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實旨在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有的學校和家長由此認為應該減少教育任務和教育時間,但其實“雙減”應該是減量不減質,學校和家長應該思考如何開展更高效、更高質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減少教育任務和時間。實施“雙減”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因此,學校要主動尋求學生家長的配合,構建家校“和樂”共育模式,共同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關鍵詞】“雙減”;小學;“和樂”;家校共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規劃2021年度“雙減”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和樂’共育實踐探索”(課題編號:2021ZJY13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唐承新(1980—),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第一實驗小學。
自“雙減”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都對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尤其是注重與學生家庭進行聯系,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有的家長對“雙減”政策出現了錯誤認知,認為“雙減”就是將孩子完全托付給學校,讓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全權負責。在家長放松管理的情況下,有的學生在放學后就完全拋開了學習,以放松為借口,沉迷手機、電腦等娛樂設備,這對于自身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將來的發展都非常不利。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合作,實施家校“和樂”共育。“和樂”共育的本質是追求和諧,分享快樂,要求學校和家庭寓教于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和樂”共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小學教育階段,隨著“雙減”政策以及新課改的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家校“和樂”共育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整合到一起,讓兩者分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確保學生獲得優質的學習體驗。
(二)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雙減”背景下,有的家長認為自己不用過多開展家庭教育,導致學生課后回到家沒有對時間進行有效的利用,從而無法連貫、系統地開展學習,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家校“和樂”共育可以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意識,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學校和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提高家長對于教育的認知,讓家長明確自身需承擔的責任,和學校一起為學生提供平等、寬容、和諧的教育環境,真正將家庭教育與“雙減”的各項政策結合到一起,從而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和樂”共育在實踐中的問題
(一)共育形式較為單一
目前有的學校在實施家校“和樂”共育時,沒有根據學生家庭及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共育活動,僅采用讓家長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監督的單一模式。而從“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時間都有了明顯的調整,如果學校還是采用這種單一的共育模式會很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而且在此種模式下,家長會以為家校共育就是簡單地參與學校的活動,而沒有參與學校活動方案的制訂。另外,學校也沒有就共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條件,和學生家長只是簡單地在形式上共育,沒有實現真正的“和樂”共育。
(二)班主任“和樂”共育能力不足
在推進家庭與學校的合作,確保“和樂”共育理念的融入方面,班主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是聯系學校與家長的關鍵點,但是有的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并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班主任共育知識比較落后,共育能力不足。在“雙減”背景下,“和樂”共育理念涵蓋的內容較多,對班主任的要求也更高,但有的班主任對當前教育趨勢不了解、對教育政策把握不準、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等知識涉及較少,因此沒辦法科學地聯合家長開展共育。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和樂”共育的實踐要點
(一)利用家委會提高家長的參與程度
為了確保家校“和樂”共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需要通過建立家委會向家長傳達“和樂”共育工作的理念。家校“和樂”共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它改變了部分傳統的教育模式,部分家長可能對此認知不足,因此學校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與家委會的家長代表進行深入溝通,充分了解家長的問題和實際需求,拉近家長與班主任、學校之間的距離。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家委會的優勢,發揮家長代表的帶頭作用,讓家長代表可以參與到學校教育活動中,從而帶動其他家長與學校之間保持密切聯系。
(二)利用家長會指導家長
當前,部分家長對于“和樂”共育工作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融合中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和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合理的引導,深化家長對于“雙減”政策的具體理解,改變家長過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和樂”理念傳輸給家長,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保障。在家長會開始前,班主任需要做好內容上的安排,將家長會分為幾個環節,包括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家長就家校共育工作的核心內容進行探討、解決家長對于教學活動和教育政策的疑問等。
(三)開發家校共育課程
為了進一步提高家校“和樂”共育的效果,學校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家校合作課程的構建。在正確理解“和樂”共育理念的前提下,對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進行整合,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開發相關課程。在細化課程內容時,明確“和樂”共育的關鍵點,從學生的學習習慣、身心健康發展、家庭情況等方面出發制訂內容。學校要注意強調家長在“和樂”共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過網絡培訓的方式讓家長參與其中,共同研究制訂家校共育課程方案。課程開發完成后,將其制作成指導手冊,發放給教師和家長,加大宣傳力度。
