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情趣。美術教學要在現實與學生之間架起橋梁,尤其是讓學生置身于所生活的自然生活情景中,用特有的鄉土氣息、自然資源孕育鄉土情懷。文章以蔬果為線索,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大膽探究,自由創造,以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美術的美好情感。
關鍵詞:美術課堂;視覺形象;鄉土氣息;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32-0085-03
引 ?言
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的建議,筆者圍繞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筆者結合學校地理位置的特性,利用鄉土自然資源和本地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充滿泥土氣息和鄉土情懷的美術社團教學。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周邊有廣闊的農田、流淌的小河,隨著一年四季的交替,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農田里金黃色的麥稈、玉米、各種植物的種子等,都能成為學生進行美術創作的絕好的天然材料。筆者據此設計了“玩出別樣的點彩游戲”“拼出形形色色的人”
“稻草線繩線描畫”等將農副產品應用到美術社團及美術課堂的單元教學內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研究的深入,筆者發現越研究越豐富,一個小點子都值得深挖。于是,筆者從“蔬果拓印”的小游戲開始了對將農作物引入小學低年級美術社團的實踐與研究。
一、選材
長期以來,學生小袁和小高的午餐問題都是值班教師的心病,他們不愛吃蔬菜、水果,只喜歡吃肉食。值班教師一直想辦法,也和家長溝通,但收效甚微。正好美術教材中“誘人的瓜果”一課內容觸動了筆者的靈感。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樹葉、枝條、草梗、瓦當等創作材料對城市里學校的學生來說并不常見,但對于我校的學生來說唾手可得。學校圍墻外邊就是一個草莓園,而且周邊鄉鎮都有葡萄園,每到周末經常看到家長帶學生去采草莓、采葡萄。同時,縣城四周不遠的地方有大棚蔬菜、水果的種植地。即使是距離縣城近三十公里的農業園也吸引了不少家長和學生前去參觀。這是絕佳的社會實踐機會,學生由此了解了農業的發展,認識了更多的奇花異草。此外,菜地里青翠欲滴的青瓜、身披紫袍的茄子、笑彎了腰的番茄、形態各異的超級大南瓜,都吸引著筆者的眼球,并激發了筆者的創作靈感:這不就是現成的教學資源嗎?為何不將這些蔬果運用到美術社團教學活動中?于是,“蔬果拓印”小學美術社團活動內容應運而生(見表1)。
二、操作:著根于學生的“實踐與體會”
很多學生平日里排斥蔬菜水果,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餐盤里的食物,沒看到自然生長的果蔬的美麗模樣。一旦他們走到田野村頭,吹著清風,看著藍天白云,遠離學習的壓力,就會無比輕松,再加上那些果子如果是他們自己采摘的,必定會覺得來之不易,不但覺得好看了,就連味道也甜美了許多,感情也就自然涌現出來。因此,筆者在周末給學生布置了一道口述題的作業:“請通過觀察與觸摸等手段,描述一個蔬果的形狀,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切開的,看誰有新的發現。”
周一來了以后,果然有了不小的收獲:“我發現柿子和西紅柿一樣是小燈籠樣子的(一2班談同學);我發現蘋果橫著切開里面真的像人家說的是五角星形的(一3班仲同學);藕切開后里面是有一個個小洞洞的,所以人家把糯米裝進去,用糖水煮著吃(一6班王同學)……”那天中午,筆者發現學生餐盤里剩下的素菜少多了。
接下來,筆者把拓印這樣的繪畫形式適時引入了美術課堂。這些剛上一年級的學生對新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了好奇。同時,由于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加上有些學生美術基礎薄弱,對自己的美術能力缺乏自信,對此,筆者抓住契機,一下擊中他們的興奮點。
例如,“單個果蔬拓印”活動環節,在學生總結了通過觀察發現的各種瓜果特別的外形之后,筆者從隨身帶的包里拿出了兩節蓮藕。在課堂上看到了生的蓮藕,學生議論紛紛。接著,筆者拿出一把小刀削開了頂頭。學生嚷嚷起來:“哇,果然是有洞洞的哎。生的蓮藕也可以吃嗎?”筆者告訴學生:“蓮藕可以生吃,還可以榨汁喝。多吃蓮藕對我們的肺也有好處哦。”學生的表情立馬不一樣了。接著,筆者告訴學生:“今天的美術課不是來研究它好不好吃的,而是發現它的美的。下面,老師變個魔術,你們可要看仔細了。”學生立即安靜下來,一雙雙眼睛緊盯著,生怕漏掉什么環節。筆者看時機已到,就從講臺下面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顏料和白紙,將蓮藕的切面沾上顏料像印章一樣印到了白紙上(如圖1、圖2)。學生的嘴巴張成了大大的“O”,
一個個躍躍欲試,美術學習的熱情一下就被充分激發出來。筆者隨即給他們每四人的小組發了調色盤、顏料和切開的蓮藕。他們再也沒有羞澀和畏懼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和自信。
就這樣,雛形紋樣作品呈現出來了。根據拓印出來的紋樣,筆者又順勢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形狀和顏色,進行創意添加,這樣更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一幅幅有趣而生動的畫面誕生了(如圖3、圖4、圖5)。
