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摘要:在當前雙減背景下,古詩詞教學經常讓部分教師捉襟見肘,仍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單調地講述字詞含義,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生動形象地為學生講述古詩之中蘊含的神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注重反復閱讀
在深入講解古詩詞前,教師要讓學生反復閱讀,感受詩人的創作心境。以《題臨安邸》為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在誦讀第一句“山外青山樓外樓”時,便要讀出青山重重疊疊的壯闊自然感;而在讀第二句“西湖歌舞幾時休”時,教師便要引導學生讀出“休”字的悲痛、憤慨之情。在這樣的反復閱讀中,學生便會深刻把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營造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多數古詩詞都是以寫景為主,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古詩詞中描繪的美麗景象并不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教師要采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課堂氛圍有效塑造出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創作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楓橋夜泊》時,學生沒有感受過江南的深秋夜色,無法想象“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濃郁意蘊,也不能聯想到“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幽冷凄清之情。因此教師在開始授課前,便要提前做好準備,搜集江南深秋夜晚的圖片,或在找到與詩詞相關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有親臨現場之感。
三、彰顯價值觀念
以《長歌行》為例,該古詩主要是為了告訴孩子要努力學習,不能等歲數大了之后徒增后悔。教師在講解時,除了要讓學生了解該古詩的含義,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殘酷性。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實例讓學生思考比較,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的意義。借助古詩詞的學習,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彰顯語文學科教學的價值,踐行核心素養理念。
四、共鳴詩人情感
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首先為學生普及詩人的創作背景,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會深切體會到詩詞的創作背景,還要對作者的情感與古詩含義有著全新的認識,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詩人情感方面達到共鳴是極其關鍵的,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活躍,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展文學知識。
總之,古詩詞的學習對學生有著深遠的意義,不但可以喚醒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及時積累高質量的文學知識,提升知識的儲備。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與奧秘,提升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惠容.融情境教學法之力 增古詩詞教學之效——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方式[J].當代家庭教育,2022(10):151-153.
[2]張瑞.核心素養視角下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0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