(四)制訂家校共育聯動方案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教育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教學環境和服務。而學校通過制訂“和樂”共育方案,有利于確保自身教育活動和學生家庭教育活動的有效執行。在家校共育方案的制訂中,學校需要明確主導方向,以教育學生為核心,對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進行充分調查和研究,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1]。另外,家校共育聯動方案需要明確家長、學校、班主任的職責,從而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和內容,確保和諧校園、和諧家庭的創設。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和樂”共育實踐創新的措施
(一)學校方面的創新措施
1.家庭作業布置的創新
在“雙減”背景下,學生得到了大幅度的減負。為從源頭上避免大量作業占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學校教師應該加強家庭作業設置上的創新,通過布置具有創造性的作業,讓家長參與其中,提高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程度,為家長與學生提供和諧共處的機會。比如,班主任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可以以實踐類作業為主,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就社區周圍的環境或者生活中的小事進行調查研究,確保學生可以在社會中拓展知識面,家長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2]。另外,家庭作業在創新時應該遵循“精耕細‘作’、‘業’精于勤、‘語’眾不同、精‘減’特色”的創新理念,多布置一些特色作業,如讀書、繪畫、做手工以及做家務等,保證作業既有學習味又有生活味,既有趣味性又有實效性。
2.打造課后服務體系
在“和樂”共育的實踐創新中,學校和教師需要承擔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讓學習回歸學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而打造課后服務體系有利于此目標的達成。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愛好興趣等進行開發,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不同的活動設計,必要時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首先,學校和教師可以在課后設計一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通過實踐運用的方式實現知識的理解和吸收[3]。其次,學校可以在課后為學生設計不同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可以在休閑娛樂中拓寬視野,如通過學樂器、繪畫、參與體育運動、進行科學實驗、做主持等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在課后服務體系中,也應該注重校園環境的創設,及時就存在的環境隱患問題進行整改,確保各個方面的有序發展。
3.完善家庭走訪機制
走訪是班主任在家校共育合作工作中的主要任務,為了進一步提高家長對于“和樂”共育理念的認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需要完善家庭走訪機制,針對班主任的走訪時間、走訪次數、走訪內容等進行合理的安排。要求班主任能給家長有效傳輸正確的理念,尤其是對于部分不配合的家長,班主任更需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以學生為核心與家長一起進行深入的探討,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制訂計劃。明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后,班主任還要為學生布置特色家庭任務,爭取家長的配合,和家長一起促進學生的發展。
4.班主任積極分享
班主任是班級信息的第一接收人,有著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在家校共育方面,班主任應該積極與家長分享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策略告知家長。班主任還要及時給學生家長分享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為他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議和指導。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采用鼓勵的話語,如“孩子今天上課時舉手回答了一個問題,能認真聽課10分鐘了,如果再堅持久一點就更好了……”等,并引導家長也采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二)家長方面的創新措施
1.創新教育觀念
在“雙減”背景下,家長應該改變傳統死板的教育理念,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和樂”共育理念下,家長要以長遠的眼光正確看待“雙減”,引導孩子高效學習。家長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尊重孩子的意愿,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2.建立學習型家庭環境
實際上,“和樂”共育并不僅僅是對學生行為和學習狀態的規范,也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家長要建立學習型家庭,樹立良好的家風,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家長可以在家庭經濟條件范圍內開展一些學習活動,例如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等,讓孩子對新鮮事物進行學習,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3.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
家長還應該注重與教師進行交流和溝通,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主動配合完成學校發布的任務。同時,家長也應該承擔自身的責任,為學校教育獻計獻策,在“和樂”共育理念下積極與教師共同制訂教育方案。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實施家校“和樂”共育勢在必行。家校“和樂”共育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點,學校需要明確“和樂”共育的優勢和意義,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整合到一起,與家長就共育實踐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學校及家庭兩方面進行“和樂”共育方案的創新,確保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提升,打造高效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韋志中,衛麗.“雙減”政策下教育改革的邏輯、難點和策略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32):22-24.
[2]劉鈞燕.“雙減”下家校社協同推進素質教育發展[J].群言,2021(11):33-36.
[3]沙紅芳.目標“雙減”的家校合作轉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1(2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