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概念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是對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有效體現。在深入分析不同概念時,個人的認知層次會有所提升,即實現感性認識向理性認知的順利過渡,能夠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以及原貌。在初中物理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從物理概念著手,由淺入深地引導、鼓舞學生綜合歸納和探尋概念的深刻內涵,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教學路徑,真正實現層層抽絲剝繭,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水平。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路徑探尋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是該學科教學改革中的第一步,對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有重要作用。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物理實踐,積極創新概念的引入模式,引導學生主動應用不同的物理概念,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強化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合理利用概念,深入了解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點,借助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由發展、大膽探索,確保學生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動了解不同概念的內涵及特征。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要求
(一)概念形成前
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規律,將簡單的知識講授與學生的實踐應用、細心觀察相結合,通過列舉物理實例縮短學生與物理概念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自主分析和遷移,逐步優化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做好前期的鋪墊,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高度,跳出經驗范疇。學生在綜合對比不同案例的過程中會形成初步概念印象,盡量避免死記硬背和照搬照抄,掌握適合自己的概念學習技巧,實現舉一反三和事半功倍。
(二)概念形成中
概念的形成過程相對較復雜,有的物理概念盡管比較簡單,但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教師則需要從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著手,一方面需要關注對教學重難點的有效濃縮,另一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科學的物理概念,讓學生能夠逐步變化個人的思維,實現感性向理性的順利過渡,深入了解概念的本質內涵,逐步形成良好的概念認知。在概念形成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恰當引導和點撥最關鍵。物理教師需要抓住重點,了解主客觀因素,分析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有效對比不同概念事物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主動了解物理概念形成的來龍去脈,掌握物理概念的使用技巧。
(三)概念形成后
概念形成后的鞏固以及探索最關鍵,為了確保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持久地掌握概念,教師需要著眼于課后鞏固的具體要求,整合利用不同的教學對策,了解學生的學習傾向,避免學生直接將不同的概念與事例相對應,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懂、學透、學精,實現融會貫通,確保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自主變換以及靈活變通。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避免學生局限于某一個具體的概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路徑
(一)積極創新物理實踐
社會經驗豐富的教師著眼于概念引入這一基本板塊全面調整物理實踐方向,積極創新物理實踐模式,以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為切入點,靈活引入概念。學生在生活中會形成不同的記憶,大部分以形象認知為主體,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與學生共同探索不同的物理現象,為學生物理概念的學習做好鋪墊,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各種感性材料。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素材,為其動手實驗以及留心觀察提供載體,保障最佳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簡單機械的理論知識學習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在此前提上,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簡單的實例分析讓學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具體作用。比如,教師可以抓緊課前教學時間,講解輪軸和杠桿在生活中的具體作用,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自主了解這些生活實例背后所蘊含的物理原理,避免學生出現思維斷層和思維局限。在與學生共同探索與“壓強”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物理小實驗,通過簡單設問引發學生的深思。比如,男同學和女同學分別站在一個沙坑中,兩只腳陷入的情況會有什么區別?如果小明分別穿平底鞋和高跟鞋站在沙灘中,那么腳陷入的情況會有什么區別?通過這種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與壓強大小相關的影響因素,確保學生留下感性印象,為學生的物理壓強概念學習做好鋪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還需要著眼于物理概念教學的特殊屬性,借助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充分凸顯物理實驗教學的生動性、鮮明性和形象性,避免了學生消極應對。比如,在圍繞摩擦起電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相應的道具,如一塊泡沫塑料,然后讓女生用泡沫塑料反復摩擦頭發,引導學生主動觀察頭發的變化。這種物理小實驗的形式能夠瞬間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也會主動了解摩擦起電的實質原因,深入分析摩擦這一核心概念,不再等教師給出答案。整體的教學實踐形式更加豐富和新穎,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動性。
(二)靈活運用物理概念
