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合作學習,其能夠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為農村課堂教學增添趣味,讓學生可以有機會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由此可見,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更要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使其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實現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以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數學課堂
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還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這是學生發展所需要的,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所強調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農村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強合作學習引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1? ?創設合作情境,激活學生合作意識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發展以及各方面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高年級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和引導,其中合作能力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種能力。而很多時候,學生意識不到合作的重要性,往往會拒絕與他人合作。這就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對合作學習的意義形成正確的認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以此增強學生的合作意愿,使其在享受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幾種不同的水果,并要求學生在15秒內數出圖片中香蕉、蘋果、梨、桃子的數量,然后計算香蕉的總數與蘋果總數的百分比,以及桃子總數與梨總數的百分比。大屏幕中的圖片在展示了15秒后關閉。這時,學生都抱怨老師給的時間只夠數出一種水果的數量,不可能完成這一計算任務。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自由結組。小組成員每人數一種水果,并記下來,再一起計算。這時,小組內學生分工合作,一人數蘋果共16個,一人數香蕉共10個,然后小組內學生一起計算得出10÷16=62.5%。學生就這樣通過合作學習很好地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
上述案例中,教師恰到好處的情境創設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使學生置身于合作氛圍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并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融入課堂,進行合作學習。
2? ?組織合作討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一根筷子與十根筷子的道理同樣適用于學生的學習。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效的合作交流很多時候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很多時候,對于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作為教師,要注重保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可以有機會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合作討論活動,讓學生可以互幫互助、共同發展。
2.1辯論交流,活躍學生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問題,而對于這些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當然,這些想法中有正確也有錯誤的,但很多時候,教師為了規避一些錯誤,省去一些麻煩,會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直接肯定或者否定的回應,這樣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需要注重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可以引導學生自由辯論,在合作中辯論,在辯論中進步,充分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相關知識時,基于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可變性的了解,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提問:“平行四邊形框架的四個角是可以活動的,現在,老師移動這一框架,讓它‘變身’為長方形,大家能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嗎?”思考過后,學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意見。教師并沒有直接宣布正確答案,而是將學生分成兩組,讓各組成員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場辯論。一組為正方,觀點為“長方形的面積大”;一組為反方,觀點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雙方各自準備5分鐘,5分鐘后開始辯論賽。各小組為了贏得這場辯論互相交流溝通,大家集思廣益,互相闡述自己的觀點,共同合作完成這一辯論賽。
反方:當這一框架變成長方形后,底邊長度沒有變,但高變小了,所以長方形面積小。
正方:我方不同意對方觀點,底邊長度沒有變,但高并不是變小了,而是變大了,所以面積變大了……
有小組成員為了更好地證明自己小組的觀點,還用字條制作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邊演示邊講述自己的理由。學生就這樣組內討論、組間辯論,在互相辯論中學到了更多,也在共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學習思維矛盾,組織學生以恰當的方式開展學習,從而促成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實現其數學思維的活躍與發展。
2.2互相提問,促進學生進步
相較于教師,學生之間相互的了解會更深入一些。作為教師,可以將課堂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尤其是在做一些數學練習時,教師經常對學生采用“題海戰術”,只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無趣,因此,教師需要改變策略,從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角度出發。在數學練習中,教師可以適時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讓其共同合作,互相提問,以更好地實現練習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后,教師選擇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內成員互相扮演對方的老師和學生,互相提問。這時,有兩位學生組成了一個小組,并開始了互相提問。
生1:長方體有多少條棱?
生2:一共有12條棱。你知道這些棱之間有什么樣的等量關系嗎?
生1:據我了解,長方體中有8條棱的長度是相等的,另外4條相等。你能說出長方體的面一共有幾個嗎?這幾個面又有著怎樣的大小關系呢?
