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摘要:幼小銜接教育是幼教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為首要任務,為幼兒順利步入小學打下良好基礎。幼兒好奇心強,樂于探索未知世界。教師要多組織趣味性科學探究活動,多為幼兒提供科學探究契機,激發幼兒科學探究興趣,調動幼兒科學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幼兒科學素養,做好入學準備的“思”與“行”。文章從幼小銜接教育實際出發,論述幼小銜接教育的內涵,分析幼小銜接教育的成果與不足,探討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科學探究;興趣;能力;培養;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0-0101-04
幼兒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加之成長在信息時代,所接收的信息比較多,思維方式比較靈活,對科學探究具有較高的興趣。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認知特點,在引導幼兒探索科學的過程中融入更多內容,以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性。幼小銜接期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關鍵期,不僅涉及幼兒教育,還與小學教育息息相關,對幼兒成長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從幼小銜接教育實際出發,論述幼小銜接教育的內涵,分析幼小銜接教育的成果與不足,探討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培養策略,為幼兒順利步入小學打下良好基礎。。
幼小銜接教育旨在引導幼兒順利度過幼兒園階段與小學階段的轉折期,增強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性,并采取更具契合度的教育方式與教學手段,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使幼兒能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減少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差距給幼兒帶來的不利影響。
近年來,入學準備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入學準備教育是對幼小銜接教育的提升,旨在對適齡幼兒進行正確引導,為幼兒步入小學做好全面準備,使其順利度過這一過渡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入學準備教育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內容,還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內容。教師只有對幼兒進行科學引導,才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高幼兒適應能力。
1.相關制度已逐步建立,但缺乏完整性
2010年,我國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幼兒園教育要避免小學化,要與家庭、社會有機結合,提高幼兒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文件的出臺,為幼兒園教育指明了方向,使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認知特點得到充分尊重。教育部于2012年出臺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學習方式、學習品質的引導與培養工作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使幼小銜接教育有了一定的遵循。
但從現階段整體情況來看,幼小銜接教育相關制度建設旨在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面向的是幼兒園,而對家庭與社會尚未涉及,缺乏完整性。同時,現階段相關制度普遍為原則性規定,而對于具體操作缺乏相應的要求,使得相關工作難以落實。
2.幼小銜接教育已逐步落實,但學段間溝通機制尚不完善
在幼小銜接教育日漸為人們所重視的情況下,相關工作已逐步落實。幼兒園開始重視幼兒一日活動,探究科學教育方法與家園共育途徑,并開始實施各項教學改革,不斷完善幼小銜接教育。隨著幼小銜接教育的逐步落實,幼兒園教育向趣味性、操作性、實踐性方向發展,使幼兒無論在心理方面,還是習慣方面,抑或是學習能力、學習品質方面,都做好了充分準備,為步入小學做好了鋪墊。
幼小銜接教育雖然已逐步落實,但小學低學段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還存在一定的交流壁壘,尚未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教師尚未全面了解小學低學段教學,對在低學段學習中學生需要具備的學習能力與養成的學習習慣等缺乏全面的認知。小學教師尚未全面了解幼兒園教學,對幼兒認知能力與學習特點等缺乏全面的認知。
1.完善相關機制與職能
(1)健全幼小銜接教育機制。為使幼小銜接教育進一步發展,有關部門需要從完善相關制度方面入手,以健全的機制保障幼小銜接教育的順利開展。幼小銜接教育不僅需要以幼兒園教育為主,還需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作用。因此,相關制度應融入家庭教育內容,以提高教師和家長對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視程度,使家園共育深入人心,提高幼小銜接教育成效,讓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
(2)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協同育人機制是保證幼小銜接教育發展的基礎,尤其對于城鄉差距相對較大的地區,教育部門更應注重協同育人機制所發揮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指導機制能全面覆蓋城鄉等不同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指出,家庭教育指導應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對各類家庭教育知識宣傳要引起足夠重視。為此,國家需要構建城鄉家庭教育服務網絡,使家長對幼小銜接教育有更為全面的認知,為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
2.完善教師相關工作環節
(1)完善多元合作環節。要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的多元合作,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需要掌握幼兒發展規律,在全面深入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更為有效的引導。其二,需要掌握正確的教學理念,對幼小銜接教育具有深刻認知。幼小銜接教育關系到幼兒園與學校,二者不存在“幼兒園向學校靠攏”或“學校向幼兒園接近”等問題,而需要構建共同體,為幼兒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其三,需要彼此交流與深度合作,采用“聯合研修”“聯合教研”等方式,使雙方能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提高幼小銜接教育質量。
