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固化閱讀教學流程,忽視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而核心素養、深度學習的提出,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文本解讀的能力,優化教學設計,深入挖掘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嘗試多元化解讀文本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本解讀;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白竹蓉,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以英語教材為主的課程資源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抓手,但很多教師容易以固化模式來開展閱讀教學。這種固化模式的流程是導入、略讀、細節閱讀、討論問題,若上公開課,會增加學生發言的環節。而在這幾個步驟也有一些固定形式。導入一般是播放幾張圖片或者教師提幾個問題,略讀一般采用回答問題的形式,細節閱讀一般是教師把文章中出現的細節挖空讓學生回答。通過這幾步,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文章的細節,但是對文章的篇章結構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的理解程度不高,造成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較弱,在比較和探究文化內涵和汲取文化精華上存在一些漏洞。
二、核心素養對英語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學科應著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學生以主題意義探究為目的,融合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通過感知、預測、獲取、分析、概括、比較、評價等思維活動,構建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這就表明,想要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成果,達到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應以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為教學目的,利用多模態語篇,聯系學生的已有生活體驗,設計一系列體現綜合性的英語學習活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式,加強對語篇的整體解讀,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三、文本解讀的內涵
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就是跟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因此,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從篇章到段落、從段落到句子、從句子到字詞這種top-down逐級解析的流程。此外,要在了解文本寫作背景后再深入挖掘文本材料,基于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整合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整進整出,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真實想法,從字里行間仔細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寫作目的,落實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欣賞文本的讀者,因為個人的經歷、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認知角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對文本的解讀自然存在差異。所以教師針對文本解讀,不應預設標準答案,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多元化解讀文本。
四、文本解讀下的教學設計
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一般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解讀文本。一是通過文章的題目、圖片、圖表,加粗字體等顯性材料整體解讀文本內容,理清文章的主線和主題。二是通過分析作者所運用的詞匯、修辭手法等,結合文章主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技巧。三是挖掘文本深層信息,如作者的情感、態度和觀點,體會文本的真正內涵及其教育意義。
(一)文本解讀與學習目標的設定
學習目標的設定應該基于教師對學情的分析,對文本的解讀。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1“Teenage life”的閱讀文章“The Freshman Challenge”是一篇結構清晰的記敘文。文章描寫了一位美國高一學生 Adam 進入高中后面臨的挑戰和他的感受,最后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開始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因此筆者將本課的學習目標設位為:
1. Students can use a table to work 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own challenges, feelings and solutions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applying the learnt knowledge;
3.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a positive life attitude after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Adam.
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理清Adam在學校遇到的挑戰、他的感受和他的解決辦法,理清文章的結構框架。第二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談論自身狀況來應用所學的內容。第三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比較文章的內容和自身的情況,能夠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形成積極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二)文本解讀與文本內容的重建
梳理文本脈絡和重建文本內容是文本解讀的重要目的之一。文本的題材、體裁、課型不同時,解讀的方式和梳理的角度也會有差別。高中的英語教材中,大部分是敘事類文本,但是因記敘對象的差別(寫人、寫物、寫景),描寫的方式、修辭手法有所不同,這個類型文本的線索也比較多。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 Unit1“Teenage Life”的閱讀文章“The Freshman Challenge”為例,這是一篇記敘文,共四段,利用 First 等序數詞使得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文中利用形容詞、副詞和短語等生動描述作者的情感、態度變化,如“a really big challenge、carefully、difficult、unhappy、a bit worried”,有助于學生理解本文的情感線,探究作者的性格特點。
為了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筆者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增強學生針對不同類型語篇采取不同閱讀策略的意識。
1. What can you predict from the title: The Freshman Challenge?
2. Challenge here means: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Freshman means: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對題目的理解,學生能夠總結出本文的主要內容是Adam作為高一新生所面臨的挑戰。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閱讀第一段,梳理段落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記敘文的六大要素——who、when、where、what和how,為接下來結構化知識的構建提供腳手架。
筆者在幫助學生構建本文結構化知識的時候從三大線入手,首先讓學生結合關鍵詞快速閱讀文章。筆者為了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設計了表1。
Para Challenges Feelings Solutions(Who, how)
1 The first week confused
2 Choose course cautious Helps from the school adviser
3 Fail the club persistent Volunteer to improve himself
4 Tougher study happy Prepare himself
設計表1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表格了解文章的三條主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此外,還可以訓練學生快速查找信息的能力。之后,筆者把構建的結構化知識作為學生反思自身的結構框架, 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
What challenges did you meet the first week of high school?
How did you feel?
How did you deal with it?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構建的結構化知識,筆者提供以下模板,以便學生在表達的時候能夠更關注要點。
Hi! My name is _______ and I'm a _______ at senior high school. Going from middle school to high school is rather a big _______ not only for Adam but also for our Chinese students, including me. The first week in high school was _______ for me.
...
Include at least one challenge (your challenge, your feeling, your solution)
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文本作者的寫作的目的是讓學生反思自身的高中學習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并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對文本內容的重建,讓凌亂的信息服務于學生對于主題“Teenage life”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發揮其學習主體作用,拓展思維的深度,培養其思維品質。
在課后,筆者設計了以下寫作任務,幫助學生應用和遷移所學知識。
You are Li hua,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you decide to write a letter to Adam, introducing your first week in high school. 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1. Your letter should include the pattern used in the class.
2. You should use the structure: Challenge you met, Feelings you have, Solutions you took.
新課標強調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評價作為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完善教師的教學設計,并監控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筆者在本節課結束之后設計了課后學生自評表(見表2),希望通過自評表,學生能受到問題意識的驅動,監控、評價、反思、調控和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完善學生的學習策略,促進其思維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學生可以利用自評表檢測自己上課的學習效果,復習課堂所學內容。通過自評表,可以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主動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并嘗試解決困難,總結經驗,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五、結語
大量實踐證明,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決定著學生上課的成效。教師在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文本的題材、體裁特點多元解讀文本。筆者認為,教師應利用文本解讀定位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到基本的閱讀教學流程,還要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推斷、賞析等高階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文本解讀學習目標的設定、文本內容的重建、文本信息的呈現方式都是提高閱讀教學成效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馮克誠.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M].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3]葛炳芳.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2):94-98.
[4]黃珊珊.芻議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文本解讀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3):60-62.
[5]鄭秋秋.從文本解讀視角看高中英語閱讀課堂學習方式的有效性[J].基礎外語教育,2015(4):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