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學珍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積累;語言表達能力;提升
很多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言辭匱乏,說話生硬,對心中所想不知道如何表達,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平時積累得少、表達得少,缺乏對語言的靈活運用與實踐。對于語文教學而言,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在于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學生只有擁有足夠的語言積累,才能順暢地進行閱讀和表達,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呢? 現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探討。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扎實字詞積累
一份對某學校六年級作文水平不同的學生的平均用詞量的調查顯示:低水平作文中的用詞量少于85 個,中水平作文中的用詞量超過150 個,高水平作文中的用詞量超過230 個。學生的詞匯量積累越多,其表達能力就越強,文章寫得就越好。課堂是學生積累詞匯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上要扎實字詞教學,重視語言積累,激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積極性。比如,在課堂上新學習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圈一圈,圈出自己認為有新鮮感的詞語、精彩的句子。對于一些不認識或不懂的字詞,學生可以查字典,再聯系上下文弄清其含義,從而體驗收獲新知的成功感。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展現生動形象的畫面,創設相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理解難度。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同桌相互討論的方式, 讓學生相互啟發、激蕩思維,然后讓學生嘗試運用這些字詞句進行口頭訓練,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提高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過或在課外閱讀中新認識的字詞抄寫在積累本上,以便日后翻看和鞏固。教師要及時檢查學生的抄寫情況,還要認真批改。如果有錯別字,教師要一個一個圈出來,幫助學生訂正。對于寫得潦草的抄寫,教師要一筆一畫地親自示范,讓學生有據可依。教師還可以附上自己的評語,如“書寫要一筆一畫寫工整”“你的字還算工整, 但不夠美觀,要想提高成績,就要練就一手好字,加油”等。學生只要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就能積累更多語言。
二、借助優美句段摘抄,豐富語言積累
學生的語言積累情況直接關系著語言輸出的能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語言積累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語言運用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摘抄是積累語言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日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教給學生摘抄的方法,指導學生圍繞課程學習資源進行摘抄積累。如課文《威尼斯的小艇》中的“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以及《牧場之國》中的“牛犢的模樣像貴婦人,儀態端莊”等語句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很有畫面感,像詩像畫,能給人留下無盡想象的空間,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這些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以備欣賞、積累和記憶。又如,課文《趙州橋》第3 自然段中有關于“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的使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摘抄這個句子一邊想象畫面,體會說明文的“言之有序”,然后交流匯報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體會文字是如何把趙州橋的美觀描述“清楚”的。教材中的課文語言優美、表達得體,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感知,更好地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比如,在《觀潮》這篇課文中,作者寫道:“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寥寥幾筆的描寫,就將潮來之時氣勢磅礴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賞析上述描寫的基礎上進行摘抄積累和內化吸收,將其變為自己的語言積累。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并積極積累語言。比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摘抄本,利用課余時間從課文或課外書籍中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教師要定期收集學生的摘抄本,認真批閱,檢查學生的摘抄情況,或給予學生鼓勵,或發現學生摘抄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引導學生認真細致、積極有效地做好摘抄,讓學生在一點一滴中積累語言,逐漸提高詞匯量,豐富知識積累,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開展語篇誦讀活動,積累語言運用技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點明讀書是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學生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才能在實踐運用中厚積薄發。誦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環節。誦讀學習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誦讀訓練,讓學生認真地讀、理解性地讀,在反復誦讀中感悟作者的語言運用技巧,讀出語言運用的美感與情趣。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圍繞語篇誦讀學習活動,指引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及語言運用的技巧。比如,《珍珠鳥》這篇文章中關于珍珠鳥外形的描寫非常生動,如“它很小,就能輕易地由籠子里鉆出身……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使珍珠鳥可愛的形態躍然紙上。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誦讀一邊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從而更好地感受語言表達技巧的運用。學生通過堅持不懈的誦讀學習,就可以逐步積累語言,形成語感,進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四、基于語言表達實踐,拓寬語言積累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積累語言,更要引導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語言運用,進行語言表達的實踐。毛澤東曾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可見,基于語言表達實踐的學習活動, 同樣是豐富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之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及精彩句段, 進行實踐表達,拓展延伸,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造句,練習連詞成句、組句構段的語言技能。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實踐表達中積累更多語言素材,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下述語言實踐活動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1.在品詞析句中積累語言