(2)完善幼小銜接課程準備環節。幼小銜接課程準備環節由三部分組成。其一,課程雙向互動,此環節需要幼兒園與小學共同參與,構建銜接課程體系,完善教學策略與內容,以提升幼小課程連貫性。其二,完善科技課程,為幼兒提供能同時適應幼兒園與小學的活動或課程,以開發幼兒潛能,使其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其三,開設社會課程,培養幼兒社會適應性,提高幼兒交際能力,使幼兒在步入小學后能順利與教師、同學溝通交流,消除入學后的焦慮感。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可設置更多游戲環節與互動環節,以提高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從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來看,游戲是提高其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和家長可充分利用游戲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與規則意識。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幼兒自主活動并認真觀察,為幼兒投放適用的游戲材料,使其能在游戲中自主探索。例如,教師在游戲區域可為幼兒投放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立體幾何模型,同時將色彩各異的樂高積木作為輔助材料進行投放,讓幼兒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加強彼此交流,通過對模型和積木的擺放、拼搭、堆高等提高協作能力。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彼此合作,互相學習,共同探索,積累經驗,培養規則意識。教師還可為幼兒投放開放性材料,激發幼兒潛能。在投放開放性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靈活性原則,避免所投放的材料一成不變,影響幼兒學習興趣。
3.加強家校共育環節
幼兒更多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教師應充分重視家園共育在幼兒探索科學世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積極與家長溝通交流,互相配合,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但在生活壓力悄然增大的當今時代,家長往往不得不面對生活壓力,能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并不多,且單親家庭所占的比率也有所提升。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應對幼兒多加關注,及時與幼兒家長進行溝通,開展家園共育,使幼兒接受應有的科學探究教育,減少客觀因素方面的不利影響。
例如,為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教師可設計“喂娃娃”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需要完成從碗里夾取食物放入“娃娃”口中這一環節。在準備“食物”時,教師可按照夾取食物的難度準備紙團、花生、玻璃球等不同材質的“食物”,同時為每個幼兒準備一雙筷子,組織他們“喂娃娃”。長期開展這種游戲,幼兒容易出現一定的倦怠心理,不再對“喂娃娃”游戲感興趣。為激發幼兒興趣,教師可開動腦筋,尋找新的“食物”,采用新的游戲方法,將“做菜”環節與“喂娃娃”環節有機結合,先收集“食材”,再利用收集到的食材“炒菜”,然后將做好的“菜”喂給“娃娃”。這種新的游戲方法提高了游戲的難度,需要幼兒團結協作。新的游戲方法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新游戲中,幼兒不但提高了動手能力,還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在幼兒沉浸于新的“喂娃娃”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與一些幼兒家長進行了有效溝通。一位幼兒的母親反映,孩子在幼兒園熱衷于“做菜”和“喂娃娃”,回家后也常常樂于將玩具堆放在一起,拿一把玩具鏟子翻攪玩具,還為此做法冠名為“炒菜”。孩子的父親對這種做法不理解,在孩子連續幾天發出很大“炒菜”聲音后,父親對其提出了批評,指責孩子不愛護玩具。面對父親的批評和指責,孩子表現得極為委屈,在幼兒園也不再積極“炒菜”了。在了解情況后,教師與孩子的父親進行了深入交流,講述了其在游戲活動中得到的收獲。孩子不僅沉浸在“炒菜”的成就中,還學會了關心他人,經常在午餐前后主動為其他幼兒拿餐具,并且承擔了餐后打掃衛生的工作,比以往更熱心,更有責任感了。在對孩子的父親講述了這些情況后,孩子的父親開始反思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不當之處,不僅及時進行改正,還主動提出與孩子共同做游戲,并向孩子表示歉意。孩子對父親表示諒解,且又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由此可見,教師與家長溝通,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為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保障。
4.豐富材料投放環節
(1)投放層次性材料。在幼兒園科學區域活動中,因材施教具體體現為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與認知能力,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需要考慮幼兒的綜合能力,使投放的材料具有層次性,以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在小班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需要投放更多形象逼真且成形的材料,以幫助幼兒確定游戲主題,更好地展開游戲情節。在中班和大班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需要投放更多半成品材料和自然材料,以培養幼兒創造力,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同時,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保持材料的平衡性,探索幼兒熟悉的材料與新鮮材料之間的平衡點,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索欲,使其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將新材料與舊材料進行有機結合,以豐富幼兒科學區域活動內容。
