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語言類課程,學習形式靈活,知識信息豐富,是教師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優質載體。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提升教學策略與學生思維發展的適配性,從而避免學生錯失思維發展的良好時機,同時應基于活動觀的理念,重視課堂活動的設計與調控,為學生創造思維發展的有利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綜合分析,快速判斷,力求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觀;思維能力;途徑
作者簡介:顧春燕(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合作小學。
在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英語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習內容涉及面廣。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英語知識,是能夠引發思考、激活思維、拓展學習思路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有效的英語學習,能為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同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和需要學習的內容,為學生設計多種課堂學習活動,以此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前提下,學生能自主地探索知識,自由地和同學、教師交流,使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實現各方面能力的穩步提升。
一、依托聯想活動,訓練學生思維
對于英語學習內容的直接感知,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更是學生對問題展開進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保證。學生由目之所見,形成心之所想,有利于加深對英語知識信息的理解[1]。在活動觀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時,需要借助多種直觀、高效的技術手段,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優勢,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突出學生需要學習的重點,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主動學習,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以譯林版英語6B的Unit 4“Road safety”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時,考慮到對于“道路安全”這個主題,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常識,因而在學生開始學習Story time板塊之前,讓他們聯想本課的內容。在導入環節,教師提出問題,以此抓住學生的興趣點:“What do you think you will learn about this topic?”。教師通過這個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探究的欲望。學生經過思考,給出了“Road safety rules.”“Some new expression about road rules.”“The ways of crossing the road.”“The importance of road safety.”等答案。學生的發言體現了他們思維的獨立性。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一一做出客觀的評價,能夠提升學生聯想的效果。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充分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為學生學習新課做好了準備。
在英語課堂上開展立足學習內容的聯想活動,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喜好,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學生自發聯想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事物,培養思維能力。
二、借助推理活動,訓練學生思維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與合理推測,這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2]。現行的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的內容。在活動觀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這些內容,根據故事的發展脈絡設置活動環節,帶領學生分析故事的前因后果,合理推測后續情節,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6B的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時,考慮到六年級的學生讀過許多故事,而且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的上述特點,對學生開展適當的思維訓練,在學生閱讀了Story time板塊的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之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lion和mouse的卡通圖片,為學生創設推理情境,并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對這則寓言故事的后續情節進行推測:“As we all know, the lion is large and strong, the mouse is small and weak. The small mouse woke the lion up and said he would help the lion some day. Can you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能夠集中注意力,激發探究的動力。有的學生結合文本中的重要信息進行了合理的推測:“Some day the lion would be caught.”“The mouse would save the lion.”。在上述活動中,學生通過推理情節訓練了思維能力,對故事的內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英語課堂上結合教材中故事性的內容,引導學生推理故事情節,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科學途徑。教師借助推理活動進行教學,能夠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讓學生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
三、開展表演活動,訓練學生思維
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思維一般比較敏捷。在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教師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為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活動觀視域下,教師可以圍繞課堂教學的主題和內容,基于學生喜歡表現自我、渴望得到他人認可的心理,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表演活動,搭建學生學習英語、應用英語的平臺,讓學生自由發揮,盡情表演,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在譯林版英語6B的Unit 2“Good habits”的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相關詞匯和句型的印象,教師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為學生營造活動氛圍,說道:“There are many good habits in our daily life. Please try your best to act one of them and try to introduce it in English.”。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的表演興致很高,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并且說出了一些關于表演的獨特想法,從而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學生邊說邊演:“Look, the bus is coming. I am waiting in line now.”“The bus stops. I queue up to get on the bus.”“When an old woman gets on the bus, I give my seat to her.”。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在英語課堂上開展精彩紛呈的表演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應當結合單元主題,利用生動形象的素材和資源,精心設計表演內容,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學會用英語進行個性化表達。
四、依托交流活動,訓練學生思維
課堂上自由而深入的交流,是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也是活躍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恰如其分的交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英語知識,熟練掌握英語語言技能,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現行英語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其中各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并且這些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活動觀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師結合單元主題,圍繞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目標,開展主題式交流活動,能夠調動學生挖掘主題深意的積極性,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6B的Unit 7“Summer holiday plans”時,教師基于“假日生活”的主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合適的話題切入點,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從單元主題出發,引導學生以日常生活為話題素材進行互相交流。在活動一開始,教師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明確交流的主題:“What is your summer holiday plans? How can you spend a meaningful and wonderful summer holiday?”。這樣,學生就有了交流的方向和思路。經過認真的思考并結合已有經驗,學生們提出了多種看法:“Travelling is a good way of spending summer holiday. We can open our minds and enrich our knowledge during travelling.”“I agree with you. Travelling is a good choice. Travelling can relax ourselves.”。對于學生的見解,教師給予了肯定。同時,教師也借此明確了在講解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需要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的問題,為接下來開展思維訓練做鋪墊。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探究出單元的主題意義,提升自身的口語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上開展交流活動,既是加深學生對英語學習內容和單元主題的理解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可行方式。教師圍繞不同的單元主題,聯系學生實際,引入合適的話題,讓學生進行探討,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課堂教學卓有成效。
五、借助分享活動,訓練學生思維
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有效溝通,可以提升語言技能,實現語言能力的發展,促進思維活動,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新性。在活動觀視域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以“分享”“互動”作為活動設計的關鍵詞,從而使活動符合學生能力和思維的發展需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英語學習活動時,應注重彰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英語教學的實際需要,適時開展分享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對于何時分享、如何分享的問題,教師可聽取學生的建議;對于學生遇到的困難,需要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指導,使活動井然有序。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譯林版英語6B的Unit 8“Our dreams”的教學中,教師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價值,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需要圍繞“理想”這一主題,并抓住升華學生思想的時機,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本單元文本所傳達的思想形成更深刻的認知。教師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向他們提問:“What about your dreams? What are your gains and feelings after learning this part?”。教師提出上述指向明確的問題,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換彼此的想法,營造互動氛圍。而后,教師鼓勵學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獲,說出自己的感想,再與班上學生一同給出評價。如,有的學生說:“I know some occupations, and I know each of them has its duties.”。還有學生說:“In my view, there is no good job or bad job. But 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對于學生這些發自內心的感想,教師對他們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從而使學生的想法不斷涌現,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學生基于評價的意見,能夠發現自己的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從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
在英語課堂上開展分享活動,不僅可以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實現信息的交換共享,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開展此類活動,為學生創造分享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表達,鞏固所學的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
結語
總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通常由形式多樣、目的各異的學習活動構成。積極開展聯想、推理、表演、交流、分享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思考、表達的自由天地,有利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通過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活動,有效提升思維能力。小學英語教師在實踐中,需要認真領悟活動觀的精髓,充分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情況,同時需要積極改進教學策略,依托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探尋實施思維訓練的各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傳萍.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2021(26):19-20.
[2]傅京,陳靜.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基礎外語教育,2021,23(02):38-4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