學生在這樣的互相提問中不僅回答了對方提出的問題,還思考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無形中完成了更多的練習,對長方體的性質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隨后,教師又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對方在這一環節中的表現。讓學生從中獲得自信,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對方的評價以及自己的表現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在這樣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合作,扮演師生的角色,互相提問,互相評價,幫助對方檢驗自我、完善自我,進而實現共同進步。
3? ?設計合作游戲,促使學生有效參與
游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抽象的數學內容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有效開發利用游戲這一學習資源,帶領學生邊玩邊學,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數學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開展合作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合作,體驗知識的有效生成,并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1趣味合作游戲,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小學生都比較貪玩好動,對教師的一些語言講解并不是很感興趣,而且,學生只靠聽來獲取知識,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他們的學習是需要一定體驗的。小學生對游戲都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適當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有趣的小游戲中融入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趣味合作游戲,能夠讓學生通過完成游戲活動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知識時,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分析思考,教師將教室布置成小商店的樣子,將書桌上擺放的物品標價,有地球儀(42.3元)、三角尺(3.2元)、數學書(20.1元)、書包(38.9元)、文具盒(7.9元),并要求學生自由結組,每組推選一名學生為“總經理”,再找兩名學生做“營業員”,然后讓其他組員“購物”。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購物小游戲。游戲中,有學生說想要買一個三角尺和一個書包,并想到“3.2+38.9=42.1(元)”,于是,在結算時遞給“營業員”50元,這時“營業員”想到50-42.1=7.9(元),于是找給對方7.9元錢。學生在這個游戲中共同合作,一起完成游戲任務,不僅很好地練習了小數運算,還鍛煉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這一數學教學案例中,教師大膽創新,引導學生開展模擬購物的小游戲,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從中獲取成功的喜悅,同時,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2合作競爭游戲,激活學生競爭意識
在合作學習模式中,一般是由多個學生組成小組,共同探究討論,有些學生在小組探究討論中會存在一定的惰性,討論的過程中并不積極。而競賽制的引入能夠有效改變這種情況。學生都有一定的好勝心,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競爭游戲,使學生能夠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良性模式,讓學生在既合作又競爭的環境中更好地調動學習主動性,進而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法以及除法的運算時,教師并沒有直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練習題,而是選擇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為了顯示公平,教師將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平均分配到各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游戲,游戲結束后,獲得分數最高的小組將會獲得一份獎勵。學生都想贏得最后的勝利,也都不想給自己的小組拖后腿。于是,各小組成員在教師給出的幾分鐘準備時間里,非常主動地復習課上所學的運算方法,優等生也主動幫助組內的后進生。游戲開始后,教師先從各組選擇一名學生,讓這名學生作為小組代表進行挑戰。教師先給出了一道練習題“12.5×8”,很快,各小組代表都得出了結果。最后,教師根據各組的答案進行加分或者減分。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在循序漸進中實現了對小數知識的深度理解。
由此可見,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競賽游戲,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對數學學習有更好的體驗。
4? ?開展合作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活動教學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廣泛,它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有效體驗數學新知。合作學習的本質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以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其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與此同時,豐富的活動內容與多樣化的活動形式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增強學生實踐體驗的良好學習途徑?;诖耍瑢W生的思維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從而具備了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間,實現了數學學習效率的有效提高。
4.1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單憑語言講解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并不高。小學生不喜歡被強硬地灌輸知識,而是喜歡自己去探索。作為教師,要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目的的達成需要,引導學生以合作的形式探究活動,展開必要的合作,共同探討數學的奧秘,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從中感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其合作意識。
例如,在學生學習復式統計表時,教師布置了一個任務:現在我們準備開設四組體育興趣小組,要求每位學生都要選一組參加,而且每位學生只能選一個小組項目參加,有跳繩、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并讓學生統計這四個項目的人數,以及其中的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學生開始自由結組,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有的學生負責統計跳繩以及羽毛球的人數,有的學生負責統計乒乓球和踢毽子人數,有的學生負責將統計的數據進行整理,整理成四個統計表。隨后,學生又在教師的引導下將這四個統計表整理成一個復式統計表。學生通過合理分工、共同參與實踐活動,對統計表的知識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適當的合作活動,將學生帶入熟悉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主動分工協作,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以及合作積極性。
4.2合作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活動是教師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巧妙相連,將數學內容簡單化、趣味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合作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觀察與引導工作,以此保證學生能夠從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有效生成過程,并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例如,在學習比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要大膽創新,結合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在適合的時間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比例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在此之前,教師為學生布置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嘗試測量校園中的一處高點的高度,包括樹、旗桿等?;谶@一任務,學生首先進行了組內討論,決定運用所學的比例知識進行探究和測量,并做好組內分工。教師觀察到,有一個小組還準備了較長的直尺作為測量道具,準備計算操場旗桿的高度。這名學生先是找好了角度,將直尺放置妥當,然后由另一名學生分別測量直尺和旗桿的影子,再記錄相關數據。最后,學生通過這些數據大致算出了旗桿的高度。在這樣和諧、有趣的合作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刻理解了比例的知識,并實現了有效運用。成功的實踐操作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合作學習在農村高年級數學課堂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并且教學效果顯著。在今后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激活學生合作意識,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孫運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智力,2020(36):122-123.
[2]李筱菲.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