有的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只能夠停留于表面,存在一知半解的問題,個人的深度學習能力不足。教師則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和啟發學生,豐富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能夠主動理解概念的本質和原貌,不再閉門造車以及紙上談兵。物理實驗中的物理現象非常豐富,大部分學生的好奇心較強,能夠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在對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時發現,一部分學生的目的性偏弱,無法帶著個人的目的自主觀察、深度分析,大部分只能對個別特征進行簡單研究,因此,頭腦中所形成的物理概念相對比較模糊和抽象。對此,教師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思路,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將精力聚焦于物理事實上,實現細致觀察,深入剖析了解物理現象中的個別特征,積極探索不同物理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逐步提升個人的觀察能力。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沸騰”這一基本物理概念時,教師可以根據“水燒開”這一比較典型的生活現象讓學生自主研究。大部分學生會看到水沸騰之后會冒出不同的氣泡,但是無法自主了解其他的變化,這一點導致學生對氣化以及沸騰的概念認知不夠全面和深刻。對此,教師可以適當放慢教學節奏,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了解水燒開的全過程,分析水加熱前后的氣泡變化情況,了解氣泡的具體部位以及大小,分析氣泡運動的劇烈程度以及運動路線,確保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時,教師也需要以物理概念學習為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和概括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加強對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導,避免學生一知半解。比如,在圍繞“慣性”這一基本物理概念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則可以結合“緊急剎車”這一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比較熟悉的慣性實例,讓學生自主分析物體在不同狀態下的狀態變化。全面強化學生對物理概念這一基本物質屬性的理解,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積極性,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三)深入剖析邏輯聯系
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物理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師需要將選擇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合理運用概念,主動解決個人心中的疑惑。學生的自主分析是前提,直接關系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簡單檢驗,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主動了解不同的物理概念,深入分析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進行深層次挖掘。盡管有的學生能簡單了解不同知識板塊中的物理概念,但是無法按照教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聯系物理概念。在整合運用物理概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具體的應用目標,將物理概念與物理現象融為一體,簡單概括以及抽象物理現象。但是有部分學生無法將概念融為一體并進行綜合考量,還未形成完善的概念網絡體系,難以結合不同的物理場合進行簡單調用。這一點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存在聯系,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不夠理想。對此,教師需要留出大量時間和精力與學生共同剖析物理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了解物理概念的前后邏輯聯系,精心設計教學課件,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避免學生出現思維局限和思維混淆。比如,在與學生共同學習電功、電功率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自主對比電熱以及電功的計算方式,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物理知識自主了解電流做功的本質原貌,全面強化學生對物理量的認知。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主動聯想守恒定律以及轉化定律,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體系,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及遷移能力,確保學生獲得更多的頓悟和靈感。
(四)整合多元化教學方法
一種教學方法的育人作用非常有限,難以穩步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為了確保物理概念教學落到實處,教師需要關注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體現一定的協同作用。首先,教師可以主動利用錯誤資源全面強化學生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物理概念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自主理解,教師則需要精心篩選典型案例,讓學生自主操作、留心觀察。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力學中的典型案例時,教師可以進行簡單設問。從下滑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著手,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概念的具體內涵,了解力的作用以及產生的實質原因,分析力產生的具體條件和原理。從受力者和施力者著手,全面強化學生的概念記憶,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結合類比法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比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電阻、密度、功率、速度等概念非常常見,大部分的定義比較相似。教師則可以根據物理量與物理屬性之間的相關性,引導學生自主對比和分類不同的概念,提升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將電流做功與水流做工相比,將電壓比與水壓相比,彌補學生在想象力上存在的各種不足,讓學生自主了解電壓和電流的本質,提升學生的概念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對比教學,綜合分析比較類似的概念,引導學生自主區別和聯系。有部分初中物理概念在形式上比較相近,如重力和壓力,熱能和熱量,很多學生會直接混淆這些概念。教師則需要以對比教學為基礎,結合特殊到一般以及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靈活應用多元化的對比方式,確保最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結束語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需要分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了解重要教學環節的教學要求和技巧,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共同引入不同的物理概念,在實踐中引入概念,在應用中強化概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概念運用能力以及意識。教師還應讓學生自主分析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借助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整體的概念教學質量和水準,逐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能夠全程參與。
【參考文獻】
[1]李軍.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開展路徑探尋[J]. 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17):3.
[2]修紹虎,趙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轉化前科學概念負遷移的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0):5.
[3]王建新.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和“實驗—探究”模式[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顧姚民.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轉化前科學概念負遷移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23):1.
[5]李加強.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J].快樂閱讀:開心辭典(上),20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