在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字詞進行深入理解,揣摩和感悟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及恰當得體的表達。
比如,在課文《雷雨》第二自然段“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垂”這個字的精準性和生動性,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理解“垂”字的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垂”和“掉”這兩個字的含義的區別。接著,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你是小蜘蛛,你愿意從網上掉下來,還是從網上垂下來? 為什么? ”以此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該情境的創設,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明白小蜘蛛面臨那么大的風,在那么危險的情境下用一根蛛絲連住自己, 讓自己安全地垂落到地面上, 這個“垂”字讓蜘蛛轉危為安,用得多準確啊。
2.在句式仿寫訓練中積累語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語句作為支架, 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模仿句式進行仿寫。這樣既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又可以使學生在無形中增加語言積累。
比如,教學《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時,根據讓學生在初讀中了解荷葉的特點,練習用疊詞說事物特點的教學目標,教師出示一張荷葉圖,并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一池荷葉是什么樣的呢? 生1:圓圓的。師:圓圓的是荷葉的形狀。生2:綠綠的。師:綠綠的是荷葉的顏色。師:很好,同學們從形狀和顏色這兩方面用疊詞就把荷葉的樣子說清楚了,現在請同學們試著用疊詞說說蘋果、香蕉的特點。生3:蘋果圓圓的、紅紅的,香蕉黃黃的、甜甜的。接著,教師拿出一些松樹葉子,讓學生觀察并說說松樹葉子的特點。生4:松樹的葉子長長的、綠綠的。生5:松樹的葉子細細的、尖尖的。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讓學生對句式進行仿寫訓練,可以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會遷移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在文本空白補寫訓練中積累語言
很多課文中都留有文本空白處,其功能是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遇到文本空白時,應挖掘文中意猶未盡之處,讓學生立足文本,發揮想象,在文本空白處進行補白,以積累語言、訓練表達。
比如,《荷花》第4 自然段中有這樣的描寫:“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問學生:這句話中的“……”省略了什么,請你想一想,來和“我”說悄悄話的還會有誰呢? 請同桌之間先說一說,然后再按“誰,告訴我”這一句式進行造句。生1:青蛙跳上來,告訴我清早歌唱的樂趣。生2:蜜蜂飛過來,告訴我在百花叢中游戲的樂趣。生3:小鳥飛過來,告訴我在空中飛行的快樂。
又如,《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的病被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咧開嘴笑啦”。教學完這部分內容,教師問學生:請同學們想一想,棉花姑娘會對七星瓢蟲說些什么呢?生1:棉花姑娘會說“謝謝你們,讓我擺脫了病痛,你們真是我的好朋友! ”生2:棉花姑娘會說“謝謝你們的幫助,讓我擺脫了痛苦,這對你來說也許是小事,微不足道,但對我的一生卻有很大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作文本中的角色,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角色,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會通過思考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語言的實踐應用。
再如,課文《掌聲》第3 自然段中這樣寫道:“她的普通話說得很好,聲音也十分動聽。故事講完了,教室里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聲里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教學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問學生:“假設你是英子的同學,此時你想對英子說些什么呢? 英子向同學們鞠躬時,又想對同學們說些什么呢? ”生1:“英子,你真棒! 你的故事講得真好!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似乎在說‘謝謝,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力量,讓我鼓起了勇氣”。生2:“你講得太好了,英子,掌聲屬于你!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似乎在說‘謝謝!謝謝大家的鼓勵”。生3:“英子,我為你喝彩!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似乎在說‘你們的掌聲,讓我明白了同學們沒有歧視我,我會繼續努力的”。可見,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并站在其角度體會其情感,就能體悟到文字背后的含義。文本中有很多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發揮想象的讀寫訓練點, 教師只要認真研讀文本,找準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訓練,就能促使學生訓練思維、積累語言、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4.在讀說寫訓練中積累語言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讀寫結合的聯結點,引導學生進行讀說寫訓練,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借助關鍵句理解文本。因此,教師應先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關鍵句”。然后讓學生在第6 自然段中尋找關鍵句,而“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便是關鍵句,因為后面分別寫了樹林多、鳥蛋多、鳥糞多,都是圍繞鳥多來寫的。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第4自然段中的關鍵句。學生找到關鍵句“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后,教師可以問學生: 作者是怎樣圍繞這句話來寫魚的多和美的呢? 在關鍵句的引導下,學生會感受到魚的顏色美、樣子多、動作可愛,還會發現“有的……有的……”這一句式引出了四種魚的美麗,并抓住關鍵詞“成群結隊”“數不清”感受到魚的數量之多。接下來,教師可以請學生觀察課后習題中的四幅圖,說:請從中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幅圖,認真觀察它,并用一句話寫出你對它的感受, 然后以這句話為關鍵句,從顏色、外形、動作等角度入手,用上“……像……”及“有的……有的……”句式,圍繞關鍵句把內容寫具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找準讀寫結合的聯結點,讓學生做到“讀→說→寫”相結合,有助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結語
總之, 語文教學要緊扣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拓寬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在聽說讀寫的反復的語言表達訓練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在教學實踐中要樹立長遠發展的意識,針對學生語用、表達能力的提升進行有效的教學,從語言文字的感知、獲取、理解等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地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實實在在地將培養學生語用能力落到實處,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語文素養。教師可采取以下方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扎實字詞積累,借助優美句段摘抄、豐富語言積累,開展語篇誦讀活動、積累語言運用技巧,基于語言表達實踐、拓寬語言積累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