例如,針對大部分幼兒熱衷于喝飲料而不愛喝水的現象,為引導幼兒多喝水,教師可設計用礦泉水瓶制作沙漏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幼兒園科學區域分別投放礦泉水瓶、秒表、透明膠帶、沙子、小米、綠豆等材料,引導幼兒制作沙漏。在制作沙漏的過程中,教師先為幼兒講解沙漏的來源,并利用課件介紹沙漏的使用方法。在實際制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幼兒將兩個相同的礦泉水瓶結為一組,在其中一個瓶中裝入適量沙子,再用膠帶扎緊礦泉水瓶,這樣一個沙漏就制作完成了。在教師的帶領下,幼兒共制作了五個沙漏,其中三個沙漏口徑不同,放置的是沙子,另兩個沙漏口徑相同,一個放置的是小米,另一個放置的是綠豆,每個沙漏中放置的材料重量相等。在做好沙漏后,教師帶領幼兒完成使用沙漏的實驗。在使用過程中,幼兒用秒表記錄每個沙漏流完所有沙子所用的時間,從而明白瓶口越大流完沙子的時間就越短的道理。而對于放置小米和綠豆的沙漏,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小米流完的時間比沙子長,綠豆流完的時間比小米長。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思考,讓幼兒懂得材料顆粒越大則耗時越長的道理。在制作沙漏的過程中,幼兒不僅樹立了珍惜時間的觀念,還改掉了不愛喝水的不良習慣,開始熱衷于喝水,積攢了更多的礦泉水瓶。這樣,教師在科學區域可以投放越來越多的礦泉水瓶和制作沙漏的材料。幼兒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僅制作出許多新穎的沙漏,還制作出能夠用于計時的沙漏。分層次投放材料,激發了幼兒的實驗興趣,使其在實驗中樹立了正確的時間觀念,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2)投放目的性材料。目的性是教師在投放科學區域活動材料時需要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目的性,是指教師需要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習方式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并以此為依據有目的地投放科學區域活動材料。在投放材料時,教師需要重視幼兒發展水平存在的差異,除了投放具有目的性的材料外,還要投放具有針對性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探索需求,使科學區域活動材料更為豐富,以提高幼兒操作的延伸性。為使材料投放更具有目的性,教師要在投放材料前對幼兒進行深入觀察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材料進行細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投放。
例如,在夏天來臨時,教師可將季節特點與科學探究活動進行有機結合,為幼兒投放與水有關的材料,引導幼兒開展探索浮力的科學活動。教師可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投放一盆水,同時投放鐵塊、木塊、紙船、橡皮泥等不同材料,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發現不同物體的沉浮情況。在探究活動中,幼兒能積累更多生活經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面對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教師可提出更多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思考:橡皮泥一定會沉到水底嗎?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它浮起來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發揮想象將原本沉入水底的塊狀橡皮泥做成了不同形狀的物體。在反復實驗中,被做成船形與碗形的橡皮泥都成功浮上水面,幼兒不僅對浮力有了深刻的認知,還積累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3)投放游戲性材料。樂于做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教師在科學區域所投放的材料一定要注重游戲性,以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趣味性,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在游戲性材料的驅動下,幼兒對科學區域活動會投入更大熱情,在游戲中發現更多科學奧秘。一旦材料缺乏游戲性,幼兒就會缺乏探究興趣,因此,游戲性也是材料投放的一項重要原則。為提高材料投放的游戲性,教師可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其認知范圍內更具游戲性的材料,以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趣味性。
幼小銜接教育是幼教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為首要任務,從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兩方面培養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以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要提高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成效,更好地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就要采取如下策略:完善相關機制與職能,完善教師相關工作環節,加強家校共育環節,豐富材料投放環節。
參考文獻:
[1]胡鈺皎,卓進.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和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2(03).
[2]楊凱紅.學會打造“科學探究場”,提升科學教育能力[J].福建教育, 2021(51).
[3]梁婷.幼兒園科學探究有效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36).
[4]林蘭芳.實施“一線三段”式主題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廣西教育,2021(45).
[5]車遠俠.當下幼小銜接的困境和科學路徑探索[J].早期教育,2021(44).
[6]孫華.淺談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2021(05).
[7]王梅,程婧.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策略[J].陜西教育,2021(09).
[8]劉華.貫徹幼小銜接文件精神,做好入學準備教育[J].福建教育, 2021(29).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Wang Haiping
(Minqin County Kindergarten,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primary task should b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to enter primary school smoothly. Children are curious and willing to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Teachers should organize more interesting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inquiry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inquiry, mobilize children’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scientific inquiry, improve children’s scientific competence, and prepare for scho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cientific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