”等內容,達到了較好的實習效果。當前已經在企業生產實習中進行了課程思政方面的初步探索,但仍存在如下不足:
一方面,企業生產實習課程思政整體上缺乏必要的設計。實習內容中潛在的思政元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系統梳理,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講解、實踐能力培養之間的有機滲透路徑尚未形成[5]。另一方面,思政元素融入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是因為實習內容受生產實際限制,歷次實習項目場地并非固定不變,致使部分先前設計好的思政元素無法融入。例如,邊坡支護設計受地形、地質條件影響較大,涉及的思政元素如何提取,又如何有效嵌入,需精心設計,然而隨著對象的變化部分思政元素無法體現,大大增加了課程思政實施的難度。
多數指導教師偏重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獲得,重視學生對相關地質問題的成因、演化趨勢等方面的分析與思考,以及在基本技能(現代工具)方面的實踐鍛煉。但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工程倫理、環境保護和災害預防等方面的創新思維,對地質環境與人口、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方面的協調認識,以及對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價值塑造,多數指導教師的指導意識相對不足。此外,盡管有些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具有育人意識,但采用說教式進行,方法相對單一,達不到顯著育人目的[6]。
目前實習考核由綜合表現、企業匯報、學校答辯以及實習報告等四部分組成。顯然,這些考核內容側重于知識、能力方面的考核,對于非知識性的(素質方面)考核明顯不足,特別是創新思維、工程倫理意識和科學精神等方面則嚴重缺失。這種考核方法不僅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整體的實習效果,也難以準確評價學生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企業生產實習,使學生能力和素質得到明顯提升。在能力提升方面,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問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素質提升方面,學生能夠認識并理解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激發學生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融合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崇尚創新、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以及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工程實踐中遵守職業精神和工程倫理(表1)。

表1 企業生產實習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基于地質工程專業企業生產實習的總體目標,課程思政需要重點考慮如下幾個著力點(圖1)。

圖1 生產實習教學目標體系及思政建設著力點
(1)地質報國的家國情懷。各行業工程實踐中往往地質勘探工作先行,這說明地質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的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專業認同,從而樹立地質報國的家國情懷。
(2)崇尚創新的科學精神。實踐是創新的基礎。以“知行合一”為目標,通過野外實地考察不僅要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要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樹立實踐意識,提升創新能力。
(3)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匠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業、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對去除浮躁、引領行業有著重要的價值引導作用。例如,在實習講解過程中融入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黃土之父劉東生等老一輩地質學家扎根野外的艱苦奮斗精神、一絲不茍的治學精神,以此激勵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工匠精神。
(4)工程倫理。工程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因此工程師必須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致力于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工程實踐中應深刻理解工程建設與地質環境的辯證關系,注重對工程建設中的公平、福祉、效益、安全、風險等問題的評述[7],知曉工程實踐在現有體制機制下該不該做、可不可做以及值不值做等。
(1)引申法
在工民建巖土工程勘察項目現場考察過程中,通過對現場測試環節涉及的知識為基礎,采用引申法,加深學生對整個工程項目實施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時告知學生,大到國家戰略中的“天眼”工程、港珠澳大橋,小到普通住宅樓、鄉村小道,都離不開工程地質勘察,且工程地質勘察工作要先行,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質工程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激發學生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深度融合,地質報國的家國情懷。
(2)案例法
在實習中講解相關的工程實例,不僅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還可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便于實現知行合一。例如,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為保護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采取以橋代路的措施,建立了野生動物專用通道、打造人造濕地以及踐行地面和列車污染物零排放等理念[8],青藏鐵路從設計、修建和運營維護全過程都體現了綠色發展工程環境倫理思想,通過該案例講解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
(3)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實習的主體,而教師側重輔導[9]。經過“設計任務、激發興趣—分析任務、引導啟發—協作學習、探索研究—討論總結、評價檢查”等環節,可在企業生產實習中實施。可設置基坑降水設計、特殊場地勘察、邊坡支護等任務,分組分模塊展開實習。例如,目前深基坑開挖較為普遍,基坑降水設計中地下水防治是關鍵。現有工程多采用疏排水,從保護地下水資源角度來講,不能簡單地強疏直排。因此,安排學生如何做到基坑降水設計中地下水防治時既能保護資源又經濟合理的任務。通過該項目任務的設置,讓學生意識到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培養學生崇尚創新、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
(4)事故討論法
在新聞或者媒體中總有工程事故報道,這些工程事故多與地質條件關系密切,如地基不均勻沉降、基坑失穩、邊坡變形等。實習前可做一些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在實習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工程事故,引發學生們學習興趣。采用所學知識分析事故產生原因,辨識其主因(地質因素、設計因素、施工因素等),重點分析數據資料誤差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道理,培養學生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通過討論如何避免事故的發生,總結經驗和教訓,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的態度,并在工程實踐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及工程倫理。
實習成績總評通常包括綜合表現、企業匯報、學校答辯以及實習報告等四部分。在綜合表現、企業匯報方面增加工匠精神、科學精神方面的考核;在學校答辯環節可增加對家國情懷、工程倫理的考核;實習報告中可增加創新思維的考核,整體占比為20%左右。還可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從“實施主體的思政能力,教學目標和過程的合理性,教學內容與思政的關聯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等四個方面對企業生產實習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進行評估。
課程思政的實施可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融合,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保障。在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先天優勢,能使學生達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而明確的思政育人目標和思政元素可使課程思政實施有章可循,同時合理的教學方法可確保思政育人的成效,這些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