美術是一項實踐活動,學生只有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才能體驗到創造美的快樂。在小組討論合作中,學生不但解決了簡單的構圖、造型、色彩等問題,而且培養了感知美的能力,并且能從多個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直接的體驗,掌握了感知美和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
三、創作:立足于生活和自然
美術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帶著學生走進鄉村田野,尋找生活中最真實的色彩,感受家鄉的自然美。教師運用天然材料進行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在這個活動中,美術教師工作的重點就是如何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產生多元和更具價值的教學效果[1]。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有目的、有意識地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本土文化及自然資源,把相關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拓展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在創作環節,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節。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英國畫家安伯·洛克為鼓勵人們健康飲食,把水果和蔬菜作為創作材料,根據其不同的顏色、形狀進行搭配,通過有序的組合、別致的構圖,讓它們煥發出與眾不同的和諧美。如利用切開的瘦長的黃瓜配上大白菜、蘋果、檸檬、葡萄柚等創作的“春的氣息”(如圖6),利用夏日水果沙拉餐中的紅色草莓、櫻桃、堅果等創作的“紅辣椒”(如圖7),以粉色為底,利用帶葉的紅皮蘿卜、萵苣葉、洋蔥圈、紅辣椒等創作的“粉色玫瑰餐”(如圖8)……一幅幅別具一格的蔬果拼圖,讓人觀后贊不絕口。由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感知蔬菜水果不僅僅是有益健康的食品,更是帶給我們視覺享受的藝術品。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欣賞網上的幾幅網友的神來之作(如圖9、圖10),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哪怕一片丟棄的菜葉,只要能對其外形加以巧妙利用,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當這一幅幅新穎、別致、美麗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被深深地震撼了:蔬果與藝術竟然可以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的眼睛亮了,對隨之而來的創作有了極為高漲的興趣和熱情。他們利用菜葉的經絡印出大樹的形狀,創作出有樹的風景(如圖11),利用芹菜葉柄的橫截面印出特別的花束(如圖12)等。
圖11 圖12
美術課堂只有立足于自然和生活,用最本真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探究和實踐,讓學生從感受到嘗試,到探究,再到實踐,盡情發揮創作能力,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深入的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使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材料有更多的想法和更深的體會,才能激勵他們不斷留心觀察生活,表現身邊的美好事物[2]。
四、放飛:活動不是終點
學生并不缺乏創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創造力的機會。拓印已經成為學生進行美術實踐的常態,他們不僅愛吃蔬菜水果了,還愛上了拓印。他們不僅單純地利用果蔬的外形進行拓印,學會了動手刻制自己需要的形狀(如圖13),而且學會了印一切可以印的東西,如手、腳等(如圖14、圖15),樂此不疲。
結 ?語
由此可見,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他們都是大自然的學生,身有泥土之芳香,心有自然造化之靈氣。放眼自然,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美。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利用豐富的大自然資源,相信學生的能力,堅持探索,美術課堂自然會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彭慶慧.小學美術課堂中水彩的教學實踐探索[J].讀寫算,2021(35):75-76.
周奇.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小學美術智慧課堂的實踐[J].清風,2021(16):27.
作者簡介:許志群(1984.2-),女,江蘇海安人,
任教于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