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姬
(佛山市順德區鄭裕彤中學 廣東佛山 528300)
從先秦時期荀子強調“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重傅則法度存”到當下教育部公布《規則》,都在強調教師的必要規則對學生的發展乃至國家的興亡的重要性。近年來,無論是2020年的山西某校長因懷疑某位女生談戀愛而采用棒打的方式逼其寫下檢查書等懲罰過度的事情,還是家長因不滿老師對孩子的懲罰而上演“患有哮喘病的女兒被教師體罰后吐血”的大戲,這一系列的校鬧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對此,班級管理的尺度和溫度,班級規則的制定和落實成為教師們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將通過規則的定義、規則的尺度、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談談班級管理的尺度和溫度。
規則由“規”和“則”組成。“規”,從夫,從見。本義為有法度的正圓之器。延伸為“法則”“標準”。“則”,從刀,從鼎。以刀刻畫鼎紋之義。本義是規范、規則,引申為規章。由此來看,“規”和“則”,都是通過設定一定的法度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則》也從根本上明確了“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設定班級規則可以矯治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為,促使其認識自我、改正錯誤、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法國著名教育家狄德羅曾經說過“熱愛孩子是老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這種熱愛會讓教師在煩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感受充實、快樂和幸福。愛的教育,可以是對學生生活的關心和照顧,可以是對學生失意時的安慰和鼓勵,可以是學生取得進步的微笑和肯定,也可以是對學生不良習慣和表現的批評和教育。
規則是一種愛的教育。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而規則作為教育的必要輔助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規則于一個學生正如修剪于一棵果樹。也許,果樹不修剪也能結出果實,但品種也許會低劣,味道也許會苦澀。教育的規則就好比果樹的修剪。當剪刀剪下每一個無用的枝條時對于果樹來說都是疼痛的,但對于果實來說卻是必須的。老師用規則促進學生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時,學生當時可能是不滿的,但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確是必須的。正如清朝嘉慶皇帝的老師因看到他不用功怕他恃寵而驕而罰其下跪,魯迅老師因看到他上學遲到怕他養成壞習慣而用戒尺打其手,他們懲戒的前提都是愛護學生,希望通過懲戒而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但規則不是動輒的打罵批評,不是以損害學生身體和侮辱學生人格為代價的簡單粗暴的體罰。規則需有愛,懲而有教,戒而有愛,真正的規則一定是建立在關愛學生的前提下。因此,規則也要有“溫度”,要恩威并施、言傳身教,才能真正地實現傳道授業解惑,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可能存在著錯誤的認知理念。比如他們常常認為規則是鐵的,是不容置疑的,是不容學生觸犯的。但事實上,規則是建立在一定的關愛的基礎之上的。教師只有注重真正關愛學生,只有認真對待學生,只有充分保障學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夠更好地保障規則地實施。相反,若在管理的過程中,教師不注重把握好科學的規則與尊重的界限。甚至為了保障規則地實施,一味強調機械化、強制性,那么必然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為此,在規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要給予學生充分地關心關愛,要滿足學生的長效發展,要真正系統地促進學生的進步。一系列的發展實踐證明,在規則運行的過程中,教師只有注重把握好規則與溫度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給予學生溫度的基礎上來實施規則,在規則運行中彰顯溫度和關愛,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規則的關鍵促進作用[2]。
在當下的教育中,對規則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要么濫用規則,動輒處罰,以懲戒為終極武器,以體罰取代教育,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嚴重的還會引發社會的質疑和矛盾。要么因噎廢食,棄規則教育于不用,害怕因規則而引起的各種風險,不愿也不敢管學生。不管是上述的哪種情況,均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規則要有度,尺度需拿捏。
首先,認真學習《規則》的各項細則,對規則的各種情況做到了然于胸。在《規則》中,明確而具體地列出了教師對學生應當予以教育的六種情形和在教育中必須禁止的8 種行為。而“應當”與“禁止”之間說到底是一個“尺度”的問題,過猶不及,動輒處罰或棄之不用均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是實施規則的主體。為系統全面地促進學生的長效發展,也為了更好地保障學生的發展質量,教師在運用規則的過程中,要積極學習規則,要積極了解規則,要在認真研判以及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把握好每個規則的具體要義,要把握好每個規則的科學內容,以此來保障各項規則地科學實施。在規則運行的過程中,若教師缺乏對規則地認識,或者沒有了解清楚規則的具體內涵,那么自然會影響著規則地實施,也不利于增強規則的作用。基于此,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學習好規則,積極了解清楚規則。
其次,規則只是教育的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教育本身。要讓孩子真正地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更好地培養責任和規則意識,教育前的問題分析和教育后的循循善誘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必要的規則是至關重要的前提。為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長效發展,也為了更好地優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教師在給予學生科學引領的過程中,要充分認知到規則的內涵。可以說,規則并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而是一種輔助工具。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對規則地認知,甚至將規則取代了教育管理,這是相對錯誤的認知。若教師一味運用規則來代替教育,那么也不利于促進學生的長效健康化發展。為此,在學生管理工作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知到規則的特征,積極優化學生的規則認識。比如在實施規則前,教師要做好長效化地分析與研判,要真正了解學生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要積極給予學生科學且必要的規范和引導。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知到規則含義,要引導學生把握好規則中的關鍵內容,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來實現規則認識,切實增強學生的規則素養。與此同時,在教育后,教師要按照學生的發展規律以及思維特征,積極開展必要的引導式教育。
最后,教育也要注意個體差異。學生發生錯誤時,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按照規章制度去處理。如對待上課睡覺的學生,在教育前要先了解是否有身體方面的問題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規則是重要的前提,規則是非常必要的。為全面系統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也為了更好地優化規則應用成效,教師在運用規則的過程中,要注重把握好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要尊重學生的特征,要積極開展必要的教育引導等。每個學生對于規則地認識是存在著較大的偏差的,每個學生對于規則地理解也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和不同。為此,在具體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充分全面地把握好學生之間的個體發展差異,積極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規律,科學全面地實施好規則教育,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長效化的發展。比如在規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率先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特征,要積極把握好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精準施策,要因勢利導,科學全面地給予學生以規范和引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在規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相對統一的教育模式,或者按照統一的教育內容,自然無法保障學生的長效發展,也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整體素養。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育時要注意度的把握,過猶不及。只要能控制好一定的尺度,結合日常的人文教育,規則,不僅有助于班級的日常管理,還能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
《淮南子》說“巧匠為宮室,為圓必有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能干的工匠在建造房子時一定要借助“規”“矩”和準繩。教師在管理班級時同樣少不了班級公約,班級公約就是班級的“準繩”。借助班級公約可以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從而營造更好的班級環境,實現班級的高效管理。班級公約不是班主任的個人意志的外在呈現,它的制訂和落實是由師生共同去推動和落實的。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點梳理班級公約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起直接告訴學生必須要遵守的制度,不如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些制度對班級管理的重要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心里認同并且自覺遵守。教師在制定班級公約前,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的討論讓學生明白沒有班級公約的班級,就像沒有交通規則的馬路,亂象橫生。在規則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自身之于規則實施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形式來組織規則教育,讓學生共同參與到班級規范的制定過程中。當然,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規則的重要價值,也為了引領學生全面了解規則的具體含義,班主任可以結合生活案例來開展高效教育,積極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全面增強學生的規則認知能力。
第二:允許學生犯錯。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學生總會犯錯,教師不應該對學生的錯誤耿耿于懷,而要借助錯誤引導學生去面對、承認和修正。對于一些不涉及道德底線和法律制度的生活中的小錯誤,如打掃不干凈、被子沒疊好、忘帶校徽等,可以考慮給學生每人每學期一次的豁免權,登記但不懲戒,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規則教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要順勢而為,要靈活實施,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機會。誠然,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在遵循規則的過程中,不可能完美地遵循規則,可能就會存在著較大的認知缺陷以及障礙。為此,在規則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當然,當學生出現違反約定或者違反制度時,教師要率先分析這種問題的成因,精準把握好原因,以便切實采用高效化的教育對策,更好地保障學生的發展實效。
第三:班級公約的制訂需要全員參與。所謂班級公約,就是大家就班級的各項問題進行公開討論后所形成的全班同學共同信守的行為規范。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班級的建設中來。在制定公約前,要廣泛地征集班級的各項問題及相應對策,選取其中有共性且容易接受的解決措施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投票。這個過程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行使其班級管理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班級建設的一分子,為班級公約未來的執行提供很好的輿論基礎。
第四:欲速則不達。班級公約制訂后要在班上公示一段時間,期間允許學生向班主任和班干部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再討論、修改、投票。如果執行得太倉促,學生雖然表面上是附和的,但并不一定認同。所以,要給學生說“不”的權力。學生才是班級公約的執行者,學生才是班級公約的認知主體。若學生對于班級公約全然不支持,或者學生對于班級公約的認知程度偏低,那么自然會影響著班級公約地實施。為此,在班級公約的制定過程中,班主任要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班級公約的制定過程中,都能夠積極發表自身的意見和建議。可以說,只有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認識到班級公約的重要價值,也都能夠全面系統的維護好班級公約,那么學生才能夠獲得長效快速化的發展。
第五:班級公約的落實要公平、公正、公開,不能因人而異、賞罰不明。諸葛亮說,“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班級的管理亦然,尤其對待班干部團隊,要更加嚴格,否則不僅傷了學生的心,也影響了班級公約的權威性。教師本人也要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班級公約制定完成后,班主任要積極推動班級公約地實施,要積極有效地踐行班級公約。事實上,教師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若教師自身不執行班級公約,那么無疑會影響著學生的長效化發展,甚至還可能會制約著學生的長效進步。基于此,在班級公約的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要真正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在班級公約地實施過程中,班主任也要注重保障班級公約的規范科學化實施。比如班主任不能帶有有色眼鏡的態度來認知學生,也不能盲目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應該按照一視同仁的原則來看待每個學生,積極給予學生充分地重視,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教師的關愛與尊重。
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收獲一個命運。規則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約束日常行為、培養良好習慣、收獲美好人生,還能規范、完善我們的班級管理,讓教育生態體系更加